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近六十萬(wan) 人無家可歸 政客漠視政府諉過推責
無家可歸頑疾暴露美社會(hui) 深層次問題
□ 本報記者 吳瓊
美國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卻有大量無家可歸者露宿街頭。在洛杉磯、紐約等美國東(dong) 西海岸的大城市,無家可歸者搭建的帳篷等臨(lin) 時居住設施甚至成為(wei) 城市的一道“風景線”。貧困失業(ye) 、疾病纏身、吸毒成癮、街頭死亡是無家可歸者的生活日常。近年來,這個(ge) 群體(ti) 的數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他們(men) 的生存條件日益惡化,並引發治安、衛生、毒品等種種問題,成為(wei) 困擾美國社會(hui) 的一大頑疾。
分析人士指出,久拖不決(jue) 且日益嚴(yan) 重的無家可歸者問題,時刻提醒著人們(men) 美國政客對底層民眾(zhong) 權益的漠視,也凸顯出美國聯邦和地方政府的不作為(wei) 和相互推諉。不過,這一問題的根源還在於(yu) 美國根深蒂固且長期存在的社會(hui) 不平等。
無家可歸者增速觸目驚心
近年來,美國無家可歸者數量以驚人的速度攀升。根據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數據,2022年日均有58.25萬(wan) 美國人無家可歸,其中40%隻能居住在缺乏庇護的街道、廢棄建築或其他惡劣環境中。美國政府的統計數據還顯示,洛杉磯和紐約是無家可歸者最多的城市。
有著“天使之城”稱號的洛杉磯,人口約1000萬(wan) ,無家可歸者人數就超過6.91萬(wan) 人,兩(liang) 個(ge) 數字均位列全美第一。這些無家可歸者中,有部分人在政府或者福利機構的收容所居住,但約70%的人不得不露宿街頭,棲身於(yu) 汽車、公園、廢棄建築、公交車站、火車站、機場和露營地等。為(wei) 應對愈加惡化的無家可歸者問題,今年1月10日,洛杉磯還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除洛杉磯外,在美國西海岸的其他大城市——舊金山、奧克蘭(lan) 、聖荷西等,隨處可見無家可歸者搭建的帳篷等臨(lin) 時居住設施散布在住宅區、海灘、公園甚至高速公路中的綠地上。
在美國另一端的東(dong) 海岸,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無家可歸者人數近年來也在以驚人的速度增加。美國無家可歸者聯盟一份報告顯示,近年來,紐約市無家可歸者人數已達到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水平。2022年12月,紐約市共有68884人睡在城市收容所,其中包括21805名無家可歸的兒(er) 童。
美國齊洛房地產(chan) 數據庫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15%美國人口所生活的地區聚集了全美47%的無家可歸者,而這些地區的房租比全美其他地區房租平均高29個(ge) 百分點,大部分社區的房租與(yu) 收入之比超過臨(lin) 界值。
隨著無家可歸者的增多和長期滯留,一些美國城市的居民開始公開表達不滿,攻擊無家可歸者,甚至點燃帳篷。為(wei) 了應對無家可歸者激增的局麵,美國的多個(ge) 地方政府采取簡單粗暴的手段驅趕街頭露宿者,這令後者的境遇愈加悲慘。
聯邦和地方政府互相推諉
顯而易見的是,數量龐大的無家可歸者,已成為(wei) 美國社會(hui) 一大頑疾。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無家可歸者的問題在美國社會(hui) 近乎成為(wei) 一道無解題,而且還越來越棘手呢?這與(yu) 美國多個(ge) 公共政策的失敗不無關(guan) 係,也與(yu) 美國聯邦和地方政府不作為(wei) ,在處置無家可歸者問題上相互推卸責任“踢皮球”息息相關(guan) 。
以全美人口最多的州——加利福尼亞(ya) 州為(wei) 例。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的數據顯示,加州無家可歸者人數居各州之首。過去3年中,加州沒有穩定住所的人數至少增加了2.25萬(wan) 人,達17.38萬(wan) 人,但該州為(wei) 無家可歸者提供的庇護居所卻由2020年8月最多時的16000多個(ge) 房間減少到約5000個(ge) 床位。
加州官員也曾聯名向美國總統以及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長發公開信,希望獲得聯邦撥款。然而,後者在回信中拒絕下撥更多資金,並指責加州及地方政府“政策失敗”導致無家可歸者眾(zhong) 多的局麵。
為(wei) 此,加州州長加文·紐瑟姆曾頗為(wei) 無奈地發表聲明說,加州政府呼籲聯邦、州和地方政府“做得更多”,從(cong) 而使無家可歸者能“脫離街頭”。
美國多家媒體(ti) 形象地以“指責遊戲”來描述聯邦與(yu) 州政府在處置無家可歸者問題上相互“踢皮球”的局麵。
無家可歸者問題久拖不決(jue) ,原因當然不止於(yu) 此。
美國無家可歸問題跨部門委員會(hui) 執行主任奧利韋特直截了當地指出,當前這輪無家可歸者潮始於(yu)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源自多個(ge) 公共政策的失敗,並非意外事件”,其中一個(ge) 原因是保障性住房短缺,目前缺口達700萬(wan) 套。美國預算與(yu) 政策優(you) 先安排研究中心數據也顯示,2010年至2016年,美國用於(yu) 公共住房的聯邦資金減少21%。這不僅(jin) 影響了新建住房供應,還導致現有住房減少。
去年底,因無家可歸者激增而飽受指責的拜登政府曾公布一項“無家可歸者問題應對計劃”,承諾把增加住房供應擺在優(you) 先位置,目標是2025年讓無家可歸者數量減少25%。不過,這一計劃治標不治本。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無家可歸者問題是美國社會(hui) 的失敗而非個(ge) 人的失敗。要區分造成無家可歸者的根本原因和個(ge) 人風險因素,人們(men) 常提到的精神疾病、藥物濫用或家庭暴力等與(yu) 無家可歸問題有關(guan) ,但並不是根本原因。”奧利韋特說。
深層原因源自社會(hui) 不平等
如果說上述原因是無家可歸者問題成為(wei) 美國社會(hui) 頑疾的表層原因,那麽(me) 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美國根深蒂固和長期存在的社會(hui) 不平等。
美國西雅圖大學法學院教授、無家可歸者權利倡導組織創始人莎拉·蘭(lan) 金在《加州法律評論》上發表的研究指出,美國的無家可歸者往往是“殘疾人、黑人、移民、難民等邊緣群體(ti) ”,他們(men) 所遭受的迫害、拘留、監禁或隔離使其無法融入社區。這暴露了美國存在的係統性歧視。美國全國終止無家可歸聯盟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少數族裔變成無家可歸者的風險要高於(yu) 白人。非洲裔在美國總人口中占比為(wei) 13%,在美國無家可歸者中占比卻超過40%。與(yu) 此同時,流落街頭的拉丁裔也越來越多。
此外,美國是貧富分化最為(wei) 嚴(yan) 重的西方國家。過去幾十年,美國貧富差距越發懸殊。而且,美國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存在係統性不平等,有近3000萬(wan) 人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全美近4000萬(wan) 貧困人口抗風險能力較弱,一旦遭遇疾病、失業(ye) 、意外等,都有可能陷入困境、失去住房,從(cong) 而流落街頭成為(wei) 無家可歸者中的一員。
加州非營利組織“全家”聯絡主管伊迪·艾恩斯就此分析稱,如果無法阻止人們(men) 源源不斷地淪為(wei) 無家可歸者,就永遠解決(jue) 不了美國的無家可歸者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若想從(cong) 根源上解決(jue) 無家可歸者問題,需要采取綜合的經濟、社會(hui) 、醫療保健等措施,從(cong) 源頭上阻止更多人因無法立足社會(hui) 而流落街頭。僅(jin) 僅(jin) 依靠一些政客選舉(ju) 前“作秀式”的所謂援助,顯然無法解決(jue) 這一美國社會(hui) 的頑疾。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堅稱“人權不包括免於(yu) 死於(yu) 饑餓、免於(yu) 無錢就醫或者免於(yu) 在極度貧困環境下成長的權利”的國家。
國際輿論就此指出,麵對廣大美國底層民眾(zhong) 的呐喊,美國政客應當反躬自省,采取切實措施改善底層民眾(zhong) 生存狀況和美國人權記錄,而不是漠視美國民眾(zhong) 的人權,每年把數千億(yi) 美元的資金用於(yu) 軍(jun) 費開支,並熱衷於(yu) 以人權為(wei) 武器到處攻擊他國,做全球人權發展的攪局者和阻礙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