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開啟氣象預測新紀元
本報記者 劉 霞
10多年前,當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氣候科學家塔佩奧·施奈德首次對雲(yun) 如何形成進行建模時,需要煞費苦心地調整描述水滴、氣流和溫度如何相互作用的方程。但2017年,機器學習(xi) 等人工智能(AI)技術成為(wei) 他的“左膀右臂”。施耐德表示,機器學習(xi) 建模速度更快,給出的模型更令人滿意,讓氣候建模和氣候科學變得更有趣。
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科學家正利用各種AI技術,加快氣候建模速度並改進其性能,期望提高模型準確性的同時降低其能耗。當然,鑒於(yu) AI存在“黑匣子”,並非所有人都完全信任基於(yu) 機器學習(xi) 技術的模型。
傳(chuan) 統模型有短板
傳(chuan) 統氣候模型使用數學方程來描述陸地、海洋和空氣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氣候。這些模型運行良好,給出的氣候預測信息可用於(yu) 指導全球政策製定。
但這些模型需要功能強大的超級計算機運行數周時間,且耗能極高。傳(chuan) 統模型模擬一個(ge) 世紀的氣候,消耗的能源高達10兆瓦時,約等於(yu) 美國家庭平均年用電量。此外,這些模型很難模擬雨滴如何形成等小規模過程,但這些小過程在大規模天氣模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機器學習(xi) 指計算機程序通過發現數據集中的模式來學習(xi)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計算機科學家阿迪亞(ya) ·格羅弗指出,機器學習(xi) 領域的一係列創新有望在氣候建模領域“大顯身手”。
模擬器既快又準
研究人員利用AI對氣候進行建模目前主要有3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需要開發名為(wei) 模擬器的機器學習(xi) 模型,它可以在不進行所有數學計算的情況下,給出與(yu) 傳(chuan) 統模型相同的結果。
2023年,澳大利亞(ya) 聯邦科學與(yu) 工業(ye) 研究組織氣候科學家瓦西裏·基齊奧斯及其同事開發了15個(ge) 機器學習(xi) 模型,以模擬15個(ge) 基於(yu) 物理學的大氣模型。他們(men) 使用物理模型訓練QuickClim係統。這些物理模型針對低碳排放和高碳排放兩(liang) 種情況,來預測2100年的大氣溫度。在中等碳排放情景下,接受訓練後的QuickClim預測2100年大氣溫度的結果,與(yu) 基於(yu) 物理學的模型非常吻合。
一旦接受所有低、中、高3種碳排放情景訓練,QuickClim就能快速預測本世紀全球氣溫的變化,速度比傳(chuan) 統模型快約100萬(wan) 倍。
無獨有偶,2023年,艾倫(lun) 人工智能研究所科學家也為(wei) 一個(ge) 基於(yu) 物理學的大氣模型開發出機器學習(xi) 模擬器ACE。研究團隊將10組初始大氣條件輸入該模型中,創建了訓練數據集。模擬器ACE預測了10種情況下未來10年氣溫、水蒸氣和風速等16個(ge) 變量的變化情況。研究顯示,經過訓練後,ACE能在10年內(nei) ,提前6小時作出預測。此外,ACE更準確預測了90%大氣變量的狀態,運行速度和能效也都提升了100倍。
施耐德指出,此類模型有望通過探索多種場景來幫助政策製定者進行決(jue) 策,不過,它們(men) 不會(hui) 取代基於(yu) 物理學的模型,而是與(yu) 其“協同作戰”。
基底模型可擴展
利用AI的第二種方式是開發基底模型。這些基底模型隨後可以調整,以執行廣泛的氣候和天氣相關(guan) 任務。
基底模型基於(yu) 這樣一種觀點:數據中存在可以預測未來氣候的基本模式。通過發現這些隱藏的模式,基底模型有望比傳(chuan) 統方法更好地預測氣候和天氣。
2023年,格羅弗和微軟科學家創建了基底模型ClimaX。研究團隊利用5個(ge) 基於(yu) 物理學氣候模型的輸出數據對其進行了訓練,隨後對其進行了微調,使其執行更多任務。
例如,該模型基於(yu)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黑碳和甲烷水平等輸入變量預測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日溫度範圍和降雨量。結果顯示,ClimaX比帕裏斯團隊創建的3個(ge) 氣候模擬器更好地預測了與(yu) 溫度相關(guan) 變量的狀態。但在預測降雨量方麵,ClimaX的表現不如3個(ge) 模擬器中最好的。
帕裏斯也承認,目前他們(men) 並不能證明ClimaX的性能優(you) 於(yu) 傳(chuan) 統氣候模型,也無法證明基底模型本質上優(you) 於(yu) 模擬器。
混合模型取長補短
第三種方式試圖“兩(liang) 全其美”,即將機器學習(xi) 組件嵌入基於(yu) 物理學的模型內(nei) ,生成混合模型。在這種情況下,機器學習(xi) 模型隻取代傳(chuan) 統模型中效果較差的部分,通常是對雲(yun) 如何形成、積雪和河流流動等小規模但複雜且重要過程進行建模。
模擬這些小規模過程是標準氣候模型的“短板”,而混合模型的性能優(you) 於(yu) 純基於(yu) 物理學的模型,同時又比完全由AI構建的模型更值得信賴。
鑒於(yu) 此,施耐德及其同事創建了地球大氣層和陸地的物理模型,其中囊括了少數此類小規模過程的機器學習(xi) 程序。他指出,在根據曆史觀測數據對河流流量和積雪進行測試時,這些混合模型表現良好。團隊希望今年底前完成一個(ge) 可以與(yu) 大氣和陸地模型耦合的海洋混合模型,作為(wei) 氣候建模聯盟(CliMA)項目的一部分。
科學家們(men) 認為(wei) ,最新的AI技術顯著提升了氣象預測的準確性和細節層麵的分析能力,開啟了智能氣象預測的新紀元。隨著技術進步,未來的氣象預測將更加精準和高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