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紐約時報》9日援引專(zhuan) 業(ye) 人士分析,因軍(jun) 工行業(ye) 萎縮已久,歐洲聯盟至少從(cong) 短期而言無法兌(dui) 現12個(ge) 月內(nei) 向烏(wu) 克蘭(lan) 提供100萬(wan) 發155毫米口徑炮彈的承諾。
據報道,歐盟上月作此承諾,並同意為(wei) 此斥資21.4億(yi) 美元。不過,鑒於(yu) 歐盟國家軍(jun) 工產(chan) 能,就連強烈支持烏(wu) 克蘭(lan) 的立陶宛外交部長加布裏埃柳斯·蘭(lan) 茨貝爾吉斯也坦承:“可能我們(men) 無力達標。”
報道說,歐洲能否兌(dui) 現援烏(wu) 炮彈承諾,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歐洲最大炮彈製造商之一、總部位於(yu) 挪威的納莫公司。該公司由挪威政府和一家芬蘭(lan) 政府控股的防務企業(ye) 共同所有,在9個(ge) 歐洲國家和美國生產(chan) 並儲(chu) 存彈藥。
然而,因不少歐洲國家政府不願提高軍(jun) 費,納莫公司生產(chan) 安排常常遇阻。公司首席執行官莫滕·布蘭(lan) 采格認為(wei) ,多國政府官員需要緊急決(jue) 策,做好出資支持工業(ye) 產(chan) 能擴張的準備,而沒有長期合同這“不可能”實現。
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布蘭(lan) 采格正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與(yu) 美國國會(hui) 議員和國防部官員會(hui) 晤。在他看來,烏(wu) 克蘭(lan) 危機已是俄烏(wu) 之間“關(guan) 乎工業(ye) 產(chan) 能”的衝(chong) 突,“我認為(wei) 我們(men) 早就應該意識到這一點,並采取行動”。
實際上,歐洲國家冷戰結束後削減軍(jun) 費開支,首先“砍”掉的開支就是155毫米口徑炮彈預算。該類炮彈因烏(wu) 克蘭(lan) 危機升級而需求暴增,但挪威政府自上世紀90年代初便再未向納莫公司采購。
據《紐約時報》報道,納莫公司如果成功把產(chan) 能擴張至烏(wu) 克蘭(lan) 危機升級前的20倍,有望在2028年年產(chan) 20萬(wan) 發155毫米口徑炮彈。然而,這遠不能補充烏(wu) 克蘭(lan) 眼下平均每月25萬(wan) 發炮彈的消耗,而且也耗時過久。況且,即便把歐洲全部生產(chan) 炮彈的11家軍(jun) 工廠當前產(chan) 能相加,也不足以滿足烏(wu) 方需求。
布蘭(lan) 采格承認,為(wei) 完成挪威政府的訂單可能都要花費三年。業(ye) 內(nei) 人士預估,挪威政府有意斥資4.08億(yi) 美元訂購3.5萬(wan) 枚155毫米口徑炮彈,但合同尚未最終談妥。
在挪威賴於(yu) 福斯軍(jun) 工廠的炮彈生產(chan) 線旁,納莫公司資深員工約翰·阿爾內(nei) ·伯雷森告訴《紐約時報》記者,企業(ye) 去年已大量購入金屬和推進劑等原材料,但負責操作生產(chan) 的機器人等機械設備要到6月才能到貨,在那以前,工廠5月還需要擴容。設備和廠房到位前,產(chan) 能無法提高。
伯雷森說,企業(ye) 打算建造新工廠,但2024年底才能完工。而且新工廠需要雇傭(yong) 更多技術熟練的工人,這同樣帶來挑戰。
納莫公司以外,法國內(nei) 克斯特公司同樣生產(chan) 155毫米口徑炮彈。企業(ye) 執行副總裁多米尼克·吉耶說,為(wei) 滿足“戰時需求”,企業(ye) 員工日常班次從(cong) 一個(ge) 增至三個(ge) ,但如果想要產(chan) 量翻番,還需要更多零件和耗材。
按照吉耶說法,烏(wu) 克蘭(lan) 危機去年2月升級之初,“沒人料到如此漫長”,眼下已經持續一年多,歐洲軍(jun) 工行業(ye) “生態係統”內(nei) 部“確實充滿挑戰”。(央視新聞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