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開羅4月30日電 特寫(xie) :為(wei) “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記中企承建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綜合體(ti) 項目建設者
新華社記者姚兵 劉月
4月末的一天,在中企承建的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綜合體(ti) 項目工地上,35歲的鋼筋工馬哈茂德·伊紮特和他的中國師傅宋國帥穿過“鋼筋叢(cong) 林”,一大早就來到已修建到地上第四層的項目標誌塔頂部,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宋國帥在鋼筋圖紙上寫(xie) 寫(xie) 畫畫,計算好每根結構柱的鋼筋間距和箍筋數量。伊紮特按照師傅提示,嫻熟地用鋼絲(si) 挽出一個(ge) 個(ge) 纏扣。宋國帥露出滿意的笑容,隨後也加入鋼筋綁紮工作。
“我之前在多個(ge) 項目做過鋼筋工,但像標誌塔這樣高難度、大體(ti) 量的工程,還是第一次接觸。”伊紮特說,自己剛開始連現場的鋼筋圖都看不明白。
為(wei) 了提高施工效率,項目部為(wei) 每個(ge) 埃及工人指派一名中國師傅,伊紮特和宋國帥因此結下師徒緣分。
宋國帥是位擁有20年施工經驗的老技術工人,第一次來到海外建設項目。剛帶徒弟時,他非常頭疼,因為(wei) 語言不通,溝通困難。
“後來我想,嘴巴不能交流,那就用手交流。”宋國帥親(qin) 自演示鋼筋綁紮的過程,伊紮特在一旁邊看邊學。
宋國帥不厭其煩地教了一遍又一遍,把自己的超高層建築鋼筋綁紮工藝傾(qing) 囊相授,經過一年的指導,伊紮特掌握了牆、柱、梁、板等結構的鋼筋綁紮工藝,可以獨自熟練按照圖紙完成工作。
伊紮特很尊敬這個(ge) 隻比他大3歲的師傅,還學會(hui) 了用漢語稱呼“師傅”,宋國帥也會(hui) 用簡單的阿拉伯語跟他打招呼。現在,師徒兩(liang) 人借助翻譯軟件進行溝通,從(cong) 談工作到聊生活,兩(liang) 人發現彼此有著相似的生活軌跡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
伊紮特來自埃及南部的基納省,宋國帥來自中國中部的河南省。“我們(men) 分別飲著尼羅河水、黃河水長大,又都像候鳥一樣遷徙在各個(ge) 項目,靠著施工技能立足。”宋國帥說。
“標誌塔的設計靈感來自埃及的方尖碑,優(you) 雅又充滿力量,建成後將成為(wei) 俯瞰阿拉曼新城的最高點。”伊紮特說,“未來,它的光芒會(hui) 點亮地中海。這樣的成就,有包括我和師傅在內(nei) 的許多中埃兩(liang) 國工人的功勞。”
阿拉曼新城超高綜合體(ti) 項目地處地中海南岸的埃及濱海城市阿拉曼,由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承建,包括設計和建造一座高度約300米的標誌塔、4棟超高層住宅樓及商業(ye) 配套和市政景觀工程,建築總麵積約109萬(wan) 平方米。
項目總工程師範鑫鋒說,該項目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埃合作的又一典範,項目建成後將在充分開發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區域優(you) 質資源、緩解快速增長的人口壓力和交通壓力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並為(wei) 實現“一帶一路”倡議與(yu) 埃及“2030願景”的對接作出新貢獻。
來自中國山西的範鑫鋒今年37歲,在赤道幾內(nei) 亞(ya) 、埃及等非洲國家從(cong) 事海外建設工作已有10餘(yu) 年。“現在項目上約有2700名中埃工人和工程師爭(zheng) 分奪秒地工作。”範鑫鋒說,項目主體(ti) 結構建設進度取得新進展,目前4棟住宅樓全部突破“百米天際線”,標誌塔也完成了地下室澆築,施工到地上第四層。
因為(wei) 海外工程崗位擔子重、工期緊,範鑫鋒與(yu) 家人聚少離多,日常聯係主要通過視頻連線。“2023年春節,妻兒(er) 一起來到阿拉曼項目參觀,了解我的海外生活和工作,他們(men) 也對我有了更多理解。”範鑫鋒說,“勞動雖苦,但有甘甜。我們(men) 在為(wei) 埃及新城建設而勞動,為(wei) ‘一帶一路’建設而勞動,也是在為(wei) 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勞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