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台青話融合)台籍“95後”演奏員重慶逐夢五年:為民族音樂傳承貢獻力量

張旭 發布時間:2023-05-16 09:1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重慶5月15日電 題:台籍“95後”演奏員重慶逐夢五年:為(wei) 民族音樂(le) 傳(chuan) 承貢獻力量

  作者 張旭

  演出、排練、音樂(le) 會(hui) 、藝術培訓……從(cong) 2018年“登陸”至今,陳品程忙得不亦樂(le) 乎。作為(wei) 重慶民族樂(le) 團目前唯一的台籍演奏員,他說,過去這五年充實且愉快,更堅定了紮根大陸、投身行業(ye) 的決(jue) 心,要為(wei) 民族音樂(le) 的傳(chuan) 承貢獻自身的力量。

  陳品程1996年生於(yu) 台北,自幼學習(xi) 樂(le) 器,並逐漸愛上民族音樂(le) ,2018年畢業(ye) 於(yu)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le) 學係,雙主修大提琴與(yu) 低音提琴,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佼佼者被簽約引進重慶民族樂(le) 團。家人對這份工作無條件支持,希望他到大陸“看看”。親(qin) 友還陪他入職,順便再來了一趟“三峽遊”,感受重慶20餘(yu) 年間“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品程對重慶的初印象,來自作曲家王丹紅創作的民族管弦樂(le) 《太陽頌》。極具東(dong) 方色彩的曲風,讓他對重慶充滿好奇和期待。五年來,陳品程認識了不少重慶朋友,聽得懂也會(hui) 講當地方言。陳品程說,他沒有離愁別緒,很喜歡在重慶的生活。

  因為(wei) 工作緣故,陳品程常到重慶各區縣演出。涪陵、永川、合川、石柱、江津、璧山、銅梁、雲(yun) 陽、萬(wan) 州……他足跡已遍布重慶約一半的區縣。“重慶的大山大水、風土人情,都讓我著迷。”陳品程說,重慶確實很美,相關(guan) 經曆也豐(feng) 富了他的藝術品鑒能力。得空時,他還到雲(yun) 南、新疆、四川、北京等地采風,到發源地感受當地的民族音樂(le) 。

  作為(wei) 一名演奏員,陳品程是忙碌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一年四季都有音樂(le) 會(hui) ;母親(qin) 節、勞動節、端午節……每逢佳節,演出更密。此外,作為(wei) 一名“手藝人”,他必須“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至今保持額外加練的習(xi) 慣。多年訓練,部分手指甚至已經變形。

  對於(yu) 民族音樂(le) ,陳品程有自己的見解。“音樂(le) 的傳(chuan) 承,從(cong) 來不是閉門造車。”陳品程說,藝術的東(dong) 西不能孤芳自賞,要雅俗共賞,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為(wei) 此,除樂(le) 團的各類演出,他有空會(hui) 和朋友舉(ju) 行小型音樂(le) 會(hui) ,演奏民族音樂(le) 的經典曲目。陳品程還會(hui) 演奏一些大眾(zhong) 比較熟知的曲目,如《最炫民族風》《一剪梅》《城裏的月光》《孤勇者》等,通過各式演出,助力民族音樂(le) 的傳(chuan) 承。

  “學音樂(le) 的人越來越多,對民族樂(le) 器感興(xing) 趣的人也越來越多。”陳品程說,通過各渠道接觸,收到的相關(guan) 谘詢很多,他也樂(le) 意為(wei) 這些人解惑,希望通過自身的影響,讓更多人知道民族音樂(le) 。

  有趣的是,陳品程演奏的低音提琴是西方樂(le) 器,卻被放在民族管弦樂(le) 演奏中。據介紹,這是為(wei) 了在合奏時達到平衡的效果。“我們(men) 有深厚的樂(le) 器、音樂(le) 發展曆史,但在未來發展,也可兼容並蓄、取長補短。”陳品程認為(wei) ,低音提琴融入民族樂(le) 演奏,就是其中一個(ge) 例子。

  未來,陳品程希望可以繼續在民族音樂(le) 領域深耕,也很喜歡在重慶的工作、生活。他希望兩(liang) 岸對此感興(xing) 趣的年輕人,能夠多交流、走動,以重慶為(wei) 例,與(yu) 台灣“約三小時的直飛航程”並不遙遠,大家應該共同為(wei) 民族音樂(le) 等藝術的發展出一點力。(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