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連續一個多月位居全國熱門遷入地首位 廣州“人氣值”為何這麽高?

發布時間:2024-04-12 15:30:00來源: 廣州日報

  大數據顯示 廣州近期連續一個(ge) 多月位居全國熱門遷入地首位

  廣州“人氣值”為(wei) 何這麽(me) 高?

  解碼人氣廣州係列報道①

  前段時間,廣州頻頻“擠”上熱搜。地鐵人潮洶湧、景區遊人如織、餐飲店座無虛席、路上車來車往……龍年春節後,廣州再次成為(wei) 全國最熱門的人口流入城市,是“甜蜜的煩惱”,更是經濟活力澎湃的信號。

  百度實時遷徙地圖大數據顯示:從(cong) 2月19日到3月28日,廣州連續一個(ge) 多月位居全國熱門遷入地(目的地)首位,2月21日,廣州遷入人口數量占全國遷入人口總量的3.61%。

  “用腳投票”,彰顯著廣州的人口吸引力與(yu) 城市競爭(zheng) 力,也代表了人們(men) 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安定感、滿足感。廣州為(wei) 什麽(me) “人潮洶湧”?為(wei) 什麽(me) 多了這麽(me) 多人?

  數讀人氣:常住人口1882.70萬(wan) 人,實有人口2298.18萬(wan) 人

  多少人來到廣州?青年人是“絕對主力”

  根據《廣州市公安局關(guan) 於(yu) 2023年廣州市實有人口構成與(yu) 分布情況的報告》,廣州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市常住人口1882.70萬(wan) 人,實有人口共2298.18萬(wan) 人。其中,戶籍人口占比46.05%,登記流動人口占比53.03%,國(境)外人口占比0.44%,旅業(ye) 外來住宿人員占比0.48%。換言之,廣州流動人口規模大、占比過半。而其中,青年人是“絕對主力”, 登記流動人口平均年齡35.04歲,18-39周歲青年人占比近六成(58.69%),其中,18-29周歲占比32.21%,30-39周歲占比26.48%。

  什麽(me) 人來到廣州?這三類人抬高“人氣”

  有三類人是廣州近來人氣和熱度的“主角”。

  首先是就業(ye) 創業(ye) 者。廣州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約1400萬(wan) 人,其中從(cong) 業(ye) 人員規模達1100萬(wan) 人。調查顯示,“工作就業(ye) ”是人口遷移流動最主要原因,占比64.5%,尤其在15-64歲年齡流動人口中,占比高達73.2%。智聯招聘《2024春招市場行業(ye) 周報》顯示,過去一個(ge) 月,廣州求職者簡曆投遞量穩居全國38個(ge) 重點城市前四。

  此外,還有旅遊消費者。龍年春節廣州客流和銷售額大幅上漲,多個(ge) 景區商圈人氣持續火爆,接待遊客1555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112億(yi) 元,在旅遊城市接待與(yu) 收入排名第三。

  當然,還少不了在校大學生。廣州有165萬(wan) 在校大學生,數量居全國第一。2月中旬以來,廣州各大高校和職業(ye) 院校陸續開學,大批學生返校,疊加“春招”“省考”等因素,使得廣州持續迎來流量高峰。

  人們(men) 從(cong) 哪裏來、向哪裏去?產(chan) 業(ye) 鎮街最受歡迎

  從(cong) 來源結構上看,2023年廣州外來人口中,省外流入約占六成,省內(nei) 流入約占四成。省外流入最多的是湖南、廣西、湖北等。省內(nei) 流入主要來源地最多的是湛江、茂名、揭陽等。

  人口流向則與(yu) 產(chan) 業(ye) 密切相關(guan) 。從(cong) 流向分布來看,2023年廣州人口增量排名前十的街鎮均為(wei) 具有一定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市場主體(ti) 活躍的大鎮大街。人口增量排名前三的鎮街為(wei) :以牛仔紡織服裝產(chan) 業(ye) 為(wei) 代表的增城區新塘鎮、以箱包皮具製造產(chan) 業(ye) 為(wei) 代表的花都區獅嶺鎮、以服裝快時尚產(chan) 業(ye) 為(wei) 代表的番禺區南村鎮。

  “打工人”與(yu) “創業(ye) 者”都喜愛的城市

  很長一段時間,廣州火車站都是“打工人”尋夢的第一站。至今,“就業(ye) 機會(hui) 多”仍是吸引待業(ye) 人員和應屆畢業(ye) 生在穗就業(ye) 的最主要因素。2023年,市統計局萬(wan) 戶居民調查情況顯示,“就業(ye) 機會(hui) 多”這一因素占比達47.5%,其次是“社會(hui) 環境包容”“一線城市吸引”,分別占比36.9%、33.3%。

  對創業(ye) 者來說,廣州最吸引他們(men) 的是“資源豐(feng) 富”“地理位置優(you) 勢”“交通便利”。三成多創業(ye) 者認為(wei) “基礎設施等硬件環境較為(wei) 完善”“投資環境好”“公共服務水平高”“人才資源充沛”也是吸引其在穗創業(ye) 的重要原因。

  人氣來源:五大優(you) 勢造就人口“聚寶盆”

  廣州有“錢”景,人才有“前景”

  去年,廣州經濟總量跨上3萬(wan) 億(yi) 元新台階,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商品進出口總值連續3年雙雙超過1萬(wan) 億(yi) 元。這些數字,不僅(jin) 是當今世界各大城市經濟實力的標杆,甚至大多數國家舉(ju) 國之力也難以企及。

  作為(wei) 國家中心城市,廣州不僅(jin) 有經濟規模,還有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勢:製造業(ye) 基礎雄厚,是華南地區工業(ye) 門類最齊全的城市,擁有全國41個(ge) 工業(ye) 大類中的35個(ge) ;服務業(ye) 發達,占GDP比重超過七成,各類市場主體(ti) 339.97萬(wan) 戶,民營企業(ye) 占90%以上。由此帶來的是豐(feng) 富的就業(ye) 機會(hui) 。

  學有優(you) 教,病有良醫

  幸福感來自具體(ti) 的生活。對人們(men) 來說,居住在廣州,不僅(jin) 是“學有所教、病有所醫”,更是“學有優(you) 教、病有良醫”。

  聚集了全省52%的高校、95%的國家級重點學科、7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是名副其實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同時,作為(wei) 華南地區區域性醫療中心,廣州擁有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國家兒(er) 童區域醫療中心,全國百強醫院數量全國第三,羊城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指數位居全省首位。

  聚四方人氣,鏈全球樞紐

  廣州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強大的海陸空交通連接能力,意味著更高的開放程度、更高的生產(chan) 效率和更低的生產(chan) 成本,是衡量一座城市綜合功能的重要標準,也是人口“引力”的基礎所在。

  過去一年,白雲(yun) 機場依然穩坐中國“人氣”最旺的機場寶座,年旅客吞吐量連續四年位居全國機場首位;廣州南站客流量多年穩居全國第一;廣州港去年貨物吞吐量全球第四、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六。“五主四輔”鐵路樞紐規劃規模全國領先,巨大的客流、貨物流、資金流在這裏集散。

  開放包容,從(cong) 吃開始

  談起來廣州的感受,“開放包容”可能是最高頻的詞匯。

  吃,是最直接的體(ti) 現。締造《舌尖上的中國》的陳曉卿說過,廣州是一座包容的美食之都。“不僅(jin) 有嶺南地區的廣府菜、潮汕菜、客家菜,我在廣州吃過非常好吃的新疆饢、吃過特別正宗的重慶火鍋、還吃過地道的香港茶餐廳,還有日餐法餐甚至一些非洲菜。”

  “十四五”以來,廣州戶籍遷入人口年均增長21.66萬(wan) ,流動人口規模超千萬(wan) ,常住人口總量全國第五、全省第一。在全國一線城市中,廣州生活成本低,房價(jia) 收入比低於(yu) 上海、北京、深圳;生活質量高,人均餐飲方麵消費常年位居中國大城市之首。2022年、2023年連續兩(liang) 年入選央視財經頻道評選的“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省會(hui) 及計劃單列市)”,越來越多人選擇留在廣州工作、置業(ye) 和生活。

  千年商都,引力不減

  探尋“開放包容”特質的源頭,不得不提到廣州“千年商都”的獨特曆史。

  從(cong) 海絲(si) 的一個(ge) 起點,到國際交通樞紐;從(cong) “一口通商”到“買(mai) 賣全球”;從(cong) 得風氣之先的沿海最早開放城市,到如今的國際交往中心……廣州不僅(jin) 是“南大門”,更是“南風窗”,承擔著經濟交往和人文交流之要務。廣州還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少有的“山-水-城-田-海”五大生態元素兼備的超大城市,被聯合國評為(wei) “國際花園城市”。

  時值春光好,花團錦簇之城,正是廣納天下之州。

  專(zhuan) 家支招:“流量”變“留量”,關(guan) 鍵在內(nei) 功

  如何把旅客“流量”變成常客“留量”乃至經濟“增量”?有專(zhuan) 家受訪表示,廣州首先要立足比較優(you) 勢,持續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麵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同時,加快推進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讓人們(men) “進得來、留得住、有發展”。一方麵,可以發揮廣州人口規模大的優(you) 勢,著眼於(yu) 人的有效需求驅動研究,適應現代都市生活需求變化特點,推動紡織服裝、美妝日化等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向定製化、時尚化、智能化的都市消費工業(ye) 轉型升級。另一方麵,要用好“人口大數據”,在公共服務規劃、數據挖掘、消費行為(wei) 分析等方麵加強融合應用,建立“人口-產(chan) 業(ye) -公共服務”聯動機製,促進公共服務資源精準高效配置。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方晴 通訊員穗發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