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悉尼3月20日電 題:記者手記:悉尼的中國元素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北京的三月正是悉尼的初秋。飛機掠過海港大橋和白貝殼造型的歌劇院上空,徐徐而平穩地降落在悉尼國際機場,接機的當地華人武蒙妮早已在等候。
踏進這個(ge) 風光秀麗(li) 的濱海國際機場,舉(ju) 目皆是和英文平分秋色的“行李領取處”“兌(dui) 換”“拚車及接機”“停車處”“到達處”“出發處”等中文標識,使甫到悉尼的中國人有暖暖的親(qin) 切感。
行李處領取、免稅店裏與(yu) 熙來攘往的過道上,人群裏不時傳(chuan) 來中文交談聲。
記者看到,在顯示航班動態的巨大電子屏幕上,中文廣告也不時刷屏,閃爍不斷,頗是吸人眼球。走道兩(liang) 旁的免稅店裏,有的門麵前掛著“物有所值”的中文招牌。
武蒙妮說,新冠疫情暴發前,悉尼國際機場與(yu) 17個(ge) 中國城市實現直航,每周近180個(ge) 往返航班增加了中澳兩(liang) 國民眾(zhong) 的聯係。中澳迄今已建立了100多對友好省州、友好城市。中澳建交五十餘(yu) 年來,兩(liang) 國雙邊貿易額由1972年建交之初不足1億(yi) 美元躍升至2021年的2300億(yi) 美元。中國已成為(wei) 澳大利亞(ya) 最大貿易夥(huo) 伴、最大入境客源國、最大旅遊消費國和最大國際留學生來源國。
“澳大利亞(ya) 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市場前景,使中文在澳多個(ge) 領域成為(wei) 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也許是悉尼國際機場有不少中文標識的原因。”武蒙妮如是說。
20世紀90年代初從(cong) 北京來澳大利亞(ya) 定居的她告訴記者:“華人來澳大利亞(ya) 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在澳大利亞(ya) 各州區中,悉尼所在的新州與(yu) 中國之間建立起了最悠久、最緊密的人文聯係。今天,新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xi) 漢語,很多大中小學校開設中文課程。中文已成為(wei) 澳大利亞(ya) 使用第二廣泛的語言。”
在驅車前往悉尼市中心的路上,談起這裏的中國元素,武蒙妮如數家珍:唐人街中式餐館、華人商鋪與(yu) 中醫診所林立;象征中澳友誼的江南水鄉(xiang) 式園林“誼園”,亭台樓閣與(yu) 現代高層建築交相輝映;距離海德公園不遠處的中國文化中心矗立;聞名遐邇的杜莎夫人蠟像館裏擺有中國影星成龍的蠟像等。
路過悉尼科技大學時,她指著路邊一棟造型特別的建築物說:“這是祖籍廣東(dong) 的華人周澤榮捐資2000萬(wan) 澳幣給悉尼科技大學商學院興(xing) 建的周澤榮博士大樓。”
她介紹說,這是澳大利亞(ya) 首次以傑出華人名字冠名的地標性建築。該建築的波浪形外牆設有方形窗口,遠望如被揉皺的紙袋,它和悉尼歌劇院、海港大橋一樣,已經成為(wei) 新的旅遊打卡點,也是華人對澳大利亞(ya) 教育界作出巨大貢獻的典型標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