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我從基層來丨全國政協委員高金鳳:“雙減”後學校裏的科學教育怎麽做?

發布時間:2024-03-06 14:18: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全國政協委員高金鳳,來自江蘇泰州薑堰區實驗小學,在她所任職的小學,每個(ge) 樓層都有一麵“問號牆”,課間十分鍾,孩子們(men) 喜歡來這裏提問和回答。

  多年來,高金鳳委員用自己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今年兩(liang) 會(hui) ,她重點關(guan) 注在教育“雙減”中,學校如何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如何解決(jue) 科學教師的“缺口”?

  為(wei) 什麽(me) 牛在不吃草的情況下嘴巴也會(hui) 咀嚼?火山為(wei) 什麽(me) 會(hui) 噴發?學生們(men) 在“問號牆”上接力回答和追問,主打一個(ge) “想象力”。這些寫(xie) 滿問題的便箋紙,也成了學校裏的“顯眼包”。

  泰州市薑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北街北校區三年級學生:我覺得像“拆盲盒”一樣!下課就可以到問號牆那邊去“拆”。

  泰州市薑堰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北街南校區六年級學生:我們(men) 可以在上麵貼上自己的問題,然後由別人來幫自己回答,有的時候不懂的時候還可以做到追問。

  這些由孩子們(men) 提問,再由孩子們(men) 解答科學知識的模式,被高金鳳委員命名為(wei) “小問號”項目,源自她去年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交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支持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yang) 》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 高金鳳:發明千千萬(wan) ,起點在一問。學生對於(yu) 別人的答案不滿意了,他還可以自己去探究,然後自己去公布答案。多神氣!做了小老師了,還可以去評判別人。

  記者:就是這種身份的轉化,對孩子的這種興(xing) 趣的激發。

  在高金鳳委員看來,學校要鼓勵學生從(cong) 小就要敢於(yu) 提問,樂(le) 於(yu) 提問。而麵對學生的奇思妙想,老師如何去解答、引導和支持,也檢驗著學校的評價(jia) 體(ti) 係是否“科學”。

  全國政協委員 高金鳳:未來的課堂一定是老師用學科特質性的知識方法去引領孩子進行開放式的、互動式的探究,最終我們(men) 都是指向於(yu) 孩子去發現問題,提煉問題,最終解決(jue) 問題。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想方設法在扭轉老師從(cong) 問題提出到指定的,或者說統一的答案的這樣一個(ge) 教法的指向。

  高金鳳委員在調研中發現,雖然不少地方都麵臨(lin) 專(zhuan) 職科學教師的“缺口”,但一些兼職教師也用自己的方法,讓科學教學活起來。在泰州市薑堰區這所鄉(xiang) 鎮小學,寒假期間,全校200多個(ge) 孩子,每人都和家長錄製了一個(ge) 關(guan) 於(yu) 科學探究的實驗視頻,新學期開學第一課,便是由學生介紹這些科學實驗。

  泰州市薑堰區梁徐中心小學英語兼科學教師 顧玲暉:我就覺得那個(ge) 視頻,他的這個(ge) 動手實驗哪怕失敗了,我都覺得失敗也是一種經驗,也是一種成長,動起來、做起來,就不隻停留在想象階段。

  為(wei) 更廣泛了解情況,近一年來,高金鳳委員和西藏、新疆、江蘇、浙江等地的科學教師麵對麵交流,並通過2000張網絡問卷進行問題收集。

  泰州市薑堰區梁徐中心小學副校長 宋慶軍(jun) :目前我們(men) 學校專(zhuan) 業(ye) 的老師不夠,沒有專(zhuan) 職的科學課老師。

  泰州市薑堰區梁徐中心小學英語兼科學教師 顧玲暉:所學的基礎知識感覺自己跟不上,需要我們(men) 老師花很多時間去鑽研、去學、去讀。

  南京曉莊學院2020級小學教育科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生 崔蘇穎:像其他專(zhuan) 業(ye) 的師範生,他們(men) 的輔助材料發展得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對我們(men) 科學學科來說,就是近幾年加強重視的,但是相關(guan) 的輔助材料還是比較少的。

  今年來北京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高金鳳委員的行李箱裏裝著上百個(ge) 孩子的問題,她要把這些“小問號”背後的故事,分享給教育界別的委員。同時,她的提案繼續聚焦在如何加快推進在教育“雙減”中,學校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高金鳳委員將從(cong) 科教資源的均衡供給、專(zhuan) 業(ye) 教師培養(yang) 機製和評價(jia) 機製等方麵提出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 高金鳳:首先我建議我們(men) 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製,讓我們(men) 更多的老師,願意投身到科學教育工作當中來,建議我們(men) 要建立科學的評價(jia) 體(ti) 係,形成鼓勵支持我們(men) 的孩子敢於(yu) 創新,敢於(yu) 探索未知的良好的“土壤”和良好的社會(hui) 生態,進一步為(wei) 我們(men) 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為(wei) 我們(men) 國家的科技自立自強築牢人才的根基。

  (總台央視記者 張萍 馬力 高晨源 王帥 泰州台)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