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國際觀察)銀行業(ye) 危機暴露美國弊政惡果
新華社記者傅雲(yun) 威
本月中,銀門銀行、矽穀銀行和簽名銀行三家美國銀行在短短5天內(nei) 相繼關(guan) 門,負麵效應不斷外溢。幾天後,飽受虧(kui) 損困擾的瑞士信貸銀行股價(jia) 盤中一度暴跌約30%,至曆史新低。
上述陷入困境的歐美銀行都受害於(yu) 以濫用美元霸權為(wei) 特色的美國經濟弊政,暴露出美國在經濟宏觀調控、美元資產(chan) 信用、產(chan) 業(ye) 政策等方麵的惡果。
首先,銀行頻頻“爆雷”,凸顯美國宏觀經濟政策失序危害。
過去幾年,美國當局采取“急刹車、猛拐彎”式的極端策略,經濟由超寬鬆向超緊縮劇烈反轉,埋下危機種子。
去年以來美聯儲(chu) 激進加息令美債(zhai) 收益率快速飆升,金融機構此前在低利率環境下購入的美債(zhai) 資產(chan) 大量縮水,一些銀行財務結構缺陷凸顯。同時,儲(chu) 戶出於(yu) 避險、轉投較高收益產(chan) 品等原因加速提現,令銀行流動性加速惡化,引發危機。
眼下擺在美國當局和監管部門麵前的是兩(liang) 個(ge) 政策悖論。其一,繼續加息可能加劇銀行流動性危機,暫緩加息則無法有效抑製通脹;其二,對相關(guan) 銀行實施救助會(hui) 抵消美聯儲(chu) 時下的緊縮政策效果,不救助則可能發生連鎖反應。
對待本輪危機,美聯儲(chu) 和美國財政部目前推出的計劃僅(jin) 限於(yu) 幫助儲(chu) 戶順利提現。一旦危機在金融係統大麵積“傳(chuan) 染”,並傳(chuan) 導至實體(ti) 經濟,“救不救”銀行的難題將愈加嚴(yan) 峻。
其次,“避險資產(chan) ”成風險之源,暴露美國濫用美元霸權的反噬作用。
新冠疫情暴發後,美聯儲(chu) 為(wei) 應對衝(chong) 擊實施“無上限”量化寬鬆,保持超低利率,配合白宮推出大規模刺激計劃,導致通脹高企。為(wei) 遏製通脹,去年3月以來美聯儲(chu) 8次加息,累計加息450個(ge) 基點。
泰國開泰銀行高級副總裁蔡偉(wei) 才認為(wei) ,引發此次危機的外部原因是美聯儲(chu) 持續激進加息,導致矽穀銀行持有的債(zhai) 券等金融資產(chan) 價(jia) 格下跌,出現巨額賬麵虧(kui) 損。
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數據,2022年底,美國全部銀行持有債(zhai) 券的賬麵損失總額迅速膨脹至約6200億(yi) 美元,加劇了金融係統脆弱性。
在流動性趨緊壓力下,銀行被迫提前拋售所持債(zhai) 券,吞下“浮虧(kui) ”變“實虧(kui) ”的苦果。被長期視為(wei) “避險資產(chan) ”的美債(zhai) 在美聯儲(chu) 激進加息作用下,恰恰放大了風險。
再次,銀行業(ye) 危機嚴(yan) 重打擊科創產(chan) 業(ye) ,與(yu) 美國科技“脫鉤”弊政相疊加的負麵效應不容忽視。
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高度依賴融資,美國曆次金融危機都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抑製科技創新。矽穀銀行等金融機構與(yu) 風險投資行業(ye) 聯係緊密,本輪銀行業(ye) 危機對科創企業(ye) 的負麵影響尤其突出。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建立以來,矽穀銀行就是一家服務於(yu) 私募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以及各類初創企業(ye) 的銀行,在投資者與(yu) 初創企業(ye) 間發揮了橋梁作用。
業(ye) 內(nei) 人士估算,近半數美國風險投資支持的初創企業(ye) 以及44%去年上市的美國風險投資支持的技術和醫療保健公司與(yu) 矽穀銀行有業(ye) 務往來。法蘭(lan) 克福歌德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常務董事福爾克·布呂爾表示,矽穀銀行專(zhuan) 注於(yu) 初創企業(ye) 投融資業(ye) 務,這類金融機構關(guan) 閉可能動搖美國初創生態係統。
近年來,美國濫用“國家安全”概念,推出名目繁多的科技“脫鉤”措施,對科創企業(ye) 吸納全球資金造成限製。2018年美方出台的《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規定,特定初創企業(ye) 從(cong) 外國投資者獲得融資必須向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hui) 報告並獲得批準。《華爾街日報》援引美國榮鼎谘詢公司的數據報道,受此影響,2019年上半年,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在美風險投資額比2018年下半年下降約27%。
分析人士指出,考慮到美國經濟衰退預期增強、私募和風投募資金額下滑、善後措施失當等因素,本輪危機可能弱化美元基金在全球創投領域的話語權和盈利能力,長期看甚或有損美國科技創新能力,產(chan) 生改變全球科創版圖的“蝴蝶效應”。(參與(yu) 記者:王亞(ya) 光、邵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