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帶海外文物“回家” 太原理工大學組建文化遺產數字化團隊

發布時間:2024-02-21 10:58:00來源: 科技日報

  用數字技術帶海外文物“回家”

  太原理工大學組建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團隊

  ◎本報記者 韓 榮

  頭戴VR眼鏡設備,手持遙控手柄,便能頃刻間置身於(yu) 響堂山石窟,眼前慢慢浮現造型生動、神態安詳的佛像和色彩斑斕、線條流暢的壁畫……這是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團隊對響堂山石窟文物數字化采集的工作成果。

  春節假期,位於(yu) 山西太原的天龍山石窟遊客絡繹不絕。人們(men) 在欣賞天龍山石窟雕塑藝術的同時,也讚歎數字化技術再現了散落在多個(ge) 國家的文物造像。不久前,河北邯鄲響堂山石窟因文物數字化複原實現造像“重聚”,一度引發熱議。而這都與(yu)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團隊密不可分。

  科技手段助力文物重現風采

  位於(yu) 河北邯鄲的響堂山石窟,開鑿於(yu) 北齊時代,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由於(yu) 曆史原因,響堂山部分石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並有一些文物流失海外。為(wei) 了還原響堂山石窟往日的風采,2017年至2018年,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啟動了響堂山石窟數字化工作,對石窟本體(ti) 和流失海外的文物進行數字化采集和整理。

  然而,文物“回家”的路並不順暢。因其規模龐大,團隊需要根據采集到的數據進行點雲(yun) 處理,通過多個(ge) 站點的掃描,獲取石窟表麵的完整點雲(yun) 、三角網麵,再加上複雜的後期處理,才能完成石窟模型的重建。

  “數據采集費力,數字複原費心,缺位的造像應該以怎樣的形態出現在什麽(me) 位置,都需要確切的依據。”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學術院長、教授趙慧告訴記者,為(wei) 了做好響堂山石窟的數字采集工作,團隊不僅(jin) 翻閱了大量的文獻,還曾先後4次實地采集數據,建立了上百個(ge) 站點掃描。從(cong) 前期的數據采集,到後期三維模型的映射,團隊經過6年的努力才完成北響堂第3窟(刻經洞)數字化複原,為(wei) 《響堂山石窟考古報告》的撰寫(xie) 提供了寶貴線索,也為(wei) 那些流落異鄉(xiang) 的文物回歸故土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師生接力做好文物數字複原

  在山西省太原市天龍山石窟“複興(xing) 路上 國寶歸來”特展展廳裏,笑意盈盈的“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放置於(yu) 3D打印的洞窟裏,後麵就是它的佛身。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李烽介紹,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於(yu) 2012年成立了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團隊,摸索出了一套數字化修複文化遺產(chan) 的方式。2015年該校開展天龍山石窟本體(ti) 的三維掃描數字化工作,重建石窟本體(ti) 三維數字模型,並結合海外造像數字模型,數字複原天龍山石窟。

  “盡管前期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在當時天龍山石窟的數字複原對團隊而言是不小的挑戰。”李烽介紹,該項目是國內(nei) 外首例將流散於(yu) 世界各地的文物以“數字”形式回歸,並與(yu) 遺址本體(ti) 數字合體(ti) 複原石窟原貌的案例。團隊共有20餘(yu) 人,除了六七名教師外,其餘(yu) 均為(wei)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的本科生、研究生。

  資料不夠,團隊成員就想方設法聯係相關(guan) 機構獲取信息;設備技術不夠先進,團隊成員多下苦功,一遍又一遍地跑現場做實證。從(cong) 數據采集、點雲(yun) 處理到模型構建、紋理映射,團隊最終實現了11個(ge) 石窟100餘(yu) 件文物數字複原。

  “不論是天龍山石窟還是響堂山石窟的數字複原都經曆了數年時間,都是由教師帶領學生不斷接力才有了如今的成果。”趙慧介紹,多年來該團隊致力於(yu) 山西省內(nei) 外重要文化遺產(chan) 的數字化保護,目前已完成國內(nei) 外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采集和複原項目10餘(yu) 個(ge) ,采集文化遺產(chan) 數字資源40餘(yu) 項,培養(yang) 學生100餘(yu) 人。

  趙慧認為(wei) ,文物數字複原其實是中國流失海外文物數字化回歸的一個(ge) 有效路徑。此外,通過造像和石窟的數字複原模型,拉近人們(men) 與(yu) 文物的距離,讓更多人能夠重訪曆史,重新了解文物的原始麵貌,這也是文物數字複原的意義(yi) 所在。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年輕的學生參與(yu) 到了文物保護項目中,讓我們(men) 看到了文物保護工作未來的希望。”趙慧表示,團隊將繼續深耕此領域,為(wei) 後人留下真實的曆史文化記錄,讓更多瀕危的古跡重新“活”起來“走”出去。(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