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百年江夏堂迎兩岸宗親祭祖 台灣青年尋找內心回家的路

李思源 發布時間:2023-04-04 10:0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現場同期】(閩南語)中華堂堂,民族皇皇,華夏子孫,脈承炎黃。

  【解說】清明將至,4月2日,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hui) 創會(hui) 會(hui) 長黃奕展三年來首次帶領鄉(xiang) 親(qin) 來到廈門江夏堂,參加黃氏宗親(qin) 祭祖儀(yi) 式。始建於(yu) 1910年的江夏堂曾是“閩海關(guan) 舊址”,清末民初,數萬(wan) 名黃氏子弟從(cong) 這裏出發前往台灣、下南洋討生活,如今江夏堂已成為(wei) 黃氏後人回大陸的落腳點。

  【同期】金門宗族文化研究協會(hui) 創會(hui) 會(hui) 長 黃奕展

  廈門我們(men) 來得非常頻繁,隻是說給我們(men) 又更方便一點,因為(wei) 那三年覺得,兩(liang) 岸隻能靠通信互相聯係,當然能夠見麵,當然是大家非常高興(xing) 的一件事。

  【解說】2020年從(cong) 台灣新竹來到廈門創業(ye) 的黃愷嘉,首次前來江夏堂祭祖。她告訴中新社記者,在台灣祭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今年雖因工作無法回到台灣,但能夠和兩(liang) 岸黃氏宗親(qin) 一起祭祖,黃愷嘉倍感榮幸。

  【同期】台灣青年 黃愷嘉

  這麽(me) 有儀(yi) 式感,這麽(me) 對祖先慎終追遠的儀(yi) 式,我感覺到也非常開心,那我剛剛在祭祖的過程中,心裏麵有一個(ge) 很深的感覺,就是雖然我是台灣人,我家不在這裏,但是透過祭祖的儀(yi) 式,我其實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

  【解說】去年夏天,黃愷嘉從(cong) 黃河入海口溯河而上,曆時兩(liang) 個(ge) 多月,她用100部短片真實記錄下此行的所見所聞,當最終抵達黃河源頭紀念碑時,回顧一路的艱辛,百感交集的黃愷嘉淚流滿麵。

  【現場同期】台灣青年 黃愷嘉

  我拍了快100部片,我就是希望讓大家看到現在大陸的樣子,我真的很希望大家可以互相理解,我做的事情也許很微小,但是我在努力。

  【解說】溯源黃河源頭後,祖籍福建南安的黃愷嘉如今還想尋找自己的宗族根脈,找到自己內(nei) 心回家的路。

  【同期】台灣青年 黃愷嘉

  我以為(wei) 自己一直在找源頭,一直在找根脈,但是我真的走到黃河源頭的時候,我發現其實自己從(cong) 來不曾離開過,其實我一直就在這樣子華夏的文明裏麵,那一樣那我在走完文化尋根之後,進一步的我更想要知道我是誰,我從(cong) 哪裏來,我要去向何方,那我從(cong) 哪裏來在進行完黃河的文化尋根之後,我就更進一步想要做祖脈的尋根。

  【解說】古代黃姓望族居住在江夏郡(府址在今湖北省雲(yun) 夢縣),“江夏堂”由此成為(wei) 流傳(chuan) 最廣的黃姓郡望之一。由清末武狀元黃培鬆奉旨建造的廈門江夏堂曆經百年滄桑,它不僅(jin) 是“廈門最具藝術價(jia) 值的老建築”,更是連接兩(liang) 岸黃氏宗親(qin) 的紐帶。

  【同期】廈門江夏文化研究會(hui) 會(hui) 長 廈門江夏堂文物保護管理站站長 黃偉(wei) 煌

  到了江夏堂,我們(men) 可以聽到同樣的鄉(xiang) 音,所以說把江夏堂,我們(men) 江夏堂現在就是我們(men) 海峽兩(liang) 岸黃氏宗親(qin) 共同的精神家園。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