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廈門筼簹湖生態修複的實踐及其啟示

發布時間:2024-02-27 15:36:00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餘(yu) 興(xing) 光(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廈門筼簹湖位於(yu) 廈門島西部,與(yu) 西海域緊密相連,因筼簹港被人工築堤造地演變而來。曆史上筼簹港海產(chan) 豐(feng) 富,港內(nei) 入夜後漁火如繁星,清乾隆年間就有“筼簹漁火”之美譽。有文獻記載,1938年,筼簹港麵積約有9.01平方公裏。

  然而,20世紀70年代,一道1700米長的堤壩在港口西部建起,筼簹港徹底消失,變為(wei) 麵積隻有1.6平方公裏的城市內(nei) 湖——筼簹湖,失去了與(yu) 海洋的對流通道,成為(wei) 封閉性強、環境容量有限的主城區納汙水體(ti) ,環筼簹湖數十萬(wan) 居民的生活汙水,以及工廠的廢水直接排放入湖。由此,筼簹湖區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一時間臭氣熏天,魚蝦絕跡,淤積嚴(yan) 重,蚊蠅滋生。

  麵對汙染,20世紀80年代初期,廈門市雖對筼簹湖實施了局部治理,但由於(yu) 經濟、技術、觀念等各方麵原因,成效不大。1988年3月30日,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xi) 近平同誌主持召開“綜合治理筼簹湖”專(zhuan) 題會(hui) 議,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ti) 、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這“20字方針”集中體(ti) 現了陸海統籌、“一灣一策”、多措並舉(ju) 、綜合施策的係統治理觀,既切中廈門市客觀實際,又具有強烈的問題導向和針對性。為(wei) 此,1988年4月12日,《廈門日報》頭版還刊發了《治不好筼簹湖,何顏見“江東(dong) 父老”》的文章。

  30多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堅持筼簹湖綜合治理不動搖,將筼簹湖治理經驗逐漸推廣至廈門全域,取得突出成效。而筼簹湖生態修複實踐的做法、經驗、成效,已經成為(wei) 美麗(li) 中國建設的一個(ge) 縮影,自然資源部向全國推出筼簹湖生態修複成功案例。具體(ti) 來看,主要做法包括:

  依法治湖。筼簹湖的綜合治理問題難度大,涉及麵廣,協調管控和財政經費都曾麵臨(lin) 巨大壓力。因此,依法治湖為(wei) 筼簹湖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法治保障。專(zhuan) 門對湖庫治理進行立法,在國內(nei) 外都不多見。廈門市人大從(cong) 1988年以來製定和頒布了多部海岸帶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了《廈門市經濟特區筼簹湖區保護辦法》,規定了湖區麵積管控、功能定位、保護修複措施、法律責任內(nei) 容等。由此明晰責任,奠定了依法治湖、全民參與(yu) 和社會(hui) 共享的生態法治基礎。

  截汙處理。湖泊與(yu) 海灣綜合整治、生態修複是世界性的難題。自然生態的惡化、生物多樣性的喪(sang) 失、生態功能與(yu) 生態價(jia) 值的降低,無不與(yu) 汙染物入湖入灣緊密關(guan) 聯。筼簹湖失去了保持自然活力的海灣自然水動力條件,不斷入湖的汙染物,在筼簹湖遷移、轉化、累積,經年日久,導致湖體(ti) 生態功能徹底惡化。截汙處理成為(wei) 改善筼簹湖生態質量的根本措施,包括對環湖周邊主要汙染企業(ye) 、入湖排洪溝和雨水口進行截汙,筼簹湖汙水處理廠日處理汙水30萬(wan) 噸,達標後再引向深水海域排放。

  清淤築岸。曆史上,筼簹湖周邊有幾十條小溪流,後來大多變成排洪溝,遇到大雨天,泥沙輸入筼簹湖,加上垃圾入湖汙染,沉積物烏(wu) 黑發臭。為(wei) 此,幾十年來,廈門市共清淤560萬(wan) 立方米,擴大水麵70萬(wan) 平方米,對環湖30餘(yu) 條排洪溝每10年進行一次大清淤,建設了14公裏長的生態護坡護岸工程。同時,全麵開展山體(ti) 水土流失治理,形成了典型的從(cong) 山頂到海洋的係統治理實踐模式。

  搞活水體(ti) 。修複筼簹湖的生態活力,需要解決(jue) 湖水發臭這一問題。廈門市組織了各方麵專(zhuan) 家開展科技攻關(guan) ,在保障筼簹湖的排洪安全和減災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潮差,納新鮮潮水入湖,搞活水體(ti) ,修建“西水東(dong) 調”海水泵站、海水輸水管道和導流堤,每日兩(liang) 納兩(liang) 排,把西海域新鮮海水引入筼簹湖,提升了筼簹湖的整體(ti) 水質,生物多樣性得以恢複,生態功能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美化環境。打造美麗(li) 湖區,重塑筼簹夜色,提升筼簹湖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韌性,是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必然要求。筼簹湖的湖心島區域種植了2.6萬(wan) 平方米的紅樹林,成為(wei) 白鷺回歸棲息的家園,淤泥綜合利用進一步形成了白鷺洲開放式公園,沿湖建設的27公裏長的環湖林蔭步道,串聯起多處公園,筼簹湖區域起到了城市“綠肺”的重要作用,如今已成為(wei) 令人流連忘返的美麗(li) 湖景“網紅”打卡地和廈門城市中心區生態綠廊。

  廈門筼簹湖的綜合治理生態修複成效凸顯,給予我們(men) 以下幾點重要經驗啟示:

  筼簹湖生態修複實踐生動地說明,海灣生態保護修複,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堅持黨(dang) 委政府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的地方入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共建共享美好家園,增進人民群眾(zhong) 的福祉,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的目標,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筼簹湖生態修複艱巨漫長、接續努力的過程使我們(men) 深刻認識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要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的極端重要性。在努力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從(cong) 根本上實現海灣生態係統質量整體(ti) 提升,必須堅持陸海統籌,構建從(cong) 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一灣一策”,多措並舉(ju) ,全麵係統治理,區域協同共治。筼簹湖的生態修複實踐,充分體(ti) 現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的係統治理觀,推廣意義(yi) 重大。

  筼簹湖生態修複取得久久為(wei) 功的顯著成效,法治保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海灣區域從(cong) 汙染源頭控製到海洋生態係統治理,尤其是針對受損嚴(yan) 重的海灣生態環境,修複其生態功能,增強其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供給能力,不可能畢其功於(yu) 一役。因此,強化生態修複法治建設具有必要性,這是筼簹湖生態修複實踐“依法治湖”意義(yi) 深遠之所在。

  筼簹湖生態修複的顯著成效,彰顯了科技賦能的作用,社會(hui) 各界廣泛參與(yu) ,形成了共治共享的海灣生態修複格局。人類對海洋生態係統演變過程的了解和把握,往往需要依靠多學科的專(zhuan) 業(ye) 知識與(yu) 技能。遵循生態係統的內(nei) 在機理,因地製宜,開展深入的科學研究,支撐科學決(jue) 策,方能找到自然恢複與(yu) 人工修複相結合的有效路徑。

  筼簹湖生態修複實踐,注重山、海(湖)、城等自然生態與(yu) 社會(hui) 經濟多要素有機融合,通過筼簹湖生態位的提升和生態功能的修複,與(yu) 筼簹湖片區城市功能和生態文化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從(cong) 而極大地促進了筼簹湖片區乃至廈門市的高質量發展。這樣的做法可為(wei) 更好地實施海灣生態修複提供重要借鑒。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7日 06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