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測就破紀錄” 誰在農業試驗田裏“放高產衛星”?
品種好不好,市場最有評判權,農(nong) 民最有發言權
今天這裏水稻畝(mu) 產(chan) 達到1200公斤,明天那裏也許就突破了1300公斤,高產(chan) 數據你追我趕,各種“紀錄”不斷刷新。《半月談》就此提出詰問:農(nong) 業(ye) 試驗本是一種嚴(yan) 謹的科研手段,“一測就破紀錄”的怪象從(cong) 何處泛起?
農(nong) 業(ye) 試驗“一測就破紀錄”,違背科學規律,充滿各種弄虛作假,堪稱一種新的“大躍進”。和當年“放高產(chan) 衛星”一樣,如今的“一測就破紀錄”,同樣是明目張膽的數據造假。如據報道,測產(chan) 違規作弊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在播種環節故意將水稻間距留得很開,收獲前幾天再悄悄把播種在別處的相同品種移栽到試驗田裏;更有甚者,提前將準備好的稻穀藏好,收割時趁亂(luan) 混到測產(chan) 稻穀裏冒充。更為(wei) 隱蔽的作弊手段,則發生在種植環節:說是“海水稻”,實則是不克製地使用淡水灌溉;為(wei) 了追求數據好看,在試驗田投入大量化肥、增產(chan) 劑,安排多位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管理……
一畝(mu) 試驗田收入兩(liang) 三千,試驗成本卻要五六千,這樣獲得的超高產(chan) 意義(yi) 何在?有的地方部門和相關(guan) 協會(hui) 自導自演,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外加一些收了“谘詢費”的專(zhuan) 家配合演出,似乎已讓測產(chan) 本身變成了一個(ge) “產(chan) 業(ye) ”。測產(chan) 結果好到離譜,文章寫(xie) 出來十分漂亮,報告一大摞,官員政績有說頭,農(nong) 企賣種子有噱頭,本質上卻是無恥的違規作弊和無聊的文字遊戲。
報道裏還提到,不斷刷新的“紀錄”讓許多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年輕學者背負了更繁重的評級、晉升等壓力,在“先把文章搞出來再說”的結果導向下,一些原本應該嚴(yan) 謹規範的農(nong) 業(ye) 科研已經變了味。這絕非正常現象。
品種好不好,市場最有評判權,農(nong) 民最有發言權。“一測就破紀錄”的數據再漂亮,如果在市場上得不到認可,農(nong) 民不願種,這樣的品種無論如何也好不到哪裏去。事實上,隻有市場認可、農(nong) 民會(hui) 種的品種,才是真正的好品種。為(wei) 此,測產(chan) 成風的口子應該收緊,堅決(jue) 遏製“一測就破紀錄”的怪象。否則,農(nong) 業(ye) 試驗田裏隻會(hui) 劣幣驅逐良幣,安心搞科研的人無處容身,弄虛作假的騙子卻可大行其道。長此以往,市場對測產(chan) 數據的信任度會(hui) 越來越低,真正好的品種反而難以得到推廣。
試驗田裏做手腳,“海水稻”裏摻淡水,農(nong) 業(ye) 試驗“一測就破紀錄”……說到底,種種怪象泛起的背後,是科研用數據摻假,科研為(wei) 政績助力,科研被利益綁架。我們(men) 要警惕科研包裝下的高產(chan) 作假,更要警惕測產(chan) 成風下的種業(ye) 浮誇風。品種好不好,產(chan) 量怎麽(me) 樣,應該多問問農(nong) 民,而不是隻看測產(chan) 數據。農(nong) 業(ye) 試驗田裏“放高產(chan) 衛星”的事情,絕不應該被允許。就此而言,弄虛作假者應被追究科研造假的學術不端責任,如果相關(guan) 品種涉及對農(nong) 民的虛假宣傳(chuan) ,更要追究其以非法占有為(wei) 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公私財物的法律責任。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舒聖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