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農機春耕備耕“進行曲”
【智慧春耕】
◎本報記者 宋迎迎 魏依晨 頡滿斌 吳純新
春回大地,萬(wan) 象“耕”新。時下,我國春耕備耕已由南向北陸續展開。在春耕一線,天上飛的無人機,地上跑的北鬥導航翻耕機,都成了種糧好幫手。隨著各種現代化農(nong) 機的投用,春耕生產(chan) 衝(chong) 出了“加速度”。
智慧農(nong) 機更“慧”種地
“突突突……”3月12日,在江西省永新縣才豐(feng) 鄉(xiang) 龍安村,4台搭載北鬥導航係統的翻耕機在種糧大戶段濤的農(nong) 田裏穿梭,翻耕出來的田塊更加平整均勻,土壤也更鬆散。
“在遠端就可實現農(nong) 機作業(ye) 全過程管理,真省心。”段濤告訴記者,有了智能化農(nong) 機的助力,自己種田的信心更足了,今年種植的早稻麵積比去年增加了200畝(mu) 。
現代化農(nong) 機“慧”種田,嚐到甜頭的不隻江西農(nong) 戶。這幾天,在青島平度市南村鎮綠色增糧先行示範區,種糧大戶王玉芹正在給小麥追肥。與(yu) 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她用上了新裝備,3架載著肥料的植保無人機,以大約4米的高度飛行,一個(ge) 來回就能完成30壟小麥的施肥作業(ye) 。
“無人機施肥,可比人工勞作方便太多!不僅(jin) 效率高,還將肥料均勻地撒向每一壟小麥。”王玉芹說。
新農(nong) 機新科技的加持,不僅(jin) 讓春耕效率更高,春管也更科學有效。記者驅車行駛在青島萊西市馬連莊鎮,放眼望去,麥田成方連片。小麥長勢怎樣?土壤墒情如何?摸清“底子”,種地才更有底氣。
在馬連莊鎮數字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內(nei) ,技術人員正在為(wei) 周邊萬(wan) 畝(mu) 麥田進行航測,通過無人機搭載的多光譜相機,可以實時監測小麥苗情和土壤墒情。收集的數據通過智慧農(nong) 業(ye) 管理平台分析處理後,針對不同地塊墒情、苗情,為(wei) 農(nong) 戶製定個(ge) 性化春管方案。
“根據收集的精確數據,我們(men) 能研判不同地塊麥苗長勢狀態和土壤墒情,從(cong) 而進行科學灌溉、變量精準噴灑葉麵肥。”青島供銷普惠農(nong) 業(ye) 服務公司負責人趙振東(dong) 告訴記者。
“小農(nong) 機”解決(jue) 山區“大難題”
在我國,丘陵山區耕地麵積占到了全國的三分之一,是保障糧食產(chan) 量的重要來源之一。不斷升級換代的小型農(nong) 機,高效助力丘陵山地春耕,讓種糧農(nong) 戶底氣更足。
站在田埂上,甘肅省成縣蘇元鎮川子壩村種地能手鄧喜軍(jun) 笑語盈盈。他說,現在的農(nong) 機輕巧靈活,功能越來越先進,解決(jue) 了丘陵山區農(nong) 機“下田難”“作業(ye) 難”的問題。眼下,在成縣,1100多台(套)現代農(nong) 機具正馳騁在22.75萬(wan) 畝(mu) 越冬作物春管和18.38萬(wan) 畝(mu) 春播生產(chan) 現場。
“山地用上小農(nong) 機,耕種、施肥等農(nong) 活都由農(nong) 機承擔,鄉(xiang) 親(qin) 們(men) 既省時省力,又增產(chan) 增收。”鄧喜軍(jun) 告訴記者。
近年來,成縣大力引進推廣適合山區農(nong) 業(ye) 耕作的現代農(nong) 機,提高了山區農(nong) 耕效率,加快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轉變。
農(nong) 機裝備支撐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春耕時節也是農(nong) 機生產(chan) 企業(ye) 最忙碌的時候。這段時間,湖北省襄陽市東(dong) 風井關(guan) 農(nong) 業(ye) 機械有限公司主力工廠已進入滿負荷生產(chan) 狀態,一台台智能高速插秧機、智能拖拉機等農(nong) 機產(chan) 品整裝待發,即將“奔赴”全國各地助力春耕生產(chan) 。
作為(wei) 農(nong) 機生產(chan) 製造和使用大國,我國農(nong) 機裝備產(chan) 品體(ti) 係日益豐(feng) 富,能生產(chan) 4000多種農(nong) 機產(chan) 品。目前,全國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中國農(nong) 業(ye) 機械學會(hui) 理事長、中國農(nong) 機院總經理苑嚴(yan) 偉(wei) 表示,春耕期間,各種現代化農(nong) 業(ye) 機械的投入使用,為(wei) 確保夏糧豐(feng) 收和全年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提供了裝備支撐。
“與(yu) 傳(chuan) 統人工作業(ye) 相比,農(nong) 業(ye) 機械在降低農(nong) 民勞動強度的同時,有效提高了作業(ye) 效率,且能高效抵禦自然災害,搶抓農(nong) 時確保大麵積農(nong) 田適時生產(chan) 。”苑嚴(yan) 偉(wei) 說,我國農(nong) 業(ye) 機械正進一步朝著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方向發展,匹配雲(yun) 端專(zhuan) 家係統,可產(chan) 生作業(ye) “處方圖”,從(cong) 而滿足不同區域、不同品種、不同環節農(nong) 作物的耕種采收需求,提高作業(ye) 質量和作業(ye) 效率,釋放糧食增產(chan) 潛力。(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