《第二十條》熱映 法學專家解析正當防衛如何適用
正在熱映中的春節檔電影《第二十條》是國內(nei) 首部聚焦“正當防衛”議題的法治題材影片。近日,本報記者邀請法學專(zhuan) 家、檢察官就觀眾(zhong) 發出的疑問進行解答——
正當防衛如何適用
單鴿 劉亭亭
張建偉(wei)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惠永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副廳長
譚 鵬
陝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委會(hui) 專(zhuan) 職委員
王 勇
江蘇省蘇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jia) 更大!”正在熱映中的春節檔電影《第二十條》是國內(nei) 首部聚焦“正當防衛”議題的法治題材影片,以藝術性的角度向觀眾(zhong) 再次釋放國家支持正當防衛、鼓勵見義(yi) 勇為(wei) 的信號。
正當防衛在現實適用中有著怎樣的要求?
它與(yu) “故意傷(shang) 害”的界限在哪裏?
為(wei) 何刑法第二十條曾成為(wei) “沉睡”的條款?
…………
近日,本報記者特別邀請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副廳長周惠永,陝西省檢察院檢委會(hui) 專(zhuan) 職委員譚鵬,江蘇省蘇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王勇,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建偉(wei) 就觀眾(zhong) 發出的疑問進行解答。
問題一:司法實踐中,認定構成正當防衛的關(guan) 鍵是什麽(me) ?
譚鵬:司法實踐中認定構成正當防衛的關(guan) 鍵在於(yu) 準確把握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時間條件、對象條件及意圖條件。起因條件是指正當防衛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時間條件要求正當防衛必須是針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對象條件是指正當防衛必須針對不法侵害人進行;意圖條件是指正當防衛必須是為(wei) 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an) 和其他權利免受不法侵害。當然,對於(yu) 故意以語言、行為(wei) 等挑動對方侵害自己再予以反擊的防衛挑撥,這種情形則不應認定為(wei) 防衛行為(wei) 。
周惠永: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權利的行為(wei) ,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財產(chan) 等權利的行為(wei) ;既包括犯罪行為(wei) ,也包括違法行為(wei) 。不應將不法侵害不當限縮為(wei) 暴力侵害或者犯罪行為(wei) 。對於(yu) 非法限製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不法侵害,可以實行防衛。不法侵害既包括針對本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危害國家、公共利益或者針對他人的不法侵害。
王勇:一些辦案人員習(xi) 慣站在事後的角度、局外人的角色冷靜觀察,這樣就很難捕捉到當事人潛藏於(yu) 內(nei) 心的行為(wei) 動機、主觀目的等。更重要的是,這樣會(hui) 喪(sang) 失洞察案件中人情的最佳視角。辦案人員應轉變理念,用“如我在訴”的思路,把自己代入現場,代入不同當事人角色,得出初步結論後,再用複雜、精細的技術規則驗證自己的結論。對任何一個(ge) 案件必須綜合起因、過程及行為(wei) 人一貫表現等綜合判斷。有的辦案人員,對出現傷(shang) 害結果的案件,隻關(guan) 注審查暴力升級時的這個(ge) “時間點”,就容易得出一個(ge) 互毆或者傷(shang) 害的結論。但查清犯罪嫌疑人為(wei) 什麽(me) 會(hui) 打人,起因是什麽(me) ?起因誰對誰錯?在此過程中,誰激化了矛盾?如果看整個(ge) 事件發展的“時間線”,雙方整體(ti) 是非對錯的“關(guan) 係麵”,可能結論就有所不同。
張建偉(wei) :正當防衛屬於(yu) 免責事由,認定構成正當防衛的關(guan) 鍵,是案件涉及的正當防衛要件事實的正確認定。事實得到確立,法律適用問題可以迎刃而解。這些要件事實包括三項:一是目的事實,正當防衛的目的是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chan) 和其他權利;二是對象事實,正當防衛針對的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侵害行為(wei) 具有違法性,並且是正在進行中的;三是結果事實,正當防衛行為(wei) 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的損害。要認定是否屬於(yu) 正當防衛,除了要確定上述事實成立之外,還要衡量防衛行為(wei) 是否超過必要限度,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屬於(yu) 防衛過當,仍然需要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正確適用正當防衛製度,特別是正確劃分正當防衛與(yu) 防衛過當以及一般犯罪的界限,是一個(ge) 難題。在依法準確認定行為(wei) 人是否具有防衛意圖時,不能簡單地以防衛行為(wei) 造成的後果重於(yu) 不法侵害造成的後果,就排除當事人具有防衛意圖。應當從(cong) 矛盾發生並激化的原因、打鬥的先後順序、使用工具情況、采取措施的強度等方麵綜合判斷當事人是否具有防衛意圖。應以防衛人的視角,根據不法侵害的性質、強度和危險性,防衛人所處的具體(ti) 環境等因素,進行符合常情、常理的判斷。
問題二:對於(yu) 法條中所要求的“正在進行”,應如何理解?
張建偉(wei) :刑法第二十條所限定的正當防衛針對的對象是“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所謂“正在進行”就是侵害行為(wei) 已經著手實施、尚未結束,侵害行為(wei) 處於(yu) 時間起點到終點的過程。
周惠永:對於(yu) 不法侵害已經形成現實、緊迫危險的,應當認定為(wei) 不法侵害已經開始;對於(yu) 不法侵害雖然暫時中斷或者被暫時製止,但不法侵害人仍有繼續實施侵害的現實可能性的,應當認定為(wei) 不法侵害仍在進行;在財產(chan) 犯罪中,不法侵害人雖已取得財物,但通過追趕、阻擊等措施能夠追回財物的,可以視為(wei) 不法侵害仍在進行;對於(yu) 不法侵害人確已失去侵害能力或者確已放棄侵害的,應當認定為(wei) 不法侵害已經結束。
張建偉(wei) :侵害與(yu) 正當防衛行為(wei) 發生當時,事實演變處於(yu) 混亂(luan) 、難以全麵精確預測狀態,對於(yu) 不法侵害是否已經開始或者結束,以及防衛是否超過必要限度,辦案人員事後進行判斷,要立足防衛人在防衛時所處情景,按照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一般認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斷,不能對防衛人有所苛求。在辦公室進行冷靜分析,與(yu) 案發當時急迫情況下進行分析判斷是不同的,辦案人員必須將判斷置於(yu) 當時的情境中才行。
問題三:刑法第二十條對正當防衛有著明確規定,法律支持正當防衛,鼓勵見義(yi) 勇為(wei) ,同不法行為(wei) 作鬥爭(zheng) 。那麽(me) ,為(wei) 何該條款會(hui) 成為(wei) “沉睡條款”?
譚鵬:自我國1979年刑法對正當防衛製度作出明確規定以來,相關(guan) 案件的辦理是可以依照刑法規定正確、妥當處理的。實踐中,對於(yu) 正當防衛製度的適用,既要避免把握過嚴(yan) ,也要保證不失當。尤其是在案件發生死傷(shang) 的情況下,成因、證據複雜,“人死為(wei) 大”“死了人就占理”的觀念和輿論環境常常會(hui) 對辦案人員產(chan) 生影響和壓力,同時刑法規定較為(wei) 原則、抽象,在“兩(liang) 高一部”《關(guan) 於(yu) 依法適用正當防衛製度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未頒布實施之前,法學理論界與(yu) 實務界對正當防衛認定中的不法侵害、正在進行、防衛與(yu) 互毆等情形的判定存在許多爭(zheng) 論,加之一些案件的情況錯綜複雜,證據取證受限等,導致對正當防衛的精準把握難度較大。
王勇:伴隨著人民群眾(zhong) 對於(yu)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yi) 、安全的需求越來越高,辦案人員辦理案件的能動司法理念、能力以及擔當更高了。除了一些客觀存在的困難,我認為(wei) 還有一個(ge) 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現在取證能力增強了,如果沒有更多客觀的視頻證據出現,沒有更完善的客觀證據的取證方式,正當防衛的適用可能還麵臨(lin) 很多現實困難。
問題四:影片裏的故事情節是圍繞著一個(ge) 問題展開的,那就是“正當防衛”與(yu) “故意傷(shang) 害”的界限在哪裏。隨著這個(ge) 界限的明晰,影片藝術化地呈現了正當防衛的法律條款從(cong) “沉睡”到激活的過程。這背後體(ti) 現了檢察機關(guan) 怎樣的辦案理念變化?辦案人員又該如何讓“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理念更好地深入人心,貫徹到司法實踐中,避免讓見義(yi) 勇為(wei) 的人流血又流淚?
周惠永:影片中“韓明”執法司法理念轉變的背後,實際是在習(xi) 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近年來最高檢主導指導的昆山反殺案、福建趙宇案、淶源反殺案、杭州盛春平案等社會(hui) 影響較大的正當防衛案件的依法準確處理,在實踐中不斷激活刑法關(guan) 於(yu) 正當防衛條款(第二十條)的準確適用。新時代人民群眾(zhong) 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yi) 有了更高水平的期待和需要,執法司法人員應當不斷轉變執法司法理念,順應人民群眾(zhong) 新需求,提高執法司法水平。在對正當防衛案件的處理上,要堅持法理情有機統一,維護公平正義(yi) 。要立足防衛人防衛時的具體(ti) 情境,綜合考慮案件發生的整體(ti) 經過,結合一般人在類似情境下的可能反應,依法準確把握防衛的時間、限度等條件。要充分考慮防衛人麵臨(lin) 不法侵害時的緊迫狀態和緊張心理,防止在事後以正常情況下冷靜理性、客觀精確的標準去評判防衛人。同時,要注重查明前因後果,分清是非曲直,確保案件處理於(yu) 法有據、於(yu) 理應當、於(yu) 情相容,符合人民群眾(zhong) 的公平正義(yi) 觀念,實現法律效果與(yu) 社會(hui) 效果的有機統一。
譚鵬:在某種程度上,“韓明”是檢察機關(guan) 辦案理念轉變的一個(ge) 縮影。在辦理張貴生案件時,影片中的檢察官韓明更注重對法條的套用、對既往判例的參考,但套用和參考都比較機械和僵化,沒有兼顧法與(yu) 情、與(yu) 理的關(guan) 係,追求的是自己不出錯、隨大流。在辦理王永強案件時,因張貴生意外死亡、郝秀萍絕望跳樓、自己兒(er) 子製止校園欺淩卻成為(wei) 違法者等一係列親(qin) 曆的鮮活事實,讓韓明這樣一位自詡經驗豐(feng) 富的檢察官開始真正地對立法本意、法律的價(jia) 值展開追索和思考,不再拘泥於(yu) 抽象的法條,而開始關(guan) 注鮮活的涉案人,不再受限於(yu) 既往的判決(jue) ,而開始反思追問什麽(me) 才是“正確的事”,不再隻追求辦案不出錯,而是敢當敢為(wei) 地從(cong) 老百姓對正義(yi) 最樸素的期待出發,去拷問自己人民需要什麽(me) 樣的檢察官,辦理的案件傳(chuan) 遞給老百姓的、孩子的、社會(hui) 的將是什麽(me) 樣的價(jia) 值觀。在整個(ge) 過程中,韓明完成了一次檢察官辦案理念、辦案能力的升級進階。實踐中,“兩(liang) 高一部”製發的《指導意見》對一些焦點難點問題作出回應的同時,還配套發布了正當防衛的典型案例。一方麵,通過對正當防衛製度作出細致、明確的規定以解決(jue) 過去司法實踐中因正當防衛製度法律條文抽象、概括、未細化明確導致司法人員辦案中不好把握的問題,確保司法機關(guan) 能夠精準適用、真正激活正當防衛製度;另一方麵,也讓人民群眾(zhong) 真切感受到司法機關(guan) 、司法人員在高質效辦好每一案件中傾(qing) 聽人民呼聲、聚焦實務熱點、積極轉變司法理念,在實體(ti) 上、程序上和效果上都要確保公平公正的態度和決(jue) 心。檢察機關(guan) 也更加注重對案件的釋法說理、貼近群眾(zhong) 及時發聲,比如通過影視作品的方式把“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聲音擲地有聲地喊出來,同時也通過普法活動厘清正當防衛與(yu) 故意傷(shang) 害等的界限,讓老百姓有信心、有底氣、有方法依法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
王勇: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但是司法結論會(hui) 影響社會(hui) 的公序良俗,甚至可能重新塑造社會(hui) 的價(jia) 值導向。用司法辦案引領社會(hui) 公正,體(ti) 現核心價(jia) 值觀,是辦案更大的價(jia) 值。最高檢黨(dang) 組強調,善於(yu) 統籌法理情的有機統一,防止就案辦案、機械辦案。司法實踐中,人情和天理都是正當防衛認定中的要件事實及量刑需考慮的因素,要用公序良俗和道德準則梳理、把握案件中存在的利益衝(chong) 突,包括行為(wei) 人的利益、被害人的利益、法治秩序和社會(hui) 對治安的預期,同時對各個(ge) 利益的權重進行賦值,然後作出最終判斷,才能落實法理情融合的辦案效果,才能高質效辦好每一個(ge) 案件,才能真正、切實讓人民群眾(zhong) 感受到公平正義(yi) 。
張建偉(wei) :電影《第二十條》折射了檢察機關(guan) 對於(yu) 正當防衛性質認定上正在擺脫過去較為(wei) 機械的司法習(xi) 慣做法的束縛,從(cong) 國法、天理、人情三方麵結合和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hui) 效果綜合評判來處理案件,突出“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時代強音。
我們(men) 的社會(hui) 期待和鼓勵見義(yi) 勇為(wei) 行為(wei) ,立法與(yu) 司法需要積極回應社會(hui) 的籲求,不僅(jin) 如此,立法和司法鼓勵什麽(me) 、抑製什麽(me) ,也都具有一定的社會(hui) 風氣塑造作用。當犯罪行為(wei) 正在發生時,社會(hui) 防衛機製未必能夠立即作出反應,需要被不法侵害者進行即時的自我防衛,或者有人見義(yi) 勇為(wei) 。如果正當的自我防衛行為(wei) 和見義(yi) 勇為(wei) 行為(wei) 受到錯誤的刑事追究,包括將正當防衛錯誤認定為(wei) 防衛過當,容易造成最有利於(yu) 不法侵害者的局麵,讓社會(hui) 中受侵害者噤若寒蟬、任人淩辱,讓正義(yi) 之士失去“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勇氣與(yu) 豪情,社會(hui) 就處於(yu) “叢(cong) 林社會(hui) ”。為(wei) 此,司法機關(guan) 應當根據立法原意闡明規範的邏輯,正確適用正當防衛製度,防止冤枉行端履正的自我防衛者與(yu) 見義(yi) 勇為(wei) 者,引導公民正確行使防衛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