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神舟十五號順利返回地球家園 中國電科布設測控通信網護航

孫自法 發布時間:2023-06-06 09:0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記者 孫自法)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6月4日清晨在東(dong) 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wei)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單位,中國電科研發布設致密安全的測控通信網,構建近中遠程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ti) 化搜救引導網絡,為(wei)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平安返回地球保駕護航。

  神舟飛船返回的每一步,都需要測控通信係統接力牽引,完成遙測、外測來接收和發送指令,觀測分析返回艙位置、速度、飛行姿態。在主著陸場,中國電科布設便攜站、機載站、車載站、固定站等站型及多型號衛通係統,編織致密安全的測控通信網,實時測量飛行軌道,監測返回艙供電、溫度、氣壓等參數及航天員各項生理參數,實時傳(chuan) 送地麵發出的指令,指揮返回艙變軌、調整姿態,實時傳(chuan) 輸話音、圖像數據,並讓地麵可以與(yu) 航天員實時溝通。

  在新建和升級後的係統中,中國電科研製的大功率功放和高速調製解調器,大大提升衛星通信傳(chuan) 輸能力,傳(chuan) 輸容量提升5至10倍;研製的Ka頻段衛星終端設備,第一時間將著陸場實時高清圖像和多路語音,通過衛星不間斷傳(chuan) 回任務指揮大廳。

  中國電科技術專(zhuan) 家介紹說,從(cong)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起,中國電科研製的測量雷達就如同“明眸”一般,擔負返回區首點截獲、黑障區連續跟蹤等任務,精準“看”到飛船在太空中的飛行軌跡。為(wei) 實現更高精度、更高可靠的測量,中國電科對酒泉、渭南、太原等測控站的多部測量雷達升級改造,使其具備精準坐標測量和精細成像處理能力,創新采用智能化等目標探測跟蹤技術,像“望遠鏡”一樣看破“黑障”,為(wei) 航天員歸途架起無形電波“保護傘(san) ”。

  任務中,定向儀(yi) 第一時間捕捉返回艙衝(chong) 出“黑障”後發出的首個(ge) 信號。中國電科研製的機載、車載、船載、便攜式定向儀(yi) ,模擬信標機、航天員電台等產(chan) 品,構建起近中遠程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ti) 化搜救引導網絡。定向儀(yi) 采用無線電“呼叫-應答”模式,受外部環境因素影響更小,裝備在運輸機、直升機、搜索車輛、救助船舶等搜索平台上,能全天時、全天候、無盲區地接收返回艙“呼叫”信標,引導搜索力量迅速向落點靠攏。

  中國電科研發回收區北鬥態勢係統,利用北鬥導航係統定位和短報文功能,構建指揮中心、前方指揮、搜索平台三位一體(ti) 的指揮體(ti) 係,使指揮人員及時掌握搜救態勢,為(wei) 搜救力量“艙落機臨(lin) ”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電科還研製了直升機前艙搜索引導係統,對著陸場現場的多源搜救信息進行深度融合、智能決(jue) 策,與(yu) 北京飛控大廳落點預報數據精準同步,幫助搜索直升機在上千公裏之外就能提前預知返回艙的運行軌跡。研製的航天員通話電台,是返回艙低空飛行時和著陸後,航天員與(yu) 地麵搜救力量話音聯絡的“保底”手段。主減速傘(san) 打開後,航天員通話電台便接過測控通信係統的“接力棒”,確保航天員話音清晰傳(chuan) 到北京飛控大廳。

  中國電科表示,在中國空間站常態化運營的新階段,將不斷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上取得新突破,研發世界一流的電子信息技術產(chan) 品,為(wei) 建設航天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