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片鍋巴揭秘祖先舌尖上的生活

發布時間:2024-03-04 14:3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透過一片鍋巴,中國科學家成功揭秘了祖先舌尖上的生活。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yu) 人類學係楊益民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科技考古期刊《考古科學雜誌》(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發表,揭開了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飯稻羹魚”的生活圖景。

  5000多年前,居住在環太湖地區(現江蘇一帶)的古人用陶器蒸煮食物。吃罷飯後,剩餘(yu) 食物附著在蒸煮容器壁上。滄海桑田,曆經5800餘(yu) 年,陶器被掩蓋在土層之中,直到2018年,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員在太湖西岸宜興(xing) 市下灣遺址發現了崧澤文化時期陶器內(nei) 壁炭化殘留物,“古代鍋巴”得以問世。

  “‘古代鍋巴’與(yu) 現代人所理解的鍋巴有一定的相似性。新石器時代,古人在蒸煮食物時,燒糊的食物會(hui) 附著在陶器內(nei) 壁上。而埋藏陶器的土壤中微生物比較少,有利於(yu) ‘古代鍋巴’數千年的保存。”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yu) 人類學係博士生呂楠寧說。

  5000多年前的“古代鍋巴”得以重見天日。它們(men) 黏附在陶器內(nei) 壁,顏色黝黑,比泥土顏色更深。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yu) 人類學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的學者通過脂質分析和蛋白質組學等分析方法,對陶器內(nei) 壁的炭化物進行有機殘留物分析,深化了對古人飲食的認識。

  “陶器中‘古代鍋巴’的分析可以反映古人最後幾餐的真實狀態。”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饒慧芸說。

  2018年,饒慧芸和同事在南京博物院的庫房中,挑選了200多片出土的陶片,他們(men) 從(cong) 南京提著行李箱,坐火車運回了北京。

  進入實驗室後,他們(men) 選取幾十毫克的“古代鍋巴”,用紅外光譜分析其是否具備脂質、蛋白質等信號,再進一步展開分析,從(cong) 信號中摸索出黍素等化合物的標記物,確定陶片殘留物中是否有小米或其他食物。

  脂質分析可以大致判斷古代樣品的動植物來源,而蛋白質組學可以提供比脂質更精確的種屬和組織部位信息。饒慧芸說:“兩(liang) 種方法的結合可以提供更多的生物分子信息,更準確揭秘古人餐桌上的食物。”

  呂楠寧在“古代鍋巴”中發現了源於(yu) 大米的化合物。為(wei) 探究“古代鍋巴”是否含有大米成分,她用電飯煲蒸煮了一碗米飯,對蒸熟後的現代大米進行了脂質提取,並在現代大米中發現了與(yu) “古代鍋巴”相同的生物標記物,完成了對大米殘留物的認定。

  在對“古代鍋巴”進行實驗操作的兩(liang) 年裏,通常一次實驗,隻能完成十幾個(ge) 樣品的提取和檢測。所有操作必須嚴(yan) 格佩戴手套、口罩,尤其在開展古蛋白質組學的實驗操作時,他們(men) 需要佩戴頭套等。實驗操作時注意避免樣品間交叉汙染,或引入現代汙染物。

  “古人食物中的蛋白質,要保存數千年並非易事。”饒慧芸解釋,由氨基酸構成的蛋白質會(hui) 在環境影響下發生斷裂,成為(wei) 短的肽段片段,並隨著時間推移不斷變短,如同一個(ge) 拚圖變成了更細小的碎片。學者們(men) 將這些碎片信息從(cong) 考古樣品中提取出來,拚湊其中含有的蛋白質序列。一旦關(guan) 鍵碎片沒有找到,會(hui) 對後期分析造成困難。而如果樣品沾染了現代人或者動物的生物信息,那麽(me) 這些高濃度信號會(hui) 掩蓋古代的生物信號,對樣品的解讀造成嚴(yan) 重影響。

  “對考古人員來說。每一份樣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饒慧芸說。

  在古人餐桌上,“電飯煲”“蒸鍋”等器具或許早已出現。清代《說文解字注》記載:“甑是用來蒸米飯的。”在下灣遺址的器物研究中,他們(men) 發現甑被古人用來煮米飯和水產(chan) 品。依據對二裏頭文化時期甑或甗的研究,它還曾被用作蒸籠來重新加熱煮熟的穀物產(chan) 品,如饅頭和粽子,塊莖產(chan) 品甚至肉類和蔬菜。

  “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這次研究發現的古人飲食與(yu) 漢代文獻《史記》的記載相符。呂楠寧解釋,至少在5800年前,大米和魚等水產(chan) 品構成了古人食譜的一部分。

  一個(ge) 新的發現是:環太湖地區的古人除了食用水稻之外,還種植了一定比例的黍子,打破了對環太湖地區為(wei) 水稻農(nong) 業(ye) 地區的認知。

  “從(cong) 崧澤文化早期到良渚文化早期階段的三個(ge) 樣品中,課題組發現了黍的生物標誌物,這是在環太湖地區首次發現黍遺存。”呂楠寧說。生物標記物的發現證實,崧澤文化時期的古人已開始了對黍的種植與(yu) 利用。結合雙墩遺址和上山遺址曾出土粟黍遺存等小米傳(chuan) 播證據推測,環太湖地區可能位於(yu) 小米南傳(chuan) 的路徑上,且種植年代應在5800年前,這一發現為(wei) 新石器時代粟作農(nong) 業(ye) 的南傳(chuan) 提供了新證據。

  5000多年前,居住在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古人的生活圖景得以慢慢揭開:古人可能靠捕魚、飼養(yang) 家豬、狩獵野生反芻動物,以及種植水稻和黍生活,他們(men) 采用鼎和甑等陶器來烹飪多種動植物食材,過著“飯稻羹魚”的生活。

  但更多的謎題也隨之而來。

  通過對“古代鍋巴”進行有機殘留物分析,一種營養(yang) 價(jia) 值和經濟價(jia) 值較高的海魚——大黃魚出現在下灣人的餐桌上。這也是在崧澤文化遺址中首次發現海魚。而下灣遺址距離6000年前的古代東(dong) 部海岸線大約有100公裏。

  5000多年前的下灣人是如何從(cong) 沿海獲取大黃魚的?如何保存一條條大黃魚?這些問題的答案還不得而知。呂楠寧推測,海魚有可能是通過某種發達的水網,與(yu) 沿海漁民實現交換。

  古代器具的殘留物分析仍在繼續,更多未解之謎還在探索。“有機殘留物分析還可以為(wei) 動植物、奶製品的認定提供細致的佐證。”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考古學與(yu) 人類學係教授楊益民說。此前考古挖掘並未大規模開展有機殘留物分析,這讓楊益民覺得非常惋惜。他以青銅器為(wei) 例,通過青銅鏽的有機殘留物,可以分析出器具的用途以及加工的具體(ti) 食物,為(wei) 古人生活圖景的描繪提供具體(ti) 的細節,也能夠讓古代鐲子、手環等物品詳細信息被現代人了解。

  楊益民說:“隻有不斷揭秘古代殘留物的真實麵目,才能為(wei) 古代生物資源利用和相關(guan) 文物的保護提供更多的科學證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