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
作者:魯明川(浙大城市學院教授、浙江省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建設美麗(li) 中國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今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的意見》指出,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強調“嚴(yan) 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鎮空間內(nei) 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按照“生產(chan) 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發展要求,統籌生產(chan) 、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推動城鎮空間內(nei) 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1.強化法治保障,完善城鎮空間發展規劃
以法治保障城鎮空間綠色發展。必須完善自然資源資產(chan) 管理製度體(ti) 係,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製製度。城鎮空間結構直接關(guan) 係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質量,推動城鎮空間內(nei) 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應把空間結構調整擺在重要位置,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堅持集約發展,加強相關(guan) 法規、標準和製度建設,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nei) 涵提升轉變。城鎮開發邊界是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提升空間品質的區域邊界,是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chan) 業(ye) 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必須依法嚴(yan) 格落實城鎮開發邊界的相關(guan) 要求,統籌做好城鎮建設用地安排,嚴(yan) 控新增建設用地,嚴(yan) 格規範城鎮開發邊界的全周期管理,加大存量用地盤活力度,促進城鎮高質量發展。
以法治保障城鎮居民綠色生活。城市發展應把握好生產(chan) 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nei) 在聯係,實現生產(chan) 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人多地少是我國基本國情,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在使用土地資源時必須統籌考慮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處理好城鎮生產(chan) 、生活和生態的關(guan) 係,通過加強立法優(you) 化城鎮空間布局,增強城市宜居性。科學規劃城鎮建設用地中工業(ye) 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建立空間規劃體(ti) 係。編製空間規劃和城鎮規劃應多聽取群眾(zhong) 意見、尊重專(zhuan) 家意見,規劃形成後必須通過立法形式確定下來。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ti) 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普及力度,引導市民群眾(zhong) 自覺抵製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wei) ,共創綠色生活。
以法治保護城鎮生態環境。城鎮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ti) ,也是人口最密集、汙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新型城鎮化不僅(jin) 追求經濟目標,而且追求生態目標,強調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必須堅持法治思維,把保護城鎮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形成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城鎮生態空間。實施最嚴(yan) 格的地上地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推進國土空間規劃法等立法工作,在空間上對經濟社會(hui) 活動進行合理限定。依法控製城鎮開發強度,劃定水體(ti) 保護線、綠地係統線、基礎設施建設控製線、曆史文化保護線、永久基本農(nong) 田和生態保護紅線,推動城鎮緊湊發展和節約集約用地,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深入實施主體(ti) 功能區戰略,強化執法監管和保護修複,確保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
2.發揮市場作用,釋放城鎮空間發展新活力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城鎮空間集約化發展。我國正在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這是進一步推動城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曆史機遇。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優(you) 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ti) 化建設工作,科學規劃城鎮空間布局,實現內(nei) 涵集約、高效綠色發展。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加強創新合作機製建設,破除行政壁壘和市場分割,破解產(chan) 業(ye) 發展資源環境約束,促進生產(chan) 要素自由流動和優(you) 化配置,推動城鎮間產(chan) 業(ye) 分工、產(chan) 業(ye) 整合、園區共建,通過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城鎮空間內(nei) 涵式集約化發展。
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促進城鎮空間綠色發展。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jia) 格政策和環境標準體(ti) 係,形成市場化、可持續的投入機製和運營機製,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城鎮開發模式和投融資模式創新,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財政投入規模同建設任務相匹配。完善政府有力主導、企業(ye) 積極參與(yu) 、市場有效調節的體(ti) 製機製,更好激發全社會(hui) 參與(yu) 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ti) 係,提升包括資源環境要素在內(nei) 的綠色全要素生產(chan) 率,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探索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鼓勵支持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生態保護修複,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促進城鎮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市群是人口大國城鎮化的主要空間載體(ti) ,是承載發展要素、提高發展質量的主要空間形式。產(chan) 業(ye) 和人口向優(you) 勢區域集中是客觀經濟規律,但城市單體(ti) 規模不能無限擴張,應注重城鎮空間布局、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與(yu)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完善以中心城市為(wei) 核心、周邊中小城市為(wei) 支撐的城市群結構,解決(jue) 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過密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引導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城市建設、經營、管理。充分運用市場手段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以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為(wei) 抓手,提高中小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增強中小城市對人口轉移的吸引力和承載力。放寬市場準入,鼓勵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確保各類市場主體(ti) 有序參與(yu) 、公平競爭(zheng) ,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
3.加快科技創新,激活城鎮空間發展新動能
科技創新是城鎮空間綠色發展的核心動力。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應堅持走內(nei) 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把科技創新作為(wei) 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促進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轉型的動力和保障,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以綠色產(chan) 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ye) 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為(wei) 紐帶,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技術產(chan) 業(ye) 、綠色環保產(chan) 業(ye) 、現代服務業(ye) 。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帶動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同轉型,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和再生利用等綠色技術產(chan) 業(ye) 化,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升級,提升城鎮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水平。
科技創新是城鎮綠色生活的重要保障。我國正處在以降碳為(wei) 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必須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統籌城鎮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合理規劃城鎮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熱、汙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優(you) 化創新創業(ye) 生態鏈,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結合環境整治、存量土地再開發,增強城市內(nei) 部布局的合理性,使不同功能區相互交織、有機組合,逐步實現職住平衡,提升城鎮的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進新型智慧城鎮建設,實現“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科技創新是城鎮生態環境建設的有力支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生態文明發展麵臨(lin) 日益嚴(yan) 峻的環境汙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li) 中國”。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需要加強科技支撐,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把應對氣候變化、新汙染物治理等作為(wei) 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狠抓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推動城鎮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緊抓能源結構轉型這個(ge) 降碳的“牛鼻子”,有序引導以電代煤、以氣代煤,鼓勵建設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城鎮建築,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
4.完善政策體(ti) 係,推動城鎮空間發展實現升級
形成城鎮綠色空間格局。有效發揮政策引導作用,以優(you) 化區域分工和產(chan) 業(ye) 布局為(wei) 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wei) 主線、以構建長效體(ti) 製機製為(wei) 抓手,優(you) 化城鎮空間格局和發展格局。結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ti) 係並監督實施的若幹意見》《主體(ti) 功能區優(you) 化完善技術指南》等文件精神,統籌考慮區域空間結構,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結合化解產(chan) 能過剩、環境整治,形成符合當地實際、體(ti) 現資源稟賦、文化特色的發展空間結構、規模結構、產(chan) 業(ye) 結構。推進城鎮產(chan) 業(ye) 園區循環化改造,促進工業(ye) 、建築、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打造城鎮綠色生活模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wei) 人與(yu) 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li) 家園”。推進以綠色低碳、環境優(you) 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wei) 導向的美麗(li) 城市建設,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發展屋頂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因地製宜推廣熱電聯產(chan) 、餘(yu) 熱供暖、熱泵等多種清潔供暖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節能管理模式。推動形成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加強宣傳(chuan) 引導和文化建設,廣泛動員園區、企業(ye) 、社區、學校、家庭和個(ge) 人積極行動起來,讓綠色出行、節水節電、“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等成為(wei) 習(xi) 慣,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hui) 氛圍。
建設城鎮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使城市內(nei) 部水係、綠地同城市外圍河湖、森林、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網絡。鞏固提升城鎮生態環境標準化建設,完善城鎮生態環境保護相關(guan) 標準規範。製定城鎮生態係統監測、城市生態修複、生態承載力評估、生物多樣性保護、減汙降碳協同等相關(guan) 領域標準,持之以恒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因地製宜建設城鎮綠色廊道,打造街心綠地、濕地和郊野公園,提高城市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和自維持能力。加強河道、湖泊等城市濕地生態和水環境修護,加強城鎮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提高用水效率。明確城鎮生態環境治理效能評估技術標準及管理規程,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ti) 係,開展城鎮生態環境治理評估。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