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十年又十年——美國謊言將伊拉克推向戰亂深淵

藺妍 發布時間:2023-03-21 09:11:00來源: 新華網

  2003年3月20日,美國及其西方盟友以所謂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shang) 性武器為(wei) 由,悍然入侵伊拉克。二十年過去,所謂的大規模殺傷(shang) 性武器依然未見蹤影,數十萬(wan) 生命卻在連年衝(chong) 突中隕落。

  二十年間,美國為(wei) 謀私利編織了一個(ge) 又一個(ge) 謊言,將伊拉克推向戰亂(luan) 深淵:戰火連綿不斷、恐怖襲擊頻發、教派矛盾激化、重建工作遲緩、政治局勢不穩……連美國媒體(ti) 也承認:“伊拉克戰爭(zheng) 是美國在21世紀初的原罪”

  始於(yu) 謊言

  “巴格達處處可見被轟炸過的斷壁殘垣、燃燒過的車輛,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彈藥味……在馬路上巡邏的不再是伊拉克警車,而是全副武裝的美軍(jun) 裝甲車……”時任新華社駐巴格達分社記者梁有昶如此記述美軍(jun) 占領巴格達後的滿目瘡痍。

  2003年,美國及其西方盟友不顧國際社會(hui) 強烈反對,繞過聯合國安理會(hui) ,以莫須有的罪名發動伊拉克戰爭(zheng) 。出兵前,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會(hui) 議上拿出一管白色粉末,聲稱是伊拉克研製“大規模殺傷(shang) 性武器”的證據。此後他公開承認,這次發言是他的“汙點”。

  這一世紀謊言,開啟了伊拉克長達20年的戰爭(zheng) 與(yu) 動蕩。暗夜裏,亮橘色的閃光、雨點般灑落的炮彈、壓過路堤的坦克……美軍(jun) 依靠軍(jun) 備優(you) 勢,4月9日攻入巴格達,薩達姆巨型雕像被拉倒,這被視為(wei) 薩達姆政權被推翻的標誌性時刻;5月1日,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宣布結束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戰行動。

  此後美軍(jun) 開始通緝薩達姆時期的高層人物,時任新華社駐巴格達記者李驥誌回憶,當時流行一套撲克牌,“幾十個(ge) 軍(jun) 官,每張牌上一個(ge) 人,大家就每天看新聞,哪張哪張牌被抓到了。”現任駐巴格達記者董亞(ya) 雷說,很多伊拉克人還記得當時美軍(jun) 的野蠻,“闖進家裏,呯一槍,把人打死,然後走進臥室跟死者家人說句Sorry,就走了。”

  恐怖情緒開始蔓延,民眾(zhong) 下班後不敢在街上逗留。人們(men) 逐漸開始懷疑美國的入侵借口是否屬實。大規模殺傷(shang) 性武器一直沒找到,美國通過煽動教派衝(chong) 突、散播部落仇恨、插手主權國家內(nei) 政、謀取私利的險惡用心,卻很快浮出水麵。

  隨著民眾(zhong) 對和平的希望破滅,伊拉克局勢急轉直下。2003年8月開始,襲擊事件不斷,傷(shang) 亡人數持續增加。

  李驥誌記述了約旦駐伊大使館門前汽車炸彈爆炸案的場景:血水混著爆炸現場的黑色粉末,一起流入下水道,汽車上的人仿佛瞬間蒸發,“人如草芥”。

  陷於(yu) 謊言

  2003年10月2日,美國負責在伊拉克搜尋大規模殺傷(shang) 性武器的官員大衛·凱承認,沒有在伊拉克找到此類武器。

  隨著美國謊言的破滅,媒體(ti) 曝光阿布格裏卜監獄美軍(jun) 虐待伊拉克囚犯照片,當地民眾(zhong) 的憤怒被推向新頂峰。然而,美國政府編織出的另一套說辭——“解放伊拉克人民,帶來民主和自由”,已將伊拉克投入一張隱蔽的謊言大網中。

  美國《紐約時報》文章曾如此美化這場侵略:“伊拉克戰爭(zheng) 是自‘馬歇爾計劃’以來,美國最重要的一個(ge) 推廣美式民主、自由、革命的計劃,是美國在國外嚐試進行的最宏偉(wei) 的事情之一。”但事實是,伊拉克政治生態遭到破壞,美國隻兜售民主承諾,卻未能提供電力、住房、學校等基礎設施或安全保障。

  薩達姆倒台後,一些黨(dang) 派為(wei) 了權力,不惜挑起衝(chong) 突,許多城市發生長達數年的血腥仇殺。生搬硬套的西式民主下,本就部落林立、教派關(guan) 係微妙的伊拉克陷入爭(zheng) 鬥:教派衝(chong) 突和恐怖襲擊頻發,各地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武裝人員活動愈發頻繁,城市爭(zheng) 奪戰愈演愈烈……

  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被處以絞刑。那天是當地重要節日宰牲節。時任新華社駐巴格達記者閆珺岩在稿件中記錄了對當時伊拉克教派對立的觀察:在巴格達市中心遜尼派聚居的凱拉代區,婦女烏(wu) 姆·穆罕默德對記者說,絞死薩達姆對美國是好消息,而“我們(men) 卻感覺在節日裏受到侮辱”。在薩達姆的家鄉(xiang) 提克裏特,當天5時左右就開始了為(wei) 期4天的全城戒嚴(yan) ;而在什葉派聚居的薩德爾城,不少民眾(zhong) 上街歡呼慶祝……

  2006年12月4日,時任聯合國秘書(shu) 長安南說,伊拉克已陷入內(nei) 戰。伊拉克政府2009年10月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初至2008年10月底,共有近8.57萬(wan) 伊拉克人死於(yu) 各類暴力事件,同期受傷(shang) 人數達到14.72萬(wan) 人,另外還有1萬(wan) 多人失蹤。而這一統計被輿論普遍認為(wei) 相對保守。

  安寧從(cong) 未降臨(lin)

  2011年,美國從(cong) 伊拉克倉(cang) 促撤軍(jun) 。伊拉克軍(jun) 警應對國內(nei) 安全局勢的能力有所下降,而同樣帶有教派衝(chong) 突色彩的敘利亞(ya) 危機外溢至伊拉克,極端組織“伊斯蘭(lan) 國”坐大,2014年奪取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區。國際聯盟隨後增兵伊拉克。

  2015年,新華社記者陳序赴任巴格達時,“伊斯蘭(lan) 國”極端組織已很接近巴格達國際機場。他回憶,這個(ge) 上百萬(wan) 人口的大城市經常堵車,“一旦堵車,就擔心旁邊的車可能下一秒會(hui) 爆炸”,但一位買(mai) 菜的老奶奶路過巨大的導彈坑洞,“看都沒看一眼,直接繞過去,好像什麽(me) 都沒發生……他們(men) 已經被迫把這種非正常的極端生活當成自己最日常的生活來過”。

  戰爭(zheng) 爆發十餘(yu) 年,這一時期出生的伊拉克孩子“從(cong) 未見過和平的樣子”。記者劉萬(wan) 利記述他2016年報道收複摩蘇爾戰役時的一個(ge) 細節:密集槍聲回響在狹窄街巷間,接近50攝氏度的室外溫度,防彈背心濕透,記者的出現卻吸引一大群當地百姓。一顆滾燙的彈殼掉在幾米外,一個(ge) 三五歲的孩子淡定地走過去用水一澆,然後把降了溫的彈殼塞進記者手裏,“當個(ge) 禮物似的,微笑著,讓我別怕”,劉萬(wan) 利當時心頭一緊。

  從(cong) 巴格達的美軍(jun) 空襲,到費盧傑的清剿行動,再到摩蘇爾的街頭巷戰……伊拉克經曆了現代戰爭(zheng) 的諸多形態,“自由民主”成為(wei) 一紙空話,和平安寧從(cong) 未降臨(lin) ,民眾(zhong) 無所適從(cong) 。

  在摩蘇爾,當地民眾(zhong) 對劉萬(wan) 利坦言:“美軍(jun) 入侵之後,國家亂(luan) 了,日子沒法過了,‘伊斯蘭(lan) 國’來的時候我們(men) 就想,也許接受他們(men) ,改變一下更好呢……但是我們(men) 錯了。”

  在長達9個(ge) 月的收複摩蘇爾戰役中,美國主導的國際聯盟部隊對摩蘇爾老城實施無差別轟炸,整個(ge) 老城淪為(wei) 廢墟。數據顯示,約13.8萬(wan) 棟房屋被毀,在摩蘇爾西部,被夷平的房屋超過5.3萬(wan) 棟。

  根據全球統計數據庫的資料,2003年至2021年,約有20.9萬(wan) 伊拉克平民死於(yu) 戰爭(zheng) 和暴力衝(chong) 突之中,約有920萬(wan) 伊拉克民眾(zhong) 淪為(wei) 難民或被迫離開故土。

  還需幾個(ge) 十年?

  2003年和2013年兩(liang) 度常駐巴格達的梁有昶回憶,分社當地報道員賈邁勒在戰爭(zheng) 爆發十年時曾跟他說:“十年,原本應該是足夠(局勢變好)的,但我想大概還再要十年吧。”

  第二個(ge) 十年彈指一揮間,賈邁勒卻隻能再次表達他的失望:“我們(men) 仍然生活在一個(ge) 基礎設施破敗、普遍貧困的國家……美國的霸權行徑和在伊拉克的‘民主試驗’釀成持續多年的教派衝(chong) 突,猖獗的恐怖襲擊,失業(ye) 率和貧困率高企,醫療係統脆弱……”

  美國的做法讓其在整個(ge) 中東(dong) 地區信用破產(chan) 。位於(yu) 卡塔爾多哈的阿拉伯研究中心今年1月發布《2022年阿拉伯民意指數》指出:78%的阿拉伯人認為(wei) ,美國是該地區的威脅和不穩定因素。

  曆經戰爭(zheng) 與(yu) 內(nei) 亂(luan) ,穩定和重建是伊拉克人最大願望,也是國際社會(hui) 和地區國家的共同期盼。願伊拉克能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發展,重建美好家園。

  -END-

  監製:馮(feng) 俊揚

  統籌:辛儉(jian) 強 閆珺岩

  記者:藺妍

  視頻:王沛

  編輯:王豐(feng) 豐(feng) 魯豫 張代蕾 馬驍 馬曉燕 孫浩

  新華社國際部製作

  新華社國際傳(chuan) 播融合平台出品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