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4月19日電 題:從(cong) ChatGPT看世界需要怎樣的人工智能?
——專(zhuan) 訪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
作者 錢晨菲
ChatGPT於(yu) 2022年11月發布,2個(ge) 月就實現了月活躍用戶過億(yi) 。隨著ChatGPT作為(wei) AI界新貴“出圈”,人工智能近來被高頻提及。ChatGPT為(wei) 何能引發極高關(guan) 注?人工智能領域目前的全球競爭(zheng) 態勢、發展格局如何?東(dong) 西方在人工智能領域有何合作與(yu) 交流空間?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對相關(guan) 議題作出解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ChatGPT出圈的關(guan) 鍵是什麽(me)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引發極高關(guan) 注?
吳飛:ChatGPT在工程上創新性整合大數據、大模型和大算力,按照“共生則關(guan) 聯”的原理,挖掘出自然語言中單詞和單詞共生概率知識,輔以人類反饋信息,以機器智能實現了統計關(guan) 聯下的語言快速合成。
ChatGPT推動人工智能由識人辨物和預測決(jue) 策等技術賦能向內(nei) 容合成這一新領域躍升,即人工智能內(nei) 容合成(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AIGC會(hui) 塑造內(nei) 容生產(chan) 的新範式,成為(wei) 智能數字交往的有力手段,悄然發生一場文明範式的轉型。ChatGPT所合成語言具有較高流暢性和邏輯性,與(yu) 先前自然語言僅(jin) 能在特定領域進行聊天式問答不同,因此引發高度關(guan) 注。
中新社記者:ChatGPT的走紅是否能稱為(wei) 人工智能領域的標誌性事件?為(wei) 什麽(me) 眾(zhong) 多科技公司對ChatGPT表現出極大關(guan) 注?
吳飛:在ChatGPT之前,也有若幹類似的現象級科技產(chan) 品,如耳熟能詳的AlphaGo和AlphaFold,這些產(chan) 品均表現出較強內(nei) 容合成能力(即無中生有),如AlphaGo根據當前落子局勢,從(cong) 已有落子學習(xi) 中預測合成一個(ge) 策略;AlphaFold從(cong) 蛋白質基因序列和其三維空間結構的配對數據中進行學習(xi) 後,對於(yu) 給定的蛋白質基因序列輸入,預測合成一個(ge) 刻畫生命功能的三維結構。
人工智能於(yu) 1956年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啟航後經曆了兩(liang) 落三起的曲折過程,出現過“尚未產(chan) 生當時承諾的重大影響、隻能解決(jue) 玩具類問題”的“萊特希爾(Lighthill)報告”以及“爬上樹梢不等於(yu) 攀登月球”的“煉金術”等使人工智能受挫的失敗。
今天正處於(yu) 以“數據驅動機器學習(xi) ”為(wei) 核心的人工智能第三次崛起浪潮中,ChatGPT的成功在於(yu) 促成人工智能這一貌似艱深技術以自然語言聊天交互形式為(wei) 普通用戶所使用,將在眾(zhong) 多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前景,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而言是一個(ge) 標誌性事件。但是,其技術手段和理論模型仍然是已有人工智能方法的綜合集成。
人工智能具有在特定場景下不斷累積流量來賦能應用的特點,ChatGPT以其自然交互手段吸引了大量用戶,改變互聯網時代微軟 Windows、移動互聯網時代穀歌安卓/蘋果ioses的信息係統入口模式,在今後影響搜索引擎、在線服務、商業(ye) 谘詢等領域應用的“入口”,從(cong) 而改變這些領域已有模式和發展生態,因此引起了眾(zhong) 多科技企業(ye) 的關(guan) 注。
中新社記者:人工智能領域目前的全球競爭(zheng) 態勢、發展格局如何?
吳飛:人工智能正成為(wei) 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和重要驅動力量,並發揮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將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生產(chan) 力整體(ti) 躍升。
世界各國政府都非常關(guan) 注人工智能,把人工智能作為(wei) 一項國家發展戰略。目前來看,歐美國家相關(guan) 學者引領了人工智能理論從(cong) “0”到“1”的原創性、顛覆性創新,在人工智能芯片和技術生態鏈等方麵具有優(you) 勢。
自從(cong) 中國政府於(yu) 2017年7月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來,中國在發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論文、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創新體(ti) 係、推動人工智能與(yu) 經濟社會(hui) 深度融合以及建立人工智能安全可控的治理體(ti) 係等方麵取得了可喜進展。
中新社記者:世界需要怎麽(me) 樣的人工智能?東(dong) 西方在人工智能領域有何合作與(yu) 交流空間?
吳飛:與(yu) 人工智能一樣,人類曆史上曾出現過蒸汽機、電力和計算機等通用使能技術。推動人類進入工業(ye) 革命時代的蒸汽機是一項開發和利用熱能來驅動機械的通用使能技術,被美國曆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在《全球通史》一書(shu) 讚譽為(wei) “蒸汽機的曆史意義(yi) 無論怎樣誇大都不過”,但蒸汽機必須與(yu) 紡織、冶金、交通等結合,才能推動人類整體(ti) 邁入工業(ye) 時代。同理,以電力和計算機等為(wei) 代表的通用使能技術與(yu) 其他相關(guan) 技術結合,使得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和信息化時代。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所形成的產(chan) 品和係統,已讓人類與(yu) 人工智能所發明產(chan) 品在社會(hui) 中構成了一種關(guan) 聯,成為(wei) 人類工作或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具有可解釋性、可信和安全的人工智能是我們(men) 所需要的人工智能。同時,我們(men) 也迫切希望人工智能廣泛應用於(yu) 農(nong) 業(ye) 、製造、經濟、運輸和醫療等領域,發揮“AI+X”或“X+AI”的效應。
科技發展的事實已表明,重大科技問題的突破乃至新學科的創建,常是不同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結果。發現不同學科知識與(yu) 問題的契合,實施學科交叉和綜合,可形成新的科學的網絡,是知識產(chan) 生的前沿。
人工智能下一步突破需要跨學科交叉努力,東(dong) 西方學者可在多學科交叉合作方麵開展合作,勇闖無人區,突破現有人工智能理論難點。同時,人工智能具有技術屬性和社會(hui) 屬性相結合特點,因此東(dong) 西方可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如智能醫療等方麵開展合作,共享人類發展文明成果。
中新社記者:3月29日,生命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公布一封公開信,呼籲所有AI實驗室立即暫停訓練比GPT-4更強大的AI係統至少6個(ge) 月,包括馬斯克在內(nei) 數千名科技人士均簽署了這封信。為(wei) 何在一片人工智能熱中,出現了“叫停”之聲?
吳飛:上述公開信提出了如下4個(ge) 令人深刻思考的問題:是否應該讓機器用宣傳(chuan) 和謊言充斥我們(men) 的信息渠道、是否應該自動化所有工作、是否應該發展最終可能超過並取代我們(men) 的非人類思維、是否應該冒險失去對文明的控製。
在這些問題中,機器通過機械匹配所合成的非事實內(nei) 容已經出現,另外三個(ge) 問題離我們(men) 還很久遠。從(cong) 長遠來看,應該肯定這封公開信所作出的思考,但不應對這封信斷章取義(yi) 。
人類總是習(xi) 慣於(yu) 線性思維,這很容易出現認知偏差。其中最常見的認知偏差是對技術近期與(yu) 遠期影響的判斷出現不對稱性。ChatGPT的出現將使人類社會(hui) 諸多業(ye) 務模式發生一次變革,同樣為(wei) 奇妙的“多樣性”打開了一扇窗戶。按下暫停鍵應視為(wei) 對人工智能長遠健康發展的一次深思,而不是一次具體(ti) 行為(wei) 。
機器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人類的作用就是在人和機器共處的社會(hui) 中,不斷用知識強化機器。我們(men) 需要用進化觀點去看待這個(ge) 過程,最大限度發展種種可能性,而不是陷入“人機相鬥”和“人機相害”的臆想中。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未來人工智能將如何改變世界?人類應如何與(yu) 人工智能共處?
吳飛:隨著移動終端、互聯網、傳(chuan) 感器網、車聯網、穿戴設備等興(xing) 起,計算與(yu) 感知已廣泛滲透,與(yu) 人類密切相伴。網絡不但遍布世界,更史無前例地連接著個(ge) 體(ti) 和群體(ti) ,我們(men) 正從(cong) 傳(chuan) 統以“物理世界—人類社會(hui) ”為(wei) 主的二元空間逐步進入了“物理世界—人類社會(hui) —信息空間”所構成的三元空間,人工智能在三元空間中將扮演核心角色。
未來將是人和人工智能共同進化的時代,人和人造物之間將如影隨形、協作共進、相得益彰。美國數學家、哲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在1950年出版了一本極具洞察力和先見之明的著作《人有人的用處:控製論與(yu) 社會(hui) 》,目的就是希望人類在技術世界的環繞中更有尊嚴(yan) 、更有人性,而不是相反。
不論怎樣,人類始終是人工智能高度、廣度和深度的總開關(guan) 和決(jue) 定者,因此,我們(men) 一方麵要警惕將人工智能等同於(yu) 人類大腦的不切實際之舉(ju) 和“人工智能奴役人類”等杞人憂天之舉(ju) ,一方麵要善於(yu) 利用人工智能這一幫手,在人機協同中創造更加美好未來。(完)
受訪者簡介:
吳飛,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