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兩會聲音)小麥如何抵禦倒春寒?全國政協委員柴守璽呼籲科技研發

發布時間:2024-03-06 14:4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 丁思)小麥安全生產(chan) 對保證糧食安全供應至關(guan) 重要。全國政協委員、甘肅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院教授柴守璽5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zhuan) 訪介紹稱,近年來,中國小麥頻遭低溫凍害,甚至連年在冬小麥各主產(chan) 區交替發生。凍害帶有毀滅性,損失往往比幹旱、“爛場雨”、病蟲害更大,常決(jue) 定收成的“有與(yu) 無”,而不是“多與(yu) 少”的問題,凍害已上升為(wei) 局地影響小麥和林果安全生產(chan) 的頭號災害。

  作為(wei) 農(nong) 業(ye) 科技工作者,柴守璽始終將履職的方向鎖定在農(nong) 業(ye) 領域。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他提交的4份提案都與(yu) 農(nong) 業(ye) 有關(guan) ,其中《關(guan) 於(yu) 防控小麥低溫凍害技術研發和平台建設的提案》尤為(wei) 迫切。

  柴守璽說,小麥凍害指零下低溫危害,包括冬季凍害和春季凍害,春季凍害俗稱“倒春寒”,倒春寒在各地終霜期以後才消除。倒春寒的危害遠比冬季凍害嚴(yan) 重,近年中國小麥凍害絕大多數也是倒春寒造成的。

  “近年小麥凍害在中國幾乎年年發生,甚至一年多次發生。從(cong) 12月到翌年5月終霜期前,一直讓人提心吊膽。凍害一旦發生,挽救餘(yu) 地較小,挽救措施效果有限,十分被動,應下決(jue) 心解決(jue) 這一問題。”柴守璽說。

  柴守璽分析,“目前,我們(men) 對小麥倒春寒抗性機製的認識還不全麵、應對技術體(ti) 係也不成熟健全;但廣泛生產(chan) 實踐表明,冬小麥不同品種抗倒春寒能力差異明顯。倒春寒發生後,有些品種安然無恙,有些則死亡嚴(yan) 重且絕收比例高。”

  柴守璽解釋說,受倒春寒危害較重的品種多數是半冬性或偏春性品種,而冬性品種相對安全。因此,選用抗倒春寒能力強的品種是預防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簡單有效的首選途徑。生產(chan) 上,小麥品種選用不當、布局不合理是造成倒春寒危害的首要原因,同時也與(yu) 早播旺苗、晚播弱苗、播種質量不高、田間管理粗放、種植方式等栽培因素,以及倒春寒發生的時期、小麥生育進程差異、寒旱疊加、不同地形地貌的農(nong) 田小氣候差異等有關(guan) 。

  對此,柴守璽建議,要及時啟動冬小麥抗倒春寒重大研究專(zhuan) 項。研究製定冬小麥品種抗倒春寒性能的技術標準,生理生化和遺傳(chuan) 控製機製,栽培防控技術、化控技術、以及良種良法結合技術。

  柴守璽還提出,成立國家冬小麥品種抗寒性鑒定基地,基地要盡快對主產(chan) 區應用麵積較大的冬小麥品種做出抗寒性評價(jia) ,為(wei) 各地選用抗倒春寒品種提供依據。國家應出台相關(guan) 政策,要求今後凡是申請國家和省級審定的冬小麥新品種,須提交認證機構的抗寒性鑒定結果,並作為(wei) 確定適宜推廣範圍的主要依據。(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