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互聯互通釋放強勁動能——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折射“一帶一路”生機活力

趙宇飛、李曉婷 發布時間:2023-04-25 08:34:00來源: 新華社

  剛剛閉幕的第五屆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hui) 上,一係列重要成果見證著中國和新加坡兩(liang) 國合作邁向更高階段——簽約創曆屆新高的90個(ge) 務實合作項目,中新兩(liang) 國及東(dong) 盟國家對進一步深化中國—東(dong) 盟合作提出一攬子重大政策支持措施……

  2015年11月7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訪問新加坡期間,與(yu)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共同見證兩(liang) 國繼蘇州工業(ye) 園、天津生態城之後的第三個(ge) 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正式啟動。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7年多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構建多樣化跨境融資渠道,培育便捷的陸海新通道,不斷拓展合作新領域,促進區域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聯通,一個(ge) 個(ge) 項目成果是“一帶一路”生機活力的有力證明。

  構建多樣化融資渠道 推動“一帶一路”資金融通

  本屆峰會(hui) 上,陸海新通道金融服務聯合體(ti) 成立,國家開發銀行、重慶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等56家中外金融機構,將聯合推動通道沿線國家及地區間的跨境金融合作,促進跨境貿易投資及產(chan) 業(ye) 發展。

  “聯合體(ti) 覆蓋重慶、四川、廣西等陸海新通道沿線各省區市、服務網點3000餘(yu) 家,聯動新加坡、馬來西亞(ya) 等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服務網點超千家。”重慶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阮路說,這標誌著覆蓋通道全域的跨區域、跨境金融服務網絡體(ti) 係初步形成。

  這是2022年9月5日拍攝的重慶城市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wei) 攝

  陸海新通道金融服務聯合體(ti) 是本屆峰會(hui) 的重要成果之一。本屆峰會(hui) 達成簽約項目90個(ge) 、合同金額1110億(yi) 元,項目數量創曆屆新高,中新兩(liang) 國及東(dong) 盟國家對進一步深化中國—東(dong) 盟合作提出一攬子重大政策支持措施——

  商務部將加快推進陸海新通道建設,圍繞通道高質量發展加強各領域合作;銀保監會(hui) 將大力支持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建設,鼓勵中資在新金融機構進一步提升當地服務能力;國家外匯管理局將支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優(you) 化跨國公司本外幣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推動更多金融創新政策在成渝先行先試;

  新加坡金融監管局提出新加坡與(yu) 重慶從(cong) 攜手孵化綠色金融示範區、共同探索創建綠色金融市場生態體(ti) 係、進一步協同雙方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探索新型融資結構等方麵,加強未來領域的合作;多個(ge) 東(dong) 盟國家央行提出通過在跨境結算中推廣使用本國貨幣、推動金融業(ye) 數字化發展等方麵舉(ju) 措支持增強區域金融互聯互通。

  本屆峰會(hui) 發布的成果顯示,中新互聯互通項目金融領域已實現多項突破——推動亞(ya) 洲首個(ge) 奧特萊斯REITs項目落地,發行募集金額3.96億(yi) 新加坡元的不動產(chan) 投資信托項目;跨境債(zhai) 權轉讓、跨境資產(chan) 轉讓業(ye) 務試點在中西部地區率先開展;美元獅城債(zhai) 券、境外人民幣債(zhai) 券、輻射西部的雙幣種內(nei) 保外債(zhai) 、“再保理”跨境融資等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下實現首單突破……

  7年多來,中國和新加坡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合作構建多樣化的跨境融資渠道,正源源不斷為(wei) “一帶一路”注入新活力。

  “依托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中新雙方累計簽約302.1億(yi) 美元的金融服務項目,已圍繞跨境投融資、跨境結算、機構互設等方麵共推出74項創新政策。”阮路說。

  中新金融合作,讓中國企業(ye) 以更低的成本成功融資——

  本屆峰會(hui) 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累計落地各類跨境融資項目折合196億(yi) 美元,輻射重慶、廣西、四川、貴州、雲(yun) 南等10餘(yu) 個(ge) 省區市,綜合融資成本比國內(nei) 低約1個(ge) 百分點。

  中新金融合作,讓新加坡等東(dong) 盟國家金融機構共享中國市場機遇——

  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引領下,新加坡已在重慶合資或獨資設立20家金融機構,涉及基金、融資租賃、村鎮銀行等領域。“中國市場非常大,新加坡金融機構的發揮空間也很大。”本屆峰會(hui) 期間,新加坡交易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謝采含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本屆峰會(hui) 上,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部長、內(nei) 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在線上致辭時說,加強金融合作和互聯互通,將推動東(dong) 盟—中國經濟融通,構建更多區域間金融生態係統,有助於(yu) 降低企業(ye) 成本,促進融資便利化,實現風險管控及資產(chan) 管理便利化,這有利於(yu) 增進貿易往來,加大新項目跨境投資,實現區域潛力最大化。

  2023年4月20日,在重慶市第五屆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金融峰會(hui) 開幕式現場,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部長、內(nei) 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線上致辭。新華社記者 黃偉(wei) 攝

  培育陸海新通道 助力“一帶一路”貿易暢通

  “陸海新通道已從(cong) 開行之初的1條線路,拓展至全球119個(ge) 國家和地區的393個(ge) 港口,成為(wei) 我國西部地區聯通全球的快捷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主任劉瑋說。

  2023年4月3日,陸海新通道跨境鐵公聯運班列(重慶—瑞麗(li) —緬甸)首發班列在重慶江津小南埡鐵路物流中心等候發車。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作為(wei) 中新金融合作重點支持領域,陸海新通道是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誕生的重要成果之一。2017年,依托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西部相關(guan) 省區市與(yu) 東(dong) 盟國家合作打造全新的國際貿易物流通道——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南向通道,即陸海新通道的前身。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南向鐵海聯運通道常態化運行班列首發列車整裝待發(2017年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它以重慶為(wei) 運營中心,各西部省份為(wei) 關(guan) 鍵節點,利用鐵路、海運、公路等運輸方式,向南經廣西、雲(yun) 南等沿海沿邊口岸通達世界各地,比經東(dong) 部地區出海所需時間大幅縮短。

  近6年來,陸海新通道發展持續提速。以今年一季度為(wei) 例,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數據顯示,一季度重慶經陸海新通道運輸3.6萬(wan) 標箱,同比增長39%,貨值達55.55億(yi) 元,同比增長25%。

  2023年4月3日,陸海新通道跨境鐵公聯運班列(重慶—瑞麗(li) —緬甸)首發班列在重慶江津小南埡鐵路物流中心發車(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開行之初,陸海新通道部分班列和班車貨物‘有去無回’,貨物品類僅(jin) 50餘(yu) 種,如今已基本實現運輸雙向平衡,貨物品類已拓展至900餘(yu) 種。”劉瑋說。

  中老國際貨運班列慶鈴汽車專(zhuan) 列從(cong) 重慶團結村車站駛出(2022年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偉(wei) 攝

  陸海新通道,破解西部地區物流難題,帶動西部地區開放發展——

  以前,重慶理文造紙有限公司從(cong) 東(dong) 南亞(ya) 進口原材料,曾長期受到江海聯運周期過長的困擾。2021年以來,在陸海新通道的支持下,公司物流難題迎刃而解。公司負責人說:“陸海新通道提供了高效的供應鏈保障,運輸時間縮短15天左右,企業(ye) 生產(chan) 周期縮短,產(chan) 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甘肅中藥材、新疆堅果、寧夏枸杞原漿和紅酒、貴州茶葉、重慶麻花……曾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西部特色產(chan) 品,正沿著陸海新通道源源不斷走向世界,有的已成為(wei) 當地外貿新增長點。

  陸海新通道,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市場紅利——

  老撾優(you) 質大米搭乘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國際貨運班列,僅(jin) 需4天左右就能抵達重慶等西部城市商超櫃台,而此前往往需要近1個(ge) 月時間。

  不隻是老撾大米,泰國榴蓮、越南巴沙魚、柬埔寨香蕉等特色產(chan) 品都更為(wei) 快捷地進入中國市場。同時,我國正依托陸海新通道與(yu) 老撾合作打造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項目,與(yu) 柬埔寨合作探索“運貿產(chan) ”一體(ti) 化香蕉供應鏈等。

  在重慶市江津區雙福農(nong) 貿城,洪九果品的工作人員在搬運從(cong) 泰國運輸過來的榴蓮(2022年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偉(wei) 攝

  合作領域不斷拓展 對“一帶一路”輻射效應持續釋放

  今年3月,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支持下,12家重慶製造企業(ye) 赴新加坡參加2023國際產(chan) 業(ye) 合作大會(hui) (新加坡),現場達成采購訂單約1000萬(wan) 美元,確定合作意向12項。

  消費者在位於(yu) 重慶解放碑的“陸海新通道國際消費中心”選購商品(2022年5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這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在製造業(ye) 領域的最新嚐試。如今,項目合作領域正不斷拓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輻射效應正持續釋放——

  在信息通信領域,雙方合作開通中新國際數據通道,提供跨境數據傳(chuan) 輸安全等服務,設立中新信息通信媒體(ti) 聯合創新發展資金;

  在航空產(chan) 業(ye) 領域,雙方創新保稅航材監管模式,推動新加坡航空保稅航材分撥中心落戶重慶;新加坡樟宜機場與(yu) 重慶機場集團合作提升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管理水平;

  在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領域,雙方實施中新(重慶)農(nong) 業(ye) 合作計劃,成功推動柑橘、檸檬、菊花等農(nong) 特產(chan) 品常態化供應新加坡等東(dong) 南亞(ya) 市場;

  在人才交流領域,雙方實施中新人才培訓合作計劃,探索開展“卓越企業(ye) 家”“卓越工程師”等係列聯合培養(yang) 計劃;

  在社會(hui) 民生領域,雙方合作推動重慶萊佛士醫院、重慶中新腫瘤醫院等相繼建成投用。

  “未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合作領域將不斷拓展,輻射效應將持續釋放,這是由項目獨特的合作模式決(jue) 定的。”重慶市中新示範項目管理局副局長孫熙勇說,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優(you) 勢在於(yu) 不設地理邊界,沒有領域限製,緊扣中國西部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痛點,從(cong) 重慶與(yu) 新加坡“點對點”的牽手,帶動中國西部地區與(yu) 東(dong) 盟“麵對麵”的交流合作。

  文字記者:趙宇飛、李曉婷

  視頻記者:李愛斌

  海報設計:卓越

  編輯:金小茜、戚文娟、馬寧、姚琪琳、胡碧霞、程昊

  統籌:黃小希、方思賢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