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悉尼6月1日電 題:澳大利亞(ya) 老師林莎莉:三十年中國情愫 北京是第二故鄉(xiang)
作者 顧時宏 羅文俊
2023年悉尼家庭博覽會(hui) 上,掛著一幅“梅開五福”中國傳(chuan) 統水墨畫和康熙墨寶“福”字複製品的展位尤其引人注目。熱情、充滿感染力的笑聲和“哪裏哪裏”的地道普通話,是展位主人林莎莉(Sally Lean)留給觀展者的深刻印象。
展會(hui) 結束後,這位地道的澳大利亞(ya) 人用流利的中文向筆者講述起自己近三十年的中國情愫。
1993年,在位於(yu) 堪培拉的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中國研究”專(zhuan) 業(ye) 修習(xi) 了中國文化和曆史後,林莎莉第一次來到中國交流學習(xi) 。從(cong) 一國首都到另一國的首都,林莎莉說自己很自然地對北京有一種好感。她回憶起第一次坐黃色“麵的”觀賞北京風景,“我激動得哭了,北京就像我的第二故鄉(xiang) ”。
2008年,林莎莉在北京奧運會(hui) 期間為(wei) 澳大利亞(ya) 媒體(ti) 的記者擔任翻譯和顧問。(受訪者供圖)
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xi) 期間,林莎莉結識了中國朋友陳麗(li) (音譯)。她倆(lia) 在2019年底於(yu) 悉尼重聚時,陳麗(li) 還穿著三十年前林莎莉送的印有悉尼海港大橋和長城圖案的文化衫。
2000年,已經回國的林莎莉收到了中國和美國兩(liang) 所學校中文教師的工作邀請。“教中文當然要去中國。”林莎莉說,自己輾轉廣州、香港和北京等城市,在中國一待就是十四年。
從(cong) 國際學校中文教師到教學總監,讓她最有成就感的是參與(yu) 北京市朝陽區教委中外合作教學項目。林莎莉說,她帶領20餘(yu) 位外籍教師加入人大附中朝陽分校等13所學校的英語課堂,和中方教師一起備課並進行團隊教學。
經過三十多年對中文和中國文化的積累,林莎莉形容自己在中國的工作生活“十分舒適”。“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在談到自己最愛的中國電影《紅高粱》時,她興(xing) 奮地唱了起來。
“我不隻生活在外國人的圈子,而且更廣泛接觸中國社會(hui) 、結交中國朋友。”她回憶說,自己去過北京潘家園挑選中式梅花雕刻家具,在北京奧運會(hui) 期間跟隨澳大利亞(ya) 媒體(ti) 走街串巷尋找市井氣十足的下棋大爺,還會(hui) 花三小時化上京劇妝容體(ti) 驗拍照。
2004年,林莎莉在北京工作之餘(yu) 化上京劇妝容拍照體(ti) 驗中國文化。(受訪者供圖)
很多人都難以將白皮膚、金頭發的林莎莉同“中文老師”的身份聯係起來。家長們(men) 第一次見到孩子們(men) 口中的“林老師”時,都會(hui) 感到詫異:“怎麽(me) 是‘老外’在教中文?”但孩子們(men) 都會(hui) 解釋說:“林老師教得很好。”
有一次去北京秀水街購物時,林莎莉詢問老板一件衣服的價(jia) 格。老板告訴她:“二百五十元。”熟悉中國俗語的林莎莉回了句:“誰是‘二百五’?”林莎莉知道老板或許無心,但她的反應著實讓老板大吃一驚。
林莎莉說,當初教授自己中文的老師多已退休,而現在能熟練掌握中文的澳大利亞(ya) 本地人其實並不多。麵對自己摯愛的中文教育事業(ye) ,林莎莉說:“我們(men) 當然需要中文母語者將學生帶入更高的學習(xi) 階段。但在啟蒙時期,或許掌握漢語的澳大利亞(ya) 人更能激發孩子們(men) 的興(xing) 趣。”
如今,林莎莉在悉尼開設了一家名為(wei) “Lean in to succeed”(走向成功)的線上教育機構,提供青少年領導力、公共表達和親(qin) 子溝通能力的訓練,主要麵向華人等群體(ti) 。
因為(wei) 需要照顧年邁的父親(qin) ,林莎莉回到了澳大利亞(ya) 。很多中國朋友都在問她什麽(me) 時候才回中國,她說現在還是盡孝為(wei) 重,也期盼著有一天能重返“第二故鄉(xiang) 北京”。(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