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穿過生死狹窄的甬道,我們(men) 久別重逢。”近日,“昆曲王子”張軍(jun) 聯袂關(guan) 棟天、李鴻良等京昆實力派表演藝術家,在上海東(dong) 方藝術中心獻演了當代昆曲《春江花月夜》。這是張軍(jun) 版《春江花月夜》在上海的“封箱演出”,全場觀眾(zhong) 以如雷掌聲訴說著對“張若虛”的不舍之情。
當代昆曲《春江花月夜》的故事橫跨50年,穿越人鬼仙三界,探索人情之癡狂與(yu) 真摯,是一部浪漫至極卻引人深思的作品。
張軍(jun) 說,自己與(yu) 張若虛這個(ge) 角色一起“流浪”了8年,兩(liang) 者的靈魂或許在某個(ge) 時刻已經合二為(wei) 一。
【同期】昆曲表演藝術家 張軍(jun)
我不知道這算是結束了嗎?或許說永遠都不會(hui) 結束。人生也是如此,我自己在一個(ge) 小小的舞台上,你說這舞台很大,其實也很小,你走一圈圓場就“千山萬(wan) 水”了。昆曲於(yu) 我就是我一生的執念,挫折、熱愛、向往、憧憬、彷徨、迷茫、堅持、撥雲(yun) 見日,什麽(me) 都感知到了,感受到了。
【解說】“移步不換形”,《春江花月夜》堅持使用古漢語、曲牌體(ti) ,守住了昆曲的重要本質,在創新與(yu) 傳(chuan) 承之間尋找平衡點,被盛讚為(wei) “當代昆曲最好的樣子”。在張軍(jun) 看來,昆曲的無窮魅力正是在這些特質的包裹下,叩問靈魂深處最深刻的問題。
【同期】昆曲表演藝術家 張軍(jun)
《春江花月夜》的音樂(le) ,大家也聽到它既是很古典,在唱腔的創作方麵也有一些新的突破。我覺得這種跨界也是一個(ge) 非常好的相互融合,生產(chan) 出一個(ge) 大能量的昆曲的新樣貌。
【解說】心中縱有萬(wan) 般不舍,張軍(jun) 卻也不得不放下“張若虛”,去做他認為(wei) 更重要的事情。2021年3月,張軍(jun) 回到母校,出任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校長一職,眼下是肩負重擔、“入戲已深”。
【同期】昆曲表演藝術家 張軍(jun)
我真是覺得我肩上無比的重擔,我們(men) 7個(ge) 專(zhuan) 業(ye) 將近600個(ge) 學生。我覺得在我精力特別旺盛的時候,在這個(ge) 崗位上應該培養(yang) 出更多的好學生,打造出更多的好老師。未來,我希望我的孩子們(men) 、學生們(men) ,他們(men) 也可以成為(wei) 另一個(ge) “張若虛”,代替我站在這個(ge) 舞台上,我覺得多好。
【解說】藝術是一條孤寂艱辛的道路,藝術家的成才過程存在著諸多未知數。在張軍(jun) 看來,作為(wei) 一名戲校老師,不僅(jin) 要傳(chuan) 授一門技藝,更要帶給學生一顆勇敢的心。
【同期】昆曲表演藝術家 張軍(jun)
你隻要願意在戲曲這個(ge) 大花園裏麵燦爛自己,你在每一個(ge) 崗位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天地的。當你發現你不一定能夠成為(wei) 舞台上的藝術家的時候,你依然可以成為(wei) 戲曲整個(ge) 大家庭裏麵的藝術家,你可以化妝化得很好,你可以服裝設計得很好,你可以把音響開得很好,你可以把戲排得很好,都可以。“找到自己”可能比做一個(ge) 舞台上的藝術家更重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