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共繪中阿文明交流新畫卷

黃培昭、陳尚文 發布時間:2023-05-16 09:0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艾哈邁德·納瓦爾在新疆寫(xie) 生。

  鄭 琰攝

  萊伊拉·茜莉與(yu) 她的作品《和平》。

  本報記者 黃培昭攝

  人們(men) 在埃及首都開羅參觀“藝匯絲(si) 路——中阿知名藝術家采風作品展”。

  新華社記者 隋先凱攝

  艾哈邁德·哈瓦吉(左)在浙江麗(li) 水體(ti) 驗少數民族文化。

  受訪者供圖

  浙江杭州西湖景色優(you) 美,遊人如織。

  王 初攝(影像中國)

  從(cong) 開辟古代絲(si) 綢之路到共建“一帶一路”,中阿文明交流跨越千年,合作碩果累累。2009年以來,22個(ge) 阿拉伯國家的170餘(yu) 名藝術家參加了“藝匯絲(si) 路——阿拉伯知名藝術家訪華采風活動”。他們(men) 用大量藝術作品,讓更多阿拉伯民眾(zhong) 感受中國、了解中國,為(wei) 構建麵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ti) 貢獻力量。

  埃及畫家艾哈邁德·納瓦爾——

  “用畫作表達我對中國的熱愛和尊重”

  “阿中文明交流互鑒為(wei) 密切雙方交往、增進傳(chuan) 統友誼發揮了重要作用。”埃及赫勒萬(wan) 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艾哈邁德·納瓦爾說。納瓦爾藝術造詣高,在埃及乃至整個(ge) 阿拉伯地區享有盛名。他表示,阿拉伯國家和中國都擁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雙方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具有天然的優(you) 勢。

  納瓦爾曾於(yu) 2013年參加第四屆“藝匯絲(si) 路”訪華采風活動,與(yu) 來自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藝術家們(men) 一起走進新疆,飽覽當地壯美的自然風光和多彩的風土人情。納瓦爾說,雖然他從(cong) 學生時代起就對中國繪畫藝術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但此前一直沒有機會(hui) 訪問中國。回憶起采風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納瓦爾興(xing) 致盎然。

  發展,是新疆留給納瓦爾的第一印象。“我們(men) 走進了烏(wu) 魯木齊這座中國西部的現代化城市,感受到了當地民眾(zhong) 安居樂(le) 業(ye) 的生活。”在新疆國際大巴紮,種類繁多的幹果、色彩斑斕的艾德萊斯綢等特色產(chan) 品讓人目不暇接。“我遇到了一位手藝精湛的地毯師傅,他編織過程中的每一個(ge) 手勢都充滿了韻律感。我陶醉於(yu) 他的手藝,也被地毯精美且極具傳(chuan) 統特色的紋樣設計所吸引。我向他請教,他也熱情回答。我後來把這些美好的記憶都融入了作品當中。”納瓦爾說。

  納瓦爾在新疆不僅(jin) 有藝術上的收獲,也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以及不同的民族和諧相處、共創美好生活的團結友愛。“在當地的一家小餐館,我看到不同民族的人坐在一起分享美食、談笑風生。他們(men) 看到我走進來,熱情地招呼我一起用餐。”納瓦爾回憶說。

  中國之行成果頗豐(feng) 。納瓦爾以獨特的視角,創作了30餘(yu) 幅畫作,受到業(ye) 內(nei) 廣泛好評。新疆的人、物和城市鄉(xiang) 村,非常飽滿地呈現在納瓦爾的筆端,為(wei) 他日後創作提供了靈感。“新疆的繁榮景象是中國飛速發展的生動縮影。我想以藝術的形式向阿拉伯國家乃至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新疆,用畫作表達我對中國的熱愛和尊重。”

  “隨著阿中合作不斷深入,阿中人文交流將開出更加絢麗(li) 的花朵。”納瓦爾說,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呼籲各國攜手推動文明交流對話,在包容互鑒中共同進步。未來,他將繼續與(yu) 阿中藝術家們(men) 一道,努力拓展阿中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度和廣度,通過藝術創作傳(chuan) 遞阿中友好,為(wei) 推動雙方各領域合作注入動力。

  突尼斯畫家萊伊拉·茜莉——

  “中國之美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

  突尼斯女畫家萊伊拉·茜莉自兒(er) 時起,就常聽父母講關(guan) 於(yu) 中國的故事,並對中國充滿好奇與(yu) 向往。長大後,茜莉在突尼斯高等美術學院主修繪畫,最終於(yu) 2017年獲得藝術科學與(yu) 技術博士學位,後在突尼斯高等美術學院美術係任教授。茜莉坦言,在成長為(wei) 一名優(you) 秀畫家的道路上,中國總是帶給她源源不斷的靈感。

  2014年8月的中國行至今讓茜莉印象深刻。那是第五屆“藝匯絲(si) 路”訪華采風活動,來自11個(ge) 阿拉伯國家的11位藝術家走進了浙江舟山,茜莉就是其中之一。

  在六橫島,小北港漁民們(men) 如火如荼的捕撈作業(ye) ,中遠海運重工忙碌裝船的橋吊,峧頭城區建設中的高樓大廈,一個(ge) 個(ge) 場景為(wei) 藝術家們(men) 勾勒出當代中國的麵貌。在普陀區沈家門漁港,大家紛紛跳上漁船,和漁民比劃著聊上幾句,或者從(cong) 背包裏抽出畫板寫(xie) 生。在位於(yu) 定海區的群島美術館,充滿海島風情的漁民畫和以海島為(wei) 題材的工藝品,更是深深地吸引著阿拉伯藝術家們(men) 。

  當地濃鬱的文化藝術氣息與(yu) 安寧的社會(hui) 生活,讓茜莉沉醉其中。她表示,藍色成為(wei) 她浙江之行不少作品的底色。以畫作《和平》為(wei) 例,“這樣一片纖塵不染的碧藍,不僅(jin) 是舟山群島附近大海的顏色,更代表著我在那裏感受到的溫馨和諧。”茜莉說,她想通過這些讓人們(men) 看到當代中國的真實風貌。

  “在華采風期間,我有幸深入了解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目睹了當代中國驚人的發展成就,感受到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精神。”這些所見所聞,讓茜莉一連創作了《和諧》《希望》《交往》等畫作。在作品中,她還特別使用了中國畫中豐(feng) 富的自然元素和植物裝飾,“中國之美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中國已經留在了我的心中,我十分珍惜與(yu) 中國的緣分。”

  訪華采風活動中,茜莉結識了許多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藝術家,並與(yu) 他們(men) 在共同創作與(yu) 交流中成為(wei) 朋友。大家在一起嚐試著從(cong) 不同角度,發掘海上絲(si) 綢之路豐(feng) 富的文化元素,並運用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講述鮮活的中國故事,“古絲(si) 綢之路早在千百年前就將阿拉伯地區和中國聯係在一起,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又為(wei) 阿中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機。”

  據茜莉介紹,目前突尼斯共有500多名藝術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博士畢業(ye) 生,他們(men) 中的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國文化。“阿拉伯國家和中國之間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將鼓勵大家創作更多體(ti) 現阿中友好的藝術佳作。”茜莉說,她也希望通過自己的畫作,“讓更多人感受阿中文化魅力,為(wei) 促進阿中文化交流與(yu) 合作貢獻力量。”

  科威特畫家艾哈邁德·哈瓦吉——

  “我想把太多的場景融入作品中”

  “文明是人類的共同財富。阿中文明交流跨越千年,書(shu) 寫(xie) 了互學互鑒的曆史佳話。”科威特青年畫家艾哈邁德·哈瓦吉表示,將努力通過藝術創作,充分展示阿中文明的獨特魅力和交融之美,增進阿中人民的相互了解。

  2018年,哈瓦吉參加了第十屆“藝匯絲(si) 路”訪華采風活動,訪問了北京和浙江杭州、義(yi) 烏(wu) 等地。“處處有驚奇!”“我想把太多的場景融入作品中!”……回憶起自己的第一次中國之行,哈瓦吉至今仍十分感慨。

  在哈瓦吉看來,漫步在中國的曆史文化古跡之間,仿佛穿越了時空,“站在長城上俯瞰群山環繞,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與(yu) 壯美的自然景色交相輝映;北京故宮規模龐大,肅穆的殿宇和精細的雕飾相得益彰,這一切都深深吸引著我。”

  當代中國的發展成就更是讓哈瓦吉大為(wei) 震撼。在杭州,人工智能、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特別是西湖周邊區域的環境治理等,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義(yi) 烏(wu) ,國際商貿城裏的繁忙景象也讓哈瓦吉深受觸動,“那是一個(ge) 集貿易、物流、產(chan) 業(ye) 等於(yu) 一體(ti) 的大型商貿綜合體(ti) ,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穿梭其中。他們(men) 為(wei) 尋求合作而來,共同分享中國市場的機遇。”

  采風過程中的一些有趣經曆讓哈瓦吉難以忘懷。有一次,哈瓦吉遇到幾名太極拳愛好者在打太極拳,他忍不住就模仿著練起來。哈瓦吉後來發現,太極拳不僅(jin) 可以強身健體(ti) ,還可以幫助人們(men) 保持內(nei) 心的平靜,這讓他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更加著迷。有一天寫(xie) 生時,哈瓦吉遇到了一群活潑可愛的中國孩子,他們(men) 好奇地圍在他身邊,有模有樣地學習(xi) 著哈瓦吉落筆。從(cong) 孩子們(men) 的身上,哈瓦吉感受到了歡樂(le) 和美好。

  通過參加采風活動,哈瓦吉對中國的方方麵麵有了更加立體(ti) 的認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豐(feng) 富的藝術元素,也開闊了哈瓦吉的思維,為(wei) 他帶來很多創作靈感,創作了《京劇臉譜》等畫作。哈瓦吉的繪畫風格屬於(yu) 抽象派,他筆下的京劇臉譜有著明顯的寫(xie) 意特色,“我希望以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相結合的表現方式,呈現阿中文化融合之美。”

  哈瓦吉表示,人文交流是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阿中都有著悠久的曆史文化和豐(feng) 富的藝術資源,藝術家們(men) 加強交流合作,將為(wei) 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作出貢獻。”

  (本報開羅、北京電 記者黃培昭、陳尚文)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