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從入門到入迷 探尋高校社團被喜愛的密碼

發布時間:2024-03-21 10:5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春季學期開學不到一個(ge) 月,北京大學山鷹社就掛出了“出攤”告示:“不管你是否玩過戶外,身體(ti) 如何,隻要懷著一顆向往山野的心,山鷹就始終歡迎你的加入!”

  而這僅(jin) 是高校社團招新的一個(ge) 縮影。如果在當下談論高校社團,聚餐、讀書(shu) 會(hui) 、戶外騎行等社團活動或許會(hui) 貼上“基本款”的標簽,趁著黑夜找星星、湊齊一撥人玩飛盤、向山野“進軍(jun) ”等新奇活動則更多地寫(xie) 入招新海報。

  走過“書(shu) 山題海”,校園內(nei) 能否找到“詩與(yu) 遠方”?近日,筆者走訪了部分獲評2023年首都高校“學生最喜愛的社團”的團隊成員,探尋社團最受喜愛的密碼,一個(ge) 共同的特點是,學生們(men) 在社團感受到了從(cong) “入門”到“入迷”的力量。

  入門,找尋共同的成就感

  北京大學山鷹社理事長潘昊然感觸最深的一次攀登是,2021年冬,一位隊員在北京郊區攀登時差點要滑落的時候,另一位隊員直接上去護住了她。“這種互助精神,讓我非常感動。”

  今年是潘昊然加入山鷹社的第六年,也是山鷹社成立的第34年。她介紹,本科時她就讀於(yu) 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英語專(zhuan) 業(ye) ,加入山鷹社,更多地考慮通過參加社團活動鍛煉身體(ti) 、增強體(ti) 質。如今,在社團影響下,她選擇了攻讀體(ti) 育方向的碩士,並將戶外運動納入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山鷹社對我而言是支柱。”在潘昊然眼中,通過社團建立的朋友圈非常有凝聚力和活力,自己能從(cong) 中尋找到大學裏的“小家庭”。

  與(yu) 北京大學山鷹社相比,中國人民大學冰球協會(hui) 成立時間較晚。2019年,為(wei) 了參加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冰球錦標賽,人大成立冰球隊。兩(liang) 年後,這支年輕的隊伍已經拿到北京冬奧組委的邀請函,走進專(zhuan) 業(ye) 的冬奧會(hui) 冰球場館參加測試賽。

  “3年,數十位隊員,從(cong) ‘跌跌撞撞’做到‘攻守有度’。這群最初隻將冰球當作興(xing) 趣愛好的年輕人,沒有一人會(hui) 停止打冰球。”這是人大冰球協會(hui) 微電影的旁白,也是隊員加入冰球隊的動力。

  社團負責人徐一宸指出,當大家在學習(xi) 生活上遇到壓力和困境的時候,就能轉向冰球場,在打球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用另外一種維度去評價(jia) 和激勵自己。

  為(wei) 學生打造實踐平台,為(wei) 社會(hui) 提供青年智慧

  為(wei) 響應國家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的號召,中央民族大學成立了西部實踐社,為(wei) 學生提供“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機會(hui) ,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基礎教育方麵的特長,開展寒暑假支教活動。社團負責人康亦唐介紹,支教涵蓋了河北、山西、內(nei) 蒙古、河南、湖北、湖南等22個(ge) 省(區、市)。

  中國人民大學冰球協會(hui) 則抓住了冬奧會(hui) 的機會(hui) ,以運動員的身份建言獻策、給組委會(hui) 提供切實的建議。“不僅(jin) 如此,在社團裏的誌願者回到學校後,又給社團裏的各位同學普及冬奧會(hui) 相關(guan) 知識、分享誌願服務感言。”徐一宸提到,他們(men) 不僅(jin) 通過親(qin) 身的測試,為(wei) 冬奧會(hui) 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還開展針對新手的“小白訓練營”,為(wei) 冰上運動在校園的推廣作出不懈努力。

  北京體(ti) 育大學飛盤社則根據飛盤運動“老少皆宜、場地要求低、無身體(ti) 碰撞、無激烈競技屬性”的特點,組織社團成員到下坳鎮開展暑期社會(hui) 實踐活動,幫助小朋友了解飛盤運動,學習(xi) 科學鍛煉的方法,豐(feng) 富他們(men) 的日常生活。

  通過社團主辦的校園公益營銷大賽,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協會(hui) 吸引了近250支隊伍,3000名師生參與(yu) 到脫貧攻堅的活動之中,開創了一條“扶貧與(yu) 創業(ye) 相結合,老師與(yu) 學生相配合”的道路,累計銷售額達到110萬(wan) 元,這無疑向我們(men) 充分展示了青年無限的潛力與(yu) 活力,以及青年與(yu) 社會(hui) 的“同頻共振”。

  “我覺得像我們(men) 這種社團就是潤滑劑、橋梁,讓外麵世界的精彩進到學校裏,讓學校的同學為(wei) 外麵的世界貢獻力量。”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協會(hui) 的負責人鍾梓豪這樣總結。

  當社團成為(wei) 成長“輔助輪”,學生與(yu) 社團“雙向奔赴”

  高校社團,應該保持“圈地自萌”,還是應該走出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鬥巡星會(hui) 用20多年的經驗給出的答案是,走出去。北鬥巡星會(hui) 負責人張岩記得,社團成立之初學術氛圍比較濃厚,社團經常舉(ju) 辦各種天文知識問答等比賽。近年來,“科普”則成了社團發展的關(guan) 鍵詞,通過發布科普推文、製作印有天文知識的書(shu) 簽、帆布袋、鑰匙扣等,將看似難懂的天文知識變得大眾(zhong) 化。

  而中央民族大學西部實踐社則是用雙腳走得更遠。在學校中,有一些來自西藏的少數民族同學提出,希望支教活動也能惠及自己家鄉(xiang) 的小朋友,讓他們(men) 能得到更好的受教育機會(hui) 。“前社長在每次招新或是其他活動中,都會(hui) 把那張她沒能參與(yu) 的上一次去西藏支教的照片打印出來,張貼在我們(men) 的展台上,這就是她沒能實現的願望。”

  在北鬥巡星會(hui) 駐地,有一個(ge) 8寸牛頓反射式鏡筒,它原本是學院路校區倉(cang) 庫的望遠鏡,一直放在角落裏“吃灰”。2017年,有學長自己動手為(wei) 鏡筒換了一塊主鏡片,多次改進、調整,終於(yu) 把老鏡筒變成了社團的常用設備。在張岩看來,這是社團的初心和變革。

  “我們(men) 小時候剛開始學習(xi) 自行車的時候,會(hui) 安上兩(liang) 個(ge) 輔助輪,而社團就是我們(men) 的輔助輪,是我們(men) 能力提升的源頭,它讓我們(men) 免於(yu) 受傷(shang) ,走得更穩。當我們(men) 騎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後,會(hui) 慢慢摘掉它,但每當我們(men) 再騎上自行車,我們(men) 永遠都會(hui) 記住那兩(liang) 個(ge) 輔助輪。它的精神會(hui) 一直留下來。”鍾梓豪說。

  宋雨霏 劉若辰 張子菁 陳一 朱思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