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人民網評:黑土地保護提檔升級 夯實“大國糧倉”根基

發布時間:2024-02-20 14:22:00來源: 人民網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高產(chan) 豐(feng) 產(chan) 的黑土地更是被譽為(wei) “耕地中的大熊貓”。今年,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ei) 蒙古繼續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通過免耕少耕播種等多種模式,開展保護性耕作1億(yi) 畝(mu) ,加快推進農(nong) 田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壤侵蝕防治。

  保護黑土地,就是保護我們(men) 的“大糧倉(cang) ”。處理好黑土地保護與(yu) 利用的關(guan) 係,重點和難點在耕地,這既需要政策拉動、科技支撐,更需要加快推進農(nong) 田基礎設施建設。

  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完善體(ti) 係製度。我國高度重視黑土地的保護與(yu) 利用。從(cong) 2015年開始實施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到2020年《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逐步在適宜區域全麵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促進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和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從(cong) 2022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實施,到今年6月1日起將要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黑土地保護製度”……通過一係列關(guan) 於(yu) 黑土地保護政策的出台,不僅(jin) 為(wei) 黑土地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更為(wei) 全球黑土地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為(wei) 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推進科技創新,倡導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黑土地保護綜合技術模式,在保護耕作上下真功夫,實施免耕少耕、秸稈還田、輪作製度等,將耕作次數減少到最少,盡可能減少對耕作土壤的直接幹擾,增加有機物質積累。許多地區因地製宜並結合“梨樹經驗”“龍江實踐”“三江經驗”等,給黑土地“加油”,讓黑土地“歇口氣”,促進黑土地用養(yang) 結合,進一步提高了黑土地的糧食產(chan) 能,實現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在利用中保護,在利用中提升,保護性耕作讓黑土地“底”色更濃,煥發勃勃生機。

  加快農(nong) 田基礎設施建設是重中之重。實施灌排設施建設、田間道路修建、土壤改良、電力設施配套建設等,並在實踐中添加信息化、智能化等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的元素,這都是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的基礎保障。一方麵,要加強資金監管,確保資金用到耕地上。嚴(yan) 厲查處項目實施中的質量不合格、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等問題,督促地方妥善有序解決(jue) 存量問題,堅決(jue) 遏製新增問題。另一方麵,各地要足額落實農(nong) 田設施後期管護資金,加大管護工作宣傳(chuan) 力度,確保農(nong) 田設施能夠長期有效發揮作用。改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不僅(jin) 能調動種糧農(nong) 民積極性,實現輕鬆種地,更能有效提升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為(wei) 未來增產(chan) 增收打好基礎。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天,在廣袤的黑土地上,一項項精細化保護技術正在生根發芽。我們(men) 要精心嗬護每一寸黑土地,把每一寸黑土地養(yang) 好用好,築牢糧食安全底線,夯實“大國糧倉(cang) ”的根基。(孟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