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5月9日電 題:醃篤鮮:食過方知春之味
中新社記者 許婧
春末夏初,不少滬人會(hui) 用一鍋地道的上海風味湯菜——醃篤鮮,留住春天的鮮香滋味。
在上海人的飲食文化版圖中,竹筍是重要部分。小小一顆筍,能變幻出千百種烹飪方式和吃法,最鮮美的當屬“醃篤鮮”。
供職於(yu) 上海杉達學院的台籍教師曾泰元是位上海女婿,喜歡大陸的各種美食。常吃的本幫菜裏,他最為(wei) 中意的就有醃篤鮮,“簡單又好吃”。
醃篤鮮是江南一帶的應時菜,也是上海本幫菜裏最具有代表性的菜色之一。據《上海文化源流詞典》記載,竹筍醃鮮又稱醃篤鮮,原流傳(chuan) 江南農(nong) 村,上海開埠後也成為(wei) 市民喜食的美味。
醃篤鮮,上海話發音是“一獨西”,三個(ge) 字各有含義(yi) 。“醃”,指醃製過的鹹肉或火腿,冬季裏上海人都會(hui) 醃製鹹肉供來年開春食用;“篤”,是上海話的象聲詞,本身有加厚、增厚的意思,在這裏指“小火慢燉”,在上海話裏類似於(yu) “熬”;“鮮”,就是新鮮的肉類(五花肉、排骨、雞、蹄髈等)和新鮮的竹筍。
醃篤鮮是地道的上海風味湯菜。 羅玉麟供圖
清代書(shu) 畫家、揚州八怪之首金農(nong) 有一首詩“夜打春雷第一聲,滿山新筍玉棱棱;買(mai) 來配煮花豬肉,不問廚娘問老僧”,醃篤鮮的做法和滋味躍然紙上。
在上海,家家戶戶都會(hui) 烹製這鍋“鮮得來眉毛也要落脫勒”的醃篤鮮。上海姑娘程雪爾還記得,“阿拉小辰光,一到春季,外婆總會(hui) 煨上一鍋醃篤鮮,走到弄堂口,就能聞到那股香氣,仿佛看到新鮮的竹筍在灶頭上,鮮得很,是春天的味道。”
如今,她也像外婆一樣,用去年冬季自家醃製的鹹肉,再精心挑選些小排,和春筍一起“篤篤篤”地在湯鍋裏慢慢煨煮。“味道跟外婆做得一樣鮮美,湯鍋則讓我憶起外婆的背影,以及童年無憂無慮的午後。”
“醃篤鮮沒有‘神秘配方’,但要好吃,還是要講究‘因時而食’,春天吃。”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上海本幫菜肴傳(chuan) 統烹飪技藝”第五代傳(chuan) 承人羅玉麟看來,“鮮”的前提是筍鮮、肉鮮,而好吃的關(guan) 鍵在於(yu) 火候和調味並重。簡單來說,鹹肉要酥,鮮肉要爛,筍子要嫩,湯色要濃,雖不額外添加調味,但因食材的原味經長時間燜燉被完全釋放出來,口味醇厚而滑潤,鮮美無比。
羅玉麟說,同一食材,不同火力和時長會(hui) 使菜品呈現不同味道,這也是本幫菜的魅力所在。比如醃篤鮮的“篤”,其實用的是中火,因為(wei) 如果用小火,無論湯汁的濃度還是味道的厚度都會(hui) 欠一口氣。再如,若是鹹肉與(yu) 鮮肉同時下鍋,兩(liang) 者在口感上就會(hui) “南腔北調”,所以食材放入的先後也有講究。醃篤鮮的味道好就好在符合了菜理中的“陳鮮互映”,經過陳製的食材與(yu) 鮮品“各美其美”又“美美與(yu) 共”,味感自然份外飽滿。
“我時不時就去客人用餐的地方看看,發現不僅(jin) 老上海喜歡醃篤鮮,上海的年輕人和外地遊客,甚至外國遊客都喜歡,很多人點。”羅玉麟將醃篤鮮的製作技藝做了改良,在保證口感的基礎上縮短上菜時間。如今夏季的茭白、冬季的萵筍,都能替代春筍熬出那鍋湯,不過要想記住江南一帶春天的鮮美,還是要食春筍熬製的醃篤鮮。(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