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xi) 記者 蘇菁菁
近日,“耳念珠菌已遍布美國一半以上的州”“近半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90天內(nei) 死亡”等話題登上熱搜,引發公眾(zhong) 關(guan) 注。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此前表示,耳念珠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傳(chuan) 播,成為(wei) 緊迫的公共衛生威脅。
那麽(me) ,耳念珠菌到底是什麽(me) ,如何傳(chuan) 播?我們(men) 需要擔心嗎?
症狀、死亡率與(yu) 感染部位有關(guan)
耳念珠菌是2009年日本科學家首次報道的一種病原真菌新物種,是念珠菌家族的新成員,最早從(cong) 一位日本患者的外耳道分泌物中分離得到。
“2009年首先分離出的這株耳念珠菌對抗真菌藥物並不耐藥,之後在歐美等國也逐漸分離出耳念珠菌,這種後被分離出來的菌株具有一定耐藥性,這才引起醫院與(yu) 研究機構的注意。”北京大學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教授劉偉(wei) 說。
2018年,中國首例耳念珠菌的感染病例由北大人民醫院王輝教授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黃廣華教授團隊共同報道。
現為(wei) 複旦大學微生物係執行主任的黃廣華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已知的能夠引起人體(ti) 感染的念珠菌物種大概有20種,幾乎能感染人體(ti) 所有器官。
“一些念珠菌物種,是健康人群體(ti) 內(nei) 的共生微生物,70%以上的健康人群口腔、腸道或生殖道中都有少量的念珠菌細胞,通常不對健康人群造成危害。”黃廣華說,“與(yu) 臨(lin) 床上其他常見的念珠菌物種相同,耳念珠菌通常不感染免疫係統健全的人群,但對有嚴(yan) 重基礎疾病或免疫缺陷的人群是一種威脅。”
這些人群自身免疫力差,長期服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破壞了人體(ti) 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導致耐藥性微生物如耳念珠菌成為(wei) 一種優(you) 勢菌株,從(cong) 而導致感染。
感染耳念珠菌的症狀、死亡率與(yu) 感染的部位有關(guan) 。
“例如,耳道感染可出現聽力問題、耳癢、耳痛等,伴有分泌物;傷(shang) 口感染可出現炎症、周圍疼痛加劇、發燒;血液感染是最危險的感染,症狀是發燒、全身疼痛等,耳念珠菌若隨著血液播散到其他器官也可以引起相應器官感染的症狀,致死率更高。”劉偉(wei) 說。
據了解,耳念珠菌的血液感染死亡率約為(wei) 30%—60%;尿道和呼吸道等部位感染的死亡率較低。
民眾(zhong) 不必過於(yu) 擔心,醫療機構應予以重視
“感染耳念珠菌出現的症狀與(yu) 感染其他念珠菌沒什麽(me) 兩(liang) 樣。耳念珠菌可以生存在人類皮膚、胃腸道或口腔等特定區域,即所謂的‘定植’,這是目前絕大多數報道中所描述的關(guan) 於(yu) 耳念珠菌菌株的情況。決(jue) 不能把檢測到耳念珠菌等同於(yu) 耳念珠菌感染,因為(wei) 目前檢測到的耳念珠菌隻有少數菌株在免疫受損患者中引起了感染,絕大多數分離到的耳念珠菌菌株通常並未表現出感染及相應症狀,但可以將真菌傳(chuan) 播給其他人。”劉偉(wei) 說。
耳念珠菌的傳(chuan) 播方式主要為(wei) 接觸傳(chuan) 播。因為(wei) 其能夠長時間存活於(yu) 感染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衣物、皮膚和醫院的設施表麵,容易傳(chuan) 播並感染其他患者,從(cong) 而造成醫院內(nei) 傳(chuan) 播。
“這為(wei) 臨(lin) 床上及時預防和控製耳念珠菌的傳(chuan) 播帶來極大困難。”黃廣華說,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耳念珠菌的易感人群。因此,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耳念珠菌的傳(chuan) 播。“美國鑒定出的感染病例較多,這與(yu) 美國的醫療水平和臨(lin) 床微生物的分離鑒定水平也有關(guan) 係。除美國以外,其他國家耳念珠菌的傳(chuan) 播速度也可能很快,比如印度和南非。”黃廣華說。
黃廣華表示,我國公眾(zhong) 不需要過度擔心耳念珠菌感染及其暴發流行,目前我國報道的大多數病例為(wei) 淺表感染、散發性感染,聚發性感染較少。
“我國大多數耳念珠菌病例為(wei) 55歲及以上的具有嚴(yan) 重基礎性疾病的患者,他們(men) 通常有慢性病史,如糖尿病或高血壓。目前發現的易感人群大多數是長期住院或接受過抗真菌藥物治療的患者,健康人群即使攜帶耳念珠菌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黃廣華說。
“目前我國報道的耳念珠菌菌株多數對抗真菌藥物敏感,或僅(jin) 對氟康唑耐藥,對多種藥物耐藥的菌株少見。不能把耳念珠菌籠統地等同於(yu) 耐藥性病原真菌或多藥耐藥真菌甚至‘超級真菌’,因為(wei) 隻有部分耳念珠菌菌株才耐藥。而且目前檢測到的這些耳念珠菌菌株中,真正導致侵襲性感染的情況較少,大多數為(wei) ‘定植’。即便感染耳念珠菌,也不會(hui) 出現無藥可用的狀況。”劉偉(wei) 說。
劉偉(wei) 與(yu) 黃廣華均強調,盡管公眾(zhong) 不用過於(yu) 擔心耳念珠菌感染,但由於(yu) 耳念珠菌傳(chuan) 播力強,國家和各級醫療機構應該重視耳念珠菌的檢測和防控。
“避免醫院內(nei) 傳(chuan) 播應該做到早診斷、早鑒定、早隔離,及時治療,消除傳(chuan) 染源。”黃廣華說,“醫院需要建立耳念珠菌感染的早期篩查機製和應對措施,警惕耳念珠菌導致的醫院內(nei) 暴發性感染。”
“從(cong) 個(ge) 體(ti) 診治到群體(ti) 防控,耳念珠菌所致的感染需要國家有關(guan) 機構更加科學的管理與(yu) 規範的指導。”劉偉(wei) 說,“同時,希望我國研發與(yu) 製造病原微生物檢測試劑和抗真菌藥物的企業(ye) ,加大對耳念珠菌等重要病原真菌所致感染的關(guan) 注。”(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