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總統以來,美國對華態度發生劇烈轉變,“接觸”越來越被遏製和對抗代替。外界一度預期拜登政府會(hui) 采取更具合作性的方式,但情況並非如此。沿著特朗普時期的妖魔化等作法,拜登繼續避開“接觸”,尋求孤立中國並破壞中國經濟。美國國內(nei) 氛圍越來越和冷戰期間類似,對華態度越來越趨負麵。
美國對華敵意給人帶來兩(liang) 個(ge) 提醒。首先,美國無法接受失去世界第一大國地位,它把這當作是“天賦”權利。任何危及美國世界第一地位的國家都被視作“威脅”甚至“敵人”。這種心態彌漫於(yu) 美國社會(hui) 。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美國對華敵意迅速從(cong) 小部分人的觀點蔓延開來。其次,美國國內(nei) 一個(ge) 根深蒂固的主題就是偏狹和排斥他人。非洲裔美國人以及美洲土著人的遭遇,上世紀50年代對共產(chan) 主義(yi) 者和其他人的“麥卡錫主義(yi) 式獵巫”都證明了這一點。
那麽(me) ,何時才是終點?從(cong) 長遠看,美國國內(nei) 反華運動麵臨(lin) 難以逾越的問題。不可能再通過冷戰方式將中國剝離開來,因為(wei) 中國已和美國一樣對全球經濟至關(guan) 重要。無論如何,美國都將不得不與(yu) 中國共存和互動。另外,美國也絕無可能像當年對蘇聯所做的那樣,破壞中國現有治理體(ti) 係或是分裂這個(ge) 國家。這些現實,早晚會(hui) 被自證。
自2017年開始,我就對美中重回更具合作性關(guan) 係的前景感到悲觀,現在依然如此。然而,宿命論也是不對的。美國早晚都將不得不麵對現實,承認自己必須學會(hui) 與(yu) 中國共處。中國經濟規模仍在快速增長,很明顯,美國不能永遠固守自己是而且必須是世界第一的執念。那個(ge) 時代正在迅速走向終結。但在這種正不斷吞噬美國的黑暗中,很難發現任何亮光。民主黨(dang) 人、共和黨(dang) 人、軍(jun) 方和外交政策集團還有更多企業(ye) 加入到反華論調中來。這也是為(wei) 何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報紙之一《紐約時報》最近一篇社論應該受到歡迎的原因。
這篇社論針對當前美國國內(nei) 的反華“共識”提出異議,反對對抗,支持“接觸”,強調對華競爭(zheng) 但將對抗最小化最符合美國人的利益。文章認為(wei) ,中方言行也需要被正確看待。按照超級大國的標準,中國依然是一個(ge) “宅男”。對於(yu) 勸說其他國家采取它的社會(hui) 和政治價(jia) 值觀,中國依然沒有顯露出什麽(me) 興(xing) 趣,更不要提“侵略”了。而且,社論認為(wei) 中國麵臨(lin) 的許多挑戰也和美國所麵臨(lin) 的類似,比如收入不平等抑或“共同富裕”等。而拜登政府繼承特朗普時期的對華貿易設限,並施加一係列新的限製措施,這種戰略“令人質疑”。
這篇社論的邏輯與(yu) 拜登政府所追求的有著非常不同的政策導向。其核心是接觸與(yu) 合作,承認中國的現實存在,而非將其視作“威脅”,兩(liang) 國有著諸多共同利益,必須找到合作之道。當然,我們(men) 不應誇大這種邏輯的意義(yi) ,因為(wei) 它仍是相對孤立的聲音。但我們(men) 同樣也不要輕描淡寫(xie) 地對待它。畢竟,《紐約時報》代表著美國一支重要且有影響力的聲音,被民主黨(dang) 人廣泛閱讀。跟任何其他美國出版物相比,它的觀點也更密切地被歐洲跟蹤。
中國國內(nei) 對美國的看法也在發生巨大變化,越來越從(cong) 過去的尊重和羨慕轉向消極甚至蔑視。不然還能怎樣?美國已在攻擊遏壓和破壞中國,不再是“朋友”。但我們(men) 永遠不應忽略這樣一個(ge) 現實,即中國和美國最終必須合作。這樣看來,美國態度的任何轉變信號都應該被歡迎和鼓勵。(作者是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