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兩會訪談)香港教大校長談增進青年身份認同:深化“知情意行”

發布時間:2024-02-26 15:0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2月25日電 題:香港教大校長談增進青年身份認同:深化“知情意行”

  中新社記者 曾平 劉大煒

  自去年履職以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這個(ge) 新身份為(wei)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帶來許多有別於(yu) 鑽研學術的新體(ti) 驗。放眼全國、準備提案、麵對媒體(ti) ,這位已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專(zhuan) 家自認是政協“新丁”,所以也將履職過程視為(wei) 人生的一堂“學習(xi) 課程”。

  教大是全港8間公立大學中唯一以師範教育為(wei) 主的大學,承擔著培育未來教師的重任。古語有雲(yun) “教不嚴(yan) ,師之惰”。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前夕,李子建在依山而建的教大校園就香港青年國民身份認同、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等備受關(guan) 注議題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

  李子建認為(wei) ,國民身份的構建是一個(ge) 內(nei) 化的、不斷強化的自我修養(yang) 、自我認同過程。教育應該扮演助推這種深化過程的重要角色,同時也需要社會(hui) 一齊動員力量。

  他用“知情意行”來闡述其中內(nei) 涵。“知”即是要對國家的曆史文化及其現況有所認識。若不了解則很難說認同,即便認同也未必是全麵認同,增加認識的好方法就是多去內(nei) 地體(ti) 驗一番。

  “情”便是體(ti) 驗和接觸多了就會(hui) 產(chan) 生感情,“意”則是要堅持意誌、明辨是非,“行”就是有正向的行為(wei) 。李子建認為(wei) ,身份認同並非停留在口號,而是上述幾點不斷深化的整體(ti) 全方位表達。

  他以己為(wei) 例說,身份構建在人生不同階段受到不同影響。早期小學和初中,家長和老師的影響大,高中則受同學影響較大。去到某階段就需找機會(hui) 親(qin) 赴內(nei) 地。當今時代則還應注意媒體(ti) 發布的資訊。

  “我很有幸遇到很多很愛國的老師,也很有幸家人經常給我講國家發展的點點滴滴,這些都埋下正麵的種子。”李子建說。

  有目共睹的是,香港近年掃除很多不利培養(yang) 港人國民身份認同的因素,不過李子建覺得“進步空間永遠都有”。他認同,國民身份的形成不在朝夕之間,但此事“沒得慢慢來”。因為(wei) 重要的事首先就要放在最高的位置,並且不能僅(jin) 靠一個(ge) 人或一群人,要團結和影響身邊的正向力量。

  上任校長後的李子建正是如此。他在教大成立全港首個(ge) 國家安全與(yu) 法律教育研究中心,讓原本沒有法律學院的教大匯聚業(ye) 界權威專(zhuan) 家,為(wei) 校內(nei) 課程提供知識上的保障和把關(guan) ,並為(wei) 相關(guan) 團體(ti) 進行培訓。

  李子建有信心,在如今穩定的大環境下,教大國家安全與(yu) 法律教育研究中心能將國安和法治教育做得更好,令老師、同學,甚至公眾(zhong) 更了解法治精神,知曉尊重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特區政府目前正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開展公眾(zhong) 谘詢。李子建認為(wei) ,立法完成後將讓香港公民的生活和工作更有保障。“學術自由是在既有合理的框架之下,進行嚴(yan) 格、嚴(yan) 謹、專(zhuan) 業(ye) 的工作。”他說,立法將令學術自由更有保障,讓港人更能在適切的情況下發揮所長。

  決(jue) 定踏入教育這行時,李子建曾在內(nei) 心發問:你希望你的人生會(hui) 產(chan) 生什麽(me) 影響?思考後他覺得能從(cong) 正麵影響他人是其他行業(ye) 無法比擬的,教師因而是份神聖且有意義(yi) 的工作。如今成為(wei) 校長的李子建仍有此心,他說:“希望我們(men) 培養(yang) 的老師能夠正向培養(yang) 一代一代愛國愛港的青年。”(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