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領京津冀丨高校“強引擎”賦能科創人才加速聚集
央廣網天津2月28日消息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周年。十年來,天津市以科技創新引領京津冀區域高質量發展,一係列創新成果接連湧現,一批批科創人才加速聚集,為(wei) 京津冀協同發展寫(xie) 下生動注腳。在這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沃土上,高校肩負著培養(yang) 科技創新人才的重任,高校人才蘊含著無限可能。
“地下能源搬運工”共謀綠色發展
春節剛過,天津大學實驗室中洋溢著濃厚的科研氛圍。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21級在讀博士研究生趙通正與(yu) 他的團隊成員忙著分析數據參數,為(wei) 雄安新區“未來零碳館”項目提供技術支持。
2016年的一個(ge) 冬夜,趙通偶然發現家門口的井蓋上總是冒著熱氣。“我當時在想,井蓋下的熱能都是汙水中釋放出來的,如果能將這些能量收集起來再合理利用,這不正好符合國家的‘雙碳’戰略目標嗎?”趙通回憶道,之後他組建起一支技術團隊,開始了地下管廊節能換熱技術研究,“但我越深入進行研究,越能發現自身技術和視野的局限。而天津大學擁有先進內(nei) 燃動力全國重點實驗室,還有優(you) 質的人才資源,這些都吸引著我來到天大深造。”
在天津大學校園中,趙通依托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國家一流學科的科研力量,完成“多學科共研”的“校企合作”技術攻堅隊伍組建,“借力”開展研究創新,將“雙碳”顛覆性科技成果推廣至京津冀三地應用,同時也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實現了“研發在天津、策劃設計在北京、生產(chan) 在河北”創業(ye) 模式,進一步加速了成果轉化。
“我將我的團隊稱呼為(wei) ‘地下能源搬運工’。”趙通笑著告訴記者,能源是國家發展迫切所需,他希望能以“節能降碳”為(wei) 契機,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作出新的建樹。近幾年,趙通作為(wei) 項目負責人獲得多個(ge) 獎項——第十屆“創青春”青年創新創業(ye) 大賽(全國賽)銀獎、2022年“挑戰杯”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天津市金獎……他也擔任著河北省2022年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負責人等重任,他與(yu) 天津大學還聯合承擔重點“校企合作項目”並建立了“新工科”成果示範落地場所,為(wei) 更多天大學子的科研實踐,提供機會(hui) 。
眼下,他正帶領團隊攻堅“卡脖子”技術難題,在河北雄安新區建設國內(nei) 首座碳中和示範建築——未來零碳館,該項目通過綜合超低能耗、裝配式、智慧能源等前沿科技,使節能率達到93%,獲得了天津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高校及國有企業(ye) 的多方支持,將成為(wei) 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碳中和科技前沿示範點。
三地的科技創新優(you) 勢得以疊加,趙通的企業(ye) 發展跑出了加速度。作為(wei) 高校培養(yang) 出的重點科創人才,趙通也希望未來能夠將他的事業(ye) 版圖拓展到京津冀更多區域,通過科技創新為(wei) 國家能源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汙水變“廢”為(wei) 寶 協同創新釋放新動能
產(chan) 業(ye) 轉移升級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之一。在承接京津產(chan) 業(ye) 疏解轉移中,河北滄州有著亮眼表現,生物醫藥、化工製造等領域企業(ye) 紛紛落地滄州,但與(yu) 此同時也給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與(yu) 保護帶來了一定挑戰,在此背景下,南開大學·渤海新區綠色化工研究院應運而生。
從(cong) 滄州主城區出發,行駛1小時,便進入滄州渤海新區,南開大學·渤海新區綠色化工研究院便位於(yu) 此。“我們(men) 主要進行汙水處理、固廢處理處置與(yu) 資源化等相關(guan) 領域的應用研究,乘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dong) 風,這裏成為(wei) 眾(zhong) 多科研人才實現價(jia) 值的新平台。”南開大學2021級環境工程專(zhuan) 業(ye) 博士研究生龍宇涵說,南開大學本科、碩士、博士的同學除了在校園中深耕基礎理論研究外,還可基於(yu) 研究院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研究,直接服務於(yu) 當地企業(ye) ,通過人才工作帶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截至目前,研究院共有團隊成員100餘(yu) 人,已累計與(yu) 區內(nei) 25家企業(ye) 簽訂了產(chan) 學研合作協議,為(wei) 企業(ye) 解決(jue) 技術難題50餘(yu) 項。
在龍宇涵看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對於(yu) 科研人員的培養(yang) 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京津冀三地綠色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對於(yu) 教師和學生的科研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在綠色環保方麵達到區域性水平可能就行了,現在我們(men) 要對標全國、甚至是世界。”龍宇涵說道。
看著一項項研究成果應用於(yu) 實際,龍宇涵在高興(xing) 的同時也有了下一步規劃:“未來,我們(men) 也將加強與(yu) 三地政府、企業(ye) 的密切聯係,使我們(men) 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應用於(yu) 廢水處理及新型汙染物篩選評估處理等方麵,助推京津冀三地向綠色、生態縱深發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技術和產(chan) 業(ye) 的三者融合是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高校科創人才培養(yang) 的關(guan) 鍵所在。”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秘書(shu) 長張貴認為(wei) ,科創人才作為(wei) 最稀缺的科技創新資源,是科技創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要素,高校不僅(jin) 是培養(yang) 人才的“搖籃”,更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智慧大腦”,資源的共建共享也有利於(yu) 企業(ye) 開展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
在未來,三地將湧現更多科創人才,迸發出科創火花,為(wei) 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動力。
總策劃:王曄彪
統籌:張強
記者:韓雨晨 褚夫晴 周思楊
實習(xi) 生:藺子賢 代伊夢
央廣網天津頻道 天津市委網信辦 聯合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