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丨邢麗菊、柴琳:“文明共存”是消解“西方中心論”的一劑良藥

邢麗菊 發布時間:2023-04-21 08:5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4月20日電 題:“文明共存”是消解“西方中心論”的一劑良藥

  作者 邢麗(li) 菊 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韓國研究中心副主任

  柴琳 複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博士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3月15日舉(ju) 辦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世界政黨(dang) 高層對話會(hui) 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之後,中國向世界發出的又一重大倡議,也是首次向世界係統闡述中國的文明觀。

  “全球文明倡議”提出四個(ge) 倡導: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chuan) 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

  這四個(ge) 倡導既有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基本理念和原則,也有實現的動力源泉和現實路徑,對於(yu) 消除當前中西方之間的矛盾衝(chong) 突、促進世界文明和諧共存具有重要意義(yi) 。

  中卡青少年蹴鞠交流體(ti) 驗活動在卡塔爾多哈足球訓練中心舉(ju) 行,卡塔爾青少年體(ti) 驗中國蹴鞠。崔楠 攝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在其著名的《曆史研究》中,構建了一種文明形態史論。他認為(wei) ,人類文明的產(chan) 生和演化是多元的,在6000年人類曆史上,世界上有過許多種文明,文明的多樣性是曆史發展的基本形態。文明隻有姹紫嫣紅之別,絕無高低優(you) 劣之分。全球文明倡議的第一條,就是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就要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ou) 越。

  首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hui)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ju) 行,來自世界不同文明地區的近百名代表出席會(hui) 議。蔣啟明 攝

  文明交流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曆史趨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不僅(jin) 是曆史的選擇,也是應對全球問題和危機的根本途徑。人類文明的“隔閡”隻是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之時出現問題的一種反映,並非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特征。

  麵對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國家、不同人群的隔閡與(yu) 疏離,中國主張把握人類利益和價(jia) 值的通約性,在國與(yu) 國關(guan) 係中尋找最大公約數,以“找共通”而不是“找不同”的出發點審視世界。但西方文化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維理念,為(wei) 人類文明交流樹立了一堵無形的牆。

  2021年,美國亞(ya) 裔民眾(zhong) 受到種族歧視侵害事件頻發,針對亞(ya) 裔的仇恨犯罪備受社會(hui) 關(guan) 注。圖為(wei) 2021年4月,紐約舉(ju) 行反仇恨亞(ya) 裔大遊行。廖攀 攝

  無論是文化一元論還是曆史終結論,都是基於(yu) 西方文明的思想理念認識和看待非西方文明。西方文明論者認為(wei) ,西方文明優(you) 於(yu) 或者高於(yu) 其他文明,西方文明理應主導人類文明的未來。事實上,任何文明都不能對其他文明進行幹涉、實行文明霸權。不同文明之間應當堅持包容差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

  回望曆史,人們(men) 可以發現,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勾勒出一幅繁榮興(xing) 盛、多姿多彩的文明圖景。曆史上,張騫出使西域、鑒真東(dong) 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經等,中華文明與(yu) 其他文明相互交流學習(xi) 的故事流傳(chuan) 至今。從(cong) 古至今,人類一直都是在文明交流互鑒中,衝(chong) 破各種隔閡和封閉,共同推動全人類文明的發展。

  以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為(wei) 藍本創作的重大曆史題材舞劇《張騫》在烏(wu) 魯木齊上演。劉新 攝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著名的“文明衝(chong) 突論”,認為(wei) 全球政治的主要衝(chong) 突將在不同文明的國家和集團之間進行,“文明的衝(chong) 突”將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間的斷裂帶將成為(wei) 未來的戰線。“文明衝(chong) 突論”堅持冷戰思維和對抗思維,被西方國家作為(wei) 理解世界的基本範式,忽略了當今世界和平與(yu) 發展的時代主題。但亨廷頓也指出,“我所期望的是,我喚起人們(men) 對文明衝(chong) 突的危險性的注意,將有助於(yu) 促進整個(ge) 世界上‘文明的對話’。歐洲和亞(ya) 洲國家最主要的政治家已經在談論需要抑製文明的衝(chong) 突和參與(yu) 這樣的對話”。

  “文明的對話”,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chong) 突,才真正觸及文明的根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出路和當今文明繁榮興(xing) 盛的根本要求。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yu) 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尚之以瓊華——始於(yu) 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中300餘(yu) 件中法藝術傑作亮相故宮博物院。杜洋 攝

  從(cong) 佛教東(dong) 傳(chuan) 、“伊儒會(hui) 通”,到“西學東(dong) 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yi) 和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傳(chuan) 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曆久彌新。同樣,明清之際,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傳(chuan) 入歐洲,直接影響了歐洲的啟蒙運動。孔子的哲學成為(wei) 萊布尼茨、伏爾泰哲學思想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充分說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斷傳(chuan) 播、交流、互動中得以發展、得以進步的。正如中國著名翻譯家羅念生早年在一首短詩《東(dong) 與(yu) 西》中所說:“東(dong) 與(yu) 西各有各的方向,我的想象還在那相接的中央。”

  《百年紅色報刊專(zhuan) 題展》在北京舉(ju) 辦,展出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時期出現的以《新青年》《京報》為(wei) 代表的大量進步報刊。郭海鵬 攝

  17世紀工業(ye) 革命以來,西方在世界推行的文明秩序既推動了生產(chan) 力的解放和大發展,但是也在西方文明中心論的支配下通過殖民開啟了文化霸權道路。“西方中心論”伴隨堅船利炮與(yu) 資本壟斷逐漸“暢銷”全球,似乎基督教文明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唯一出路,盎格魯-撒克遜人創造的現代化模式才是唯一答案。西方經濟學家弗裏德裏希·哈耶克就斷言,“在基督教以及希臘人和羅馬人奠定的基礎上逐漸成長起來的西方文明”,是非西方國家應當效法的榜樣。

  2020年6月27日,德國柏林舉(ju) 行有上千人參加的反種族主義(yi) 示威。彭大偉(wei) 攝

  “西方中心論”借由經濟全球化將文化產(chan) 業(ye) 與(yu) 資本擴張相結合,借由“金字塔”“達爾文式”的世界秩序向世界植入美式的民主、自由與(yu) 人權。這已成為(wei) 西方國家對非西方世界推行和平演變和各種形式“顏色革命”的長期戰略的一部分。

  “西方中心論”是一種不平等的思想文化,是一種不和諧的思維方式,不僅(jin) 會(hui) 威脅世界的和平與(yu) 發展,而且會(hui) 阻礙人類文明的和諧共處。回看曆史,中華文明先後同印度文明、西方文明進行對話交流,實現了中華文明同其他文明的“文明共存”。中華文明漫長的發展曆史說明,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融合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you) 越,是人類文明進步、完善、發展的根本要求。“文明共存”是消解“西方中心論”的一劑良藥,也是人類文明交流發展的主要原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社科助理總幹事諾達·阿爾納什夫強調:“目前,世界共同的價(jia) 值體(ti) 係還麵臨(lin) 不少挑戰。如果文明的多樣性得不到充分的認識和尊重,恐懼、狹隘、歧視就會(hui) 出現……中國在推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遊人在第三屆多倫(lun) 多龍文化節活動現場被巨型龍燈所吸引,體(ti) 驗和欣賞中華文化展示。餘(yu) 瑞冬 攝

  “和羹之美,在於(yu) 合異。”當今世界,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和平發展的曆史潮流不可阻擋。人類社會(hui) 隻有凝聚不同文明的價(jia) 值共識,方能協力應對危機與(yu) 挑戰。全球文明倡議是中國文明觀與(yu) 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結合,以文明力量破解時代難題,為(wei) 世界各國在加速演進的百年變局之中和諧相處、合作發展開辟了新路徑。中國式現代化作為(wei) 人類文明新形態,與(yu) 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feng) 富世界文明百花園。(完)

  專(zhuan) 家簡介:

  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韓國研究中心副主任邢麗(li) 菊

  邢麗(li) 菊,現任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外交部“中韓關(guan) 係未來發展委員會(hui) ”中方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中國實學研究會(hui) 理事、中韓文學與(yu) 文化比較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等。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東(dong) 亞(ya) 哲學與(yu) 思想史、中國文化與(yu) 外交、中外人文交流等。

  複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博士後柴琳

  柴琳,複旦大學博士後研究員。碩、博期間分別赴日本神戶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培養(yang) ,多次赴韓國、日本、中國台灣等地進行學術交流。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東(dong) 亞(ya) 近現代思想史、文化與(yu) 國際關(guan) 係等。國內(nei) 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十餘(yu) 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子課題、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海外韓國學支援項目等多個(ge) 課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