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將工業廢水“激濁揚清”——記南京大學工業廢水治理技術與裝備團隊

發布時間:2024-02-19 15:12:00來源: 科技日報

  將工業(ye) 廢水“激濁揚清”

  ——記“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南京大學工業(ye) 廢水治理技術與(yu) 裝備團隊

  【國家工程師】

  ◎本報記者 金 鳳

  “水中有哪些新汙染物,界定新汙染物的指標體(ti) 係該怎麽(me) 建立,如何判斷它們(men) 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近日獲評“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後,南京大學工業(ye) 廢水治理技術與(yu) 裝備團隊(以下簡稱“團隊”)又瞄準新汙染物開展攻堅。

  2月3日,在南京大學環境學院的實驗室外,團隊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任洪強語速飛快地與(yu) 科技日報記者分享了他們(men) 最近的研究動態。

  30多年來,任洪強帶領團隊在我國複雜廢水生物處理增效調控技術與(yu) 工程應用方麵持續深耕,累計淨化上億(yi) 噸工業(ye) 廢水。如今,他又帶領團隊開辟新的戰場,力求在水質風險控製方麵取得突破。

  “我們(men) 希望,用科技自立自強,解決(jue) 水汙染、守護水健康,為(wei) 我國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充沛的‘水動力’。”這是任洪強的學術信仰,也是團隊的奮鬥目標。

  從(cong) 豬糞裏“淘寶”,用微生物幫企業(ye) 解決(jue) 治汙難題

  任洪強與(yu) 工業(ye) 廢水的“短兵相接”,始於(yu) 20世紀90年代。

  “當時,國內(nei) 對付工業(ye) 廢水的最好生物武器來自豬糞。豬糞中有厭氧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以把廢水中的汙染物降解為(wei) 沼氣和二氧化碳。”任洪強介紹,當年團隊研發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充滿鮮為(wei) 人知的艱辛。

  在正式處理工業(ye) 廢水前,要先將豬糞攪拌均勻。寒冬時節,任洪強時常會(hui) 披著一件軍(jun) 大衣,握著一把鎬頭,在水槽旁一點點地攪拌。寒風夾著臭氣,將他熏成一個(ge) “味道濃鬱”的人,“每次上公交車,大家都捂著鼻子躲著我。”他說。

  工業(ye) 廢水和豬糞在反應器裏的混合比例及液體(ti) 流速頗為(wei) 講究。為(wei) 了掌握豬糞在反應器裏的濃度,任洪強經常徒手爬上高高的厭氧反應器,從(cong) 不同高度的取樣口,逐一抽取水樣進行檢驗。

  “工業(ye) 廢水處理最大的難題是‘一事一議’。”任洪強解釋,“食品廢水、化工廢水、製藥廢水中的汙染物千差萬(wan) 別,而且不同廠家的生產(chan) 工藝、生產(chan) 原料、附加物都不同,所以產(chan) 出的汙染物也就不同。我們(men) 要從(cong) 豬糞裏篩選、分離、培養(yang) 不同的微生物,對付各種汙染物。”

  為(wei) 了讓微生物“克敵製勝”,任洪強和團隊成員就24小時守在工廠裏監測反應數據。“實驗一旦啟動就不能停。我們(men) 經常下半夜爬起來,調試注入廢水的溫度、進水量、流速等參數,監控微生物與(yu) 汙染物的反應效率。”任洪強介紹。目前團隊已為(wei) 100多家企業(ye) 提供了工業(ye) 廢水解決(jue) 方案,幫助不少企業(ye) 化解了治汙難題。

  經驗疊加大數據,讓廢水治理更高效

  隨著時代發展和技術迭代,工業(ye) 廢水中的汙染物越來越複雜。這對廢水處理技術也提出挑戰。

  2013年,浙江一家藥企在環保督察中被亮起紅牌,企業(ye) 輾轉找到了任洪強。

  治病要知道病因。團隊首先根據藥物生產(chan) 流程,在生產(chan) 線上布設取樣點。研究人員每隔兩(liang) 小時取一次水樣,再結合數據分析不同生產(chan) 階段廢水中的汙染物。他們(men) 花了約3個(ge) 月進行取樣分析,積累了大量數據。

  搞清楚“病因”後,團隊開始“開藥方”。“我們(men) 采取了不同工藝來預處理廢水。對於(yu) 高鹽、高毒性的廢水,用電化學法;對含有小分子懸浮物的廢水,用膜分離法;對含有大分子殘留物的廢水就加化學試劑混凝……”任洪強說。

  這次技術升級,也讓任洪強看到了數據的價(jia) 值。2013年,團隊基於(yu) 多年積累的汙染物、微生物、處理工藝的數據,構建了“廢水全息數據平台”。

  “2003年至今,我們(men) 已經係統解析了全國200多家自來水廠、500多家汙水處理廠、300多處自然水體(ti) 中典型汙染物的分布特征,累計解析獲取了活性汙泥中4000餘(yu) 種具有群感功能的微生物。”任洪強團隊成員、南京大學副教授王瑾豐(feng) 介紹,目前團隊獲取的生物汙染物數據已超過6000萬(wan) 條,典型化學汙染物數據超過91萬(wan) 餘(yu) 條。

  “有了這些數據,我們(men) 就可以將汙染物的信息錄入係統,與(yu) 功能微生物進行匹配分析,找到最合適的微生物和工藝條件。”任洪強解釋。

  30多年來,團隊的成果已應用於(yu) 21個(ge) 省(市)近百項廢水處理限控達標、增效提標、再生回用的工程實踐中。前不久,他們(men) 主導研製的智慧水務領域首項國際標準獲批正式發布。這項標準為(wei) 未來全球飲用水、汙廢水、雨水、地表水、地下水、流域水等水係統智慧管理提供了遵循。

  眼下,任洪強正準備將團隊30多年的經驗寫(xie) 入教材,讓學生們(men) 知道中國的工業(ye) 廢水治理從(cong) 何處來,到何處去。(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