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才文:最大程度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內(nei) 生動力和經濟發展的關(guan) 鍵一招。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要以更大決(jue) 心和力度推進改革開放,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激發和增強社會(hui) 活力。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我們(men) 要更好地利用這一動力機製,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最大程度釋放我國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潛能。
針對當前中國經濟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社會(hui) 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問題,要繼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兩(liang) 者要協同發力,發揮好積極財政政策擴需求、穩預期的作用,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為(wei)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從(cong) 中長期看,應著力做好以下六個(ge) 方麵的工作:
第一,全麵深化改革,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要通過創造巨大的改革紅利,促進全要素生產(chan) 率增長。一是深化生產(chan) 要素配置體(ti) 製改革。積極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完善市場準入、產(chan) 權保護和交易、數據信息、社會(hui) 信用等方麵的基礎性製度,促進數字資源開發利用。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實現要素依靠市場自主定價(jia) 、有序流動,以及各類經營主體(ti) 公平競爭(zheng) 的目標,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二是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中等收入群體(ti) 在人口中的占比,不斷增加國內(nei) 消費能力,加快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消費市場。三是深化投融資體(ti) 製改革。在明晰政府與(yu) 市場邊界的基礎上,探索政府投資與(yu) 社會(hui) 投資相結合的有效方式,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撬動作用。四是加快城鄉(xiang) 社會(hui) 一體(ti) 化發展。逐漸破除二元壁壘,推動社會(hui) 保險全國統籌,不斷滿足居民教育、就醫、養(yang) 老、托幼等需求。在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中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釋放發展潛力,縮小貧富差距。
第二,推動製度型開放,深度參與(yu) 全球分工合作。進一步推動新一輪開放,特別是製度型開放,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一是加強在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方麵與(yu) 全球高水平製度安排對接,積極推動加入《全麵與(yu) 進步跨太平洋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DEPA)等。二是真正建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三是以穩步擴大中間品出口為(wei) 抓手,強化產(chan) 業(ye) 分工合作,促進形成高效跨國生產(chan) 網絡,培育我國的跨國企業(ye) 。
第三,推進生產(chan) 力布局調整,促進資源要素高效集聚。一是大力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繼續深化戶籍製度改革。加快補上農(nong) 民工等外來人口住房、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保障進城農(nong) 民工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就業(ye) 培訓。二是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加強與(yu) 提高人口密度和集聚效應相適應的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城市管理能力建設,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集聚,為(wei) 大規模創新發展創造條件。三是推動區域一體(ti) 化市場建設。促進產(chan) 業(ye) 梯度轉移和區域融合互動,在條件好的地區促進經濟區與(yu) 行政區適度分離。
第四,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增強創新驅動發展能力。緊跟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步伐,抓住時代機遇,釋放科技助推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一是建立完善的基礎研究投入機製,鼓勵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運行機製和支持基礎研究的創新激勵機製,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二是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化推進機製和“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ti) 化貫通機製,暢通“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循環機製,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三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加快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培育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搶占戰略製高點。四是加強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研發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五是加快構築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台,不斷強化國際科技合作。
第五,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築牢人才大國根基。一是不斷降低生育、養(yang) 育、教育成本,加快出台鼓勵生育係統化支持政策,努力提高人口出生率。二是不斷培育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的多樣化、多層次人力資源,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加強供需對接,把人才培養(yang) 鏈條延伸到產(chan) 業(ye) 一線,使學有所用。三是加大職業(ye) 技能培訓,推進高素質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建設,注重依托重大人才工程,優(you) 化創新型人才培養(yang) 。四是采取多樣化的引智方式,加快建設全球人才高地。五是完善退休製度,鼓勵延遲退休,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不斷釋放中老年人口質量紅利。
第六,更好地統籌發展與(yu) 安全,切實防範化解係統性風險。不斷提高經濟體(ti) 係的韌性,增強應對係統性風險的能力,防止現代化進程因係統性風險而遲滯或中斷。一是處理好地方短期化債(zhai) 與(yu) 長期發展的關(guan) 係。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部署,重債(zhai) 省要一邊化債(zhai) ,一邊謀求發展,其他地區要在高質量發展上能快則快,為(wei) 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二是加快城中村改造、“平急兩(liang) 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性住房建設。推動構建房地產(chan) 發展新模式,健全房地產(chan) 基礎性製度,完善長效機製。三是全麵加強監管,嚴(yan) 格財政監管,加強財會(hui) 監督,嚴(yan) 肅財經紀律。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四是堅持係統觀念。找到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統一的方式方法,在高質量發展中妥善化解風險。
總之,要聚精會(hui) 神做好自己的事,堅持不懈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通過輝煌成就和鐵的事實,讓唱衰中國的各種奇談怪論不攻自破。(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鍾才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