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悉尼4月6日電 題:記者手記:走訪悉尼唐人街中醫診所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初秋的悉尼,陽光與(yu) 細雨在涼爽的微風中交替“值日”。
走進位於(yu) 悉尼禧市唐人街區的太子中心大廈,舉(ju) 目望去,相比周邊各式中文招牌的店鋪,中醫李驥程的診所顯得簡樸普通,不太引人注目。
當地時間4月5日,記者走進位於(yu) 悉尼禧市唐人街區太子中心大廈的李驥程中醫診所采訪。來自上海中醫世家的李驥程20世紀90年代移居悉尼,他在悉尼行醫已30多年。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攝
診所不大,占地二十餘(yu) 平方米,進門可見一個(ge) 略高過人頭、有屏風大小的中藥藥材格子櫃,櫃子後隻有一張用於(yu) 號脈的小桌子和一張醫療床。
圖為(wei) 李驥程為(wei) 患者配藥。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攝
年逾花甲,身材勻稱,精神矍鑠的李驥程一個(ge) 人正在忙碌著,一會(hui) 兒(er) 給患者配藥,一會(hui) 兒(er) 給病人進行針灸、拔罐。診所裏還有3個(ge) 患者在等待治療。
診所牆上一張彩色相片引起筆者好奇心。照片裏,李醫生在給一個(ge) 頭發花白的外國人號脈診斷。
圖為(wei) 李驥程回憶當年如何用針灸和中藥治愈這位澳大利亞(ya) 老人的中風病。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攝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已在悉尼行醫30多年的李驥程回憶起和這位澳大利亞(ya) 本地人的醫患之交說,那年他經常到悉尼著名的邦迪海灘遊玩,認識了這位當時年近八十的老人Eric。老人因中風多年,手腳都不聽使喚,生活十分不便。後經李醫生用針灸和中藥治療2個(ge) 多月後,慢慢康複好轉,行走也正常起來。
來自上海的李驥程說,他20世紀90年代移居悉尼,父親(qin) 和爺爺都是中醫,父親(qin) 和叔叔早年在上海東(dong) 方醫院任主任中醫醫師。身懷祖傳(chuan) 中醫絕技的他剛到悉尼時,中醫和中醫診所還很少,直至2012年,澳大利亞(ya) 聯邦政府通過中醫立法,將中醫納入全澳健康行業(ye) 注冊(ce) 管理和資格認證體(ti) 係後,中醫在澳大利亞(ya) 如雨後春筍慢慢發展壯大起來,中醫良好的療效也越來越受當地民眾(zhong) 接受。
圖為(wei) 李驥程和來自悉尼中醫學院的澳大利亞(ya) 籍畢業(ye) 實習(xi) 生合影。 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 攝
目前,悉尼不僅(jin) 有中醫學院,有些大學也開設了中醫科目課程。他說,像他這樣的診所在悉尼有上百家。因地處華人最喜歡聚集的禧市地區,前來就診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華人,最年長者有90多歲,大多數是中青年,或因鍛煉扭傷(shang) 或因年老身體(ti) 欠安。由於(yu) 他的治療費用相對合理且療效較好,每周也都有2到3個(ge) 澳大利亞(ya) 本地人前來就診。
記者問及牆上一幅鑲嵌金相框裏的“良醫妙藥”墨寶時,李醫師說,贈送者是來自澳門的桂榮先生,他在澳大利亞(ya) 西醫醫院治療三個(ge) 星期後,見效果不佳便慕名前來李醫生診所,中藥治療一個(ge) 半月後很快康複。
走出診所告別李醫生時,正是秋雨後夕陽染紅彩雲(yun) 的黃昏。李驥程指著隔壁一家專(zhuan) 門用針灸治療脊椎以及關(guan) 節肌肉神經疼痛的中醫診所說,“這是我大兒(er) 子李箖開的診所。有他繼續傳(chuan) 承中醫,我們(men) 家族才真正算是四代中醫世家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