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30日電 (徐雪瑩)中新社第二屆“東(dong) 西問智庫”主題論壇30日在北京舉(ju) 行,多位中外專(zhuan) 家圍繞“AI革命與(yu) 文明進化”展開討論。
圖為(wei) 中新社“東(dong) 西問智庫”第二批學術顧問、特聘專(zhuan) 家聘任儀(yi) 式現場。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論壇期間,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jun) 向“東(dong) 西問智庫”第二批學術顧問和特聘專(zhuan) 家頒發了聘書(shu) 。
5月30日,中新社第二屆“東(dong) 西問智庫”主題論壇在北京舉(ju) 行,多位中外專(zhuan) 家圍繞“AI革命與(yu) 文明進化”展開討論。圖為(wei) 論壇現場。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國新聞社總編輯張明新致辭表示,今天,舉(ju) 辦這場“東(dong) 西問智庫”論壇,邀請中外知名專(zhuan) 家圍繞“AI革命與(yu) 文明進化”主題交流見解、共享經驗,就是要以實際行動探索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之道,為(wei) 促進民心相通匯聚智力、凝聚心力、集聚動力。
圖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大華講席教授楊慧林在論壇上作主旨演講。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大華講席教授楊慧林表示,從(cong) 經驗層麵,很願意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從(cong) 專(zhuan) 業(ye) 角度則要思考更多的問題。中國思想的一個(ge) 特征是陰陽消長、相生相成。中國人講“同”,其實講的更多是“共”,是因共而視同,而非異己來求同。這也是為(wei) 何隻有中國人既可以說“和而不同”,又可以說“天下大同”;既可以說各自保持文化特色,又可以說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
圖為(wei)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人工智能專(zhuan) 家亞(ya) 瑟·阿布-穆斯塔法通過視頻在論壇上作主旨演講。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人工智能專(zhuan) 家亞(ya) 瑟·阿布-穆斯塔法通過視頻提出,關(guan) 於(yu) 人工智能將要“接管世界”的觀點存在三個(ge) 問題:人工智能是否真想接管世界;它能否做到;智力是否等同於(yu) 支配力。他認為(wei) ,歸根結底,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工智能仍是一個(ge) 無生命的物體(ti) 。
圖為(wei) 北京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胡泳在論壇上作主旨演講。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北京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胡泳認為(wei) ,當前應警惕人工智能的擬人化,人工智能的發展應是努力增強人的各種能力,而非模仿甚至代替人。
圖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悅笛在論壇上作主旨演講。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悅笛表示,應立足可持續發展角度,探索人類如何和人工智能世界保持“生態平衡”。
圖為(wei) 商湯智能產(chan) 業(ye) 研究院創始院長田豐(feng) 在論壇上作主旨演講。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商湯智能產(chan) 業(ye) 研究院創始院長田豐(feng) 談及,人工智能將在5-10年後變成像水電一樣的生活必需品,而倫(lun) 理與(yu) 人不可分割,科技工具沒有自主意識,其功用取決(jue) 於(yu) 使用者。
中新社“東(dong) 西問智庫”成立於(yu) 2022年10月28日,以“多樣文明,一個(ge) 世界”為(wei) 價(jia) 值主張,倡導“文明互鑒,理性對話”。(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