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十年 一張藍圖的京津冀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十年前的今天,2014年2月2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hui) ,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為(wei) 京畿地區的協同發展畫下了藍圖。十年來,三地目標同向、措施一體(ti) 、優(you) 勢互補、互利共贏,區域整體(ti) 實力持續提升,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機勃勃。今天我們(men) 就來看看,十年,3600多個(ge) 晝夜,京津冀21萬(wan) 平方公裏土地有了怎樣的協同之變。
新春伊始,雄安新區啟動區的東(dong) 西軸線上,200多台吊裝機械聳立、機器轟鳴、鋼筋敲擊聲不絕於(yu) 耳,首批疏解到這裏的央企正在全速建設。中國華能總部項目主體(ti) 結構封頂,全麵轉入二次結構施工;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有限公司總部大樓開展裝飾裝修施工;“金蘆葦”造型的中國中化大廈每過7天便“長高”一層。
中國中化雄安辦事處常務副主任王錦山介紹,預計今年4月份塔樓核心筒結構封頂,進一步優(you) 化工期,在確保安全和品質的前提下,力爭(zheng) 於(yu) 2025年6月份大廈具備辦公條件。
截至2023年底,雄安新區累計實施重點項目292個(ge) ,完成投資6570億(yi) 元,開發麵積覆蓋184平方公裏,4000多棟樓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712公裏,新建地下管廊141公裏,累計新造林47.8萬(wan) 畝(mu) 。
如今的雄安已經進入大規模建設與(yu)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並重的階段,中央企業(ye) 在雄安設立的子企業(ye) 和各類分支機構,已經有200多家完成入駐。春節剛過,2024年雄安新區首場招聘活動就拉開了帷幕,170多家企業(ye) 提供了2400多個(ge) 用工需求,現場有3000多名求職者前來應聘。
雄安新區的大地上到處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而距離這裏150公裏之外,位於(yu) 北京通州的城市副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也在緊張進行中。建成之後這裏將融合城際高鐵、骨幹鐵路、城市軌道、市郊鐵路以及公交接駁,成為(wei) 亞(ya) 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屆時,從(cong) 這裏出發,15分鍾可到達首都機場,35分鍾到達大興(xing) 國際機場及唐山市,一小時之內(nei) 到達天津濱海新區和雄安新區。
京投樞紐公司副總經理張磊介紹,我們(men) 以最高的工作標準和最新的建設理念,努力把這座亞(ya) 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成為(wei) 經得起曆史考驗的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典範工程,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
近年來,“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加速推進,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地區高鐵總裏程達到2576公裏,實現對區域內(nei) 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介紹,通過發揮好我們(men) 在軌道交通上麵的基礎性優(you) 勢,通過京津冀布局比較密集的軌道交通網,使得京津冀本身內(nei) 部的連接更加通暢、更有效率。
“一核兩(liang) 翼”是國家為(wei)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規劃的新格局,其中“一核”指北京,“兩(liang) 翼”分別指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wei)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兩(liang) 大陣地,更加臨(lin) 近北京的城市副中心承接了更多行政辦公、金融商務、民生和文旅等城市功能。在疏解北京主城區功能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介紹,北京副中心不僅(jin) 自己在發展,而且支撐引領了周邊區域的發展,原來說北京有“虹吸效應”,現在正在轉化為(wei) 輻射效應,帶動整個(ge) 京津冀區域的發展和品質提升。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和出發點,一方麵緩解了北京的“大城市病”,實現更合理的減量發展;另一方麵,則有助於(yu) 區域內(nei) 的產(chan) 業(ye) 鏈聚集,實現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
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hui) ,這座巨型煙囪之下聳立的首鋼大跳台給全世界留下了無數美好的回憶,而春節期間這裏則成為(wei) 了老百姓暢享冰雪運動的樂(le) 園。2008年,作為(wei)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先行軍(jun) ,首鋼集團搬遷到了河北唐山曹妃甸區,而這座位於(yu) 北京石景山區的首鋼園也重獲新生,改造成為(wei) 了一個(ge) 現代化的創意產(chan) 業(ye) 園。這裏不但有煉鋼爐改造的科技遊樂(le) 園,還有廠房改造的商場和餐館;不但是300多家入駐企業(ye) 的辦公地,也是年接待訪客超過1200萬(wan) 人次的網紅打卡地。未來,首鋼園還將開發更多的居住和商業(ye) 配套,更好融入到北京的城市發展。
蝶變,不僅(jin) 僅(jin) 發生在首鋼園,承接首鋼廠區的河北唐山曹妃甸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搬遷到河北之後,首鋼集團在當地招收了近5000名高校畢業(ye) 生,榮彥明就是其中一員。他剛來到曹妃甸廠區的時候,這裏還是一座不足4平方公裏的帶狀沙島。
雖然當時的曹妃甸還是一片灘塗,但是對於(yu) 首鋼來說,這裏卻有著很多地方無法比擬的優(you) 勢。曹妃甸擁有終年不凍不淤的深水港,以及海陸協同聯動的區位優(you) 勢,這些都是首鋼在日益擁擠的北京所無法享受到的,以曹妃甸作為(wei) 物流中轉基地可以大幅降低首鋼集團原材料和成品貨物的運輸成本。
首鋼京唐公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總經理李明介紹,首鋼搬遷不是簡單的異地複製,而是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規劃建設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鋼鐵廠,也是我們(men) 國內(nei) 第一個(ge) 沿海靠港布局的千萬(wan) 噸級的鋼鐵企業(ye) ,大幅提升了企業(ye) 的綜合競爭(zheng) 力。
借著搬遷的機遇,首鋼也對當時已經有些落後的生產(chan) 線進行了升級,完成了以精品板材產(chan) 品為(wei) 核心的轉型。在首鋼的帶動之下,很多鋼鐵加工的上下遊企業(ye) 也陸續來到曹妃甸,在當地形成了鋼鐵產(chan) 業(ye) 集群。產(chan) 業(ye) 的聚集也帶來了城市的整體(ti) 發展,如今的曹妃甸,已經從(cong) 昔日的灘塗變成一座人氣興(xing) 旺的魅力港城,還在持續深化與(yu) 京津之間醫療、文旅、教育等領域的合作,促進公共服務的發展和民生改善。榮彥明的兒(er) 子,目前就就讀於(yu) 北京景山學校曹妃甸分校。
首鋼京唐公司精軋操作工榮彥明介紹,將北京優(you) 秀的教育資源引進到曹妃甸,能在唐山曹妃甸上這麽(me) 好的學校感覺非常幸福,而且也解決(jue) 了我們(men) 一個(ge) 後顧之憂。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薩介紹,首鋼作為(wei) 一個(ge) 鋼鐵企業(ye) ,在北京它跟城市功能定位是不一致的,把它疏解到曹妃甸以後,它匹配了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的總體(ti) 戰略,同時也有當地的物流、港口、空間優(you) 勢,跟當地產(chan) 業(ye) 的基礎也非常吻合,所以首鋼遷移走是雙贏。我們(men) 要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光靠一個(ge) 北京是遠遠不夠的,把北京一些功能疏解給它,壯大它的經濟實力,再輔之以國家建設,我們(men) 就會(hui) 形成一個(ge) 結構更加合理的城市群。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對於(yu) 三地的功能定位有著明確的分工,這也是考慮到三地不同的資源稟賦,實現區域內(nei) 的功能互補、錯位發展。
靳懷政是北京一家生物試劑公司的負責人。一年前,他來到天津寧河區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園,在這裏建立了生產(chan) 車間。選擇來天津,靳懷政看中的就是這裏的製造業(ye) 基礎,尤其是在他從(cong) 事的生物醫藥領域,共有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208家,這對於(yu) 靳懷政的產(chan) 品轉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
依托於(yu) 北京的研發優(you) 勢,同時結合天津的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靳懷政的產(chan) 品轉化得以順利進行,在去年8月正式投產(chan) 。而京津冀交通一體(ti) 化的發展,也讓靳懷政和公司員工可以高效地往返於(yu) 北京和天津兩(liang) 地,讓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模式更好實現。
而對於(yu) 天津寧河區來說,下一步也將圍繞著同類型企業(ye) 繼續招商引資,吸引更多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到此落戶,以點成鏈,以鏈集群。
天津市寧河區科技局副局長董潔介紹,這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所釋放和帶給我們(men) 的良好機遇。我們(men) 也是希望乘著這一股東(dong) 風,把自己的園區壯大,做得越來越好,同時也是服務京津冀三地產(chan) 業(ye) 集群的打造。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介紹,這三個(ge) 地方的定位,首先要依據於(yu) 它們(men) 各自能夠具有什麽(me) 樣的發展基礎去做出,其次要看它們(men) 各自的潛力,既發揮各自本來的比較優(you) 勢,又能夠根據它們(men) 所在的潛力去作出有針對性的部署,同時使相互之間定位能夠互補和協調,對整個(ge) 京津冀之間的產(chan) 業(ye) 鏈能夠形成非常好的支撐。
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過程中,京津冀逐漸形成了一核輻射、兩(liang) 翼齊飛、分工協作、多點開花的協同發展態勢。與(yu) 此同時,三地還在體(ti) 製機製的互聯互通上不斷創新和探索,讓生態環境持續優(you) 化,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獲得感不斷增強。
我們(men) 還可以用這樣一組數字,來看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的變化:經濟總量連續跨越台階,2023年地區生產(chan) 總值為(wei) 10.4萬(wan) 億(yi) 元,是十年前的1.9倍。產(chan) 業(ye) 結構持續升級,區域第三產(chan) 業(ye) 比重提高9.6個(ge) 百分點。就業(ye) 結構不斷優(you) 化,三地城鎮新增就業(ye) 累計1596.6萬(wan) 人。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三地全體(ti)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十年前相比,年均分別增長7.1%、6.9%和8%。隨著三地進一步強化協同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協作,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路也將越走越寬,向著打造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紮實邁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