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浙江海洋生態觀察:智慧大腦如何解鎖藍色發展密碼?

林波 發布時間:2023-06-09 09:3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浙江海洋生態觀察:智慧大腦如何解鎖藍色發展密碼?

  寧波大學東(dong) 海研究院綠色養(yang) 殖團隊考察沿浦鎮。(資料圖) 寧波大學東(dong) 海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寧波6月8日電(記者 林波)在依山傍海的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沿浦鎮,高度超2米的千畝(mu) 紅樹林是其特有的風景線,當海風吹過,紅樹林的枝丫隨風而動,發出“沙沙沙”的聲音,為(wei) 海岸線帶來了一首“生態讚歌”。

  誰也想不到,這片沿浦灣灘塗及附近海域曾陷入資源過度開發、海洋汙染等“發展煩惱”。

  在海洋可持續開發利用風口下,該鎮通過開展灘塗大型生物生態開發與(yu) 應用、“藍碳”交易等方麵研究,通過青蟹、跳魚、小章魚等海洋生物的養(yang) 殖,讓紅樹林成了“金樹林”。

  這離不開寧波大學東(dong) 海研究院綠色養(yang) 殖團隊為(wei) 沿浦零碳小鎮設計的灘塗高質量發展方案。該方案以沿浦鎮海洋碳匯交易為(wei) 核心,為(wei) 當地海洋碳匯提供專(zhuan) 業(ye) 技術支撐,“喚醒”了海洋資源的活態利用與(yu) 可持續開發。

寧波大學東(dong) 海研究院召開相關(guan) 工作會(hui) 議。(資料圖) 寧波大學東(dong) 海研究院供圖

  寧波大學東(dong) 海研究院召開相關(guan) 工作會(hui) 議。(資料圖) 寧波大學東(dong) 海研究院供圖

  海洋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在21世紀的今天,開發海洋、保護海洋離不開科技支撐。

  在運用科技手段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方麵,如何通過科研院所的“智慧大腦”解鎖藍色發展密碼,實現海洋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寧波大學東(dong) 海研究院,通過該院的實踐看科研院所的“跨界”合作,其承載的不隻是“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還有熠熠生輝的未來想象。

  “海洋生態保護任重而道遠。”寧波大學東(dong) 海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胡求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客觀需要,更是生存的必然選擇,目前,該院正積極躬身在海洋碳匯、水產(chan) 技術、港口建設、船舶技術等方麵。

  以海洋碳匯研究為(wei) 例,胡求光表示,藍碳資源的盤活應當有科學、合理的規劃,有社會(hui) 、民眾(zhong) 的參與(yu) ,有係統、完善的嗬護體(ti) 係,還應有健全、有力的製度構架。

象山舉(ju) 行全國首單藍碳拍賣。 林波 攝

  象山舉(ju) 行全國首單藍碳拍賣。 林波 攝

  在具體(ti) 實踐中,除了為(wei) 沿浦鎮提供方案支撐外,該院的團隊還在象山等地開展了藍碳方案設計,有效助推象山實現了全國首單藍碳拍賣。

  值得關(guan) 注的是,在“浙江象山蝦蟹科技小院”裏,寧波大學東(dong) 海研究院的專(zhuan) 家團隊為(wei) “蝦兵蟹將”的養(yang) 殖提供了諸多科技助力。

  “浙江象山蝦蟹科技小院”是建立在生產(chan) 一線上的集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示範推廣和人才培養(yang) 於(yu) 一體(ti) 的科技服務平台,為(wei) 水產(chan) 養(yang) 殖戶提供全時段、全方位的科技服務。

南美白對蝦養(yang) 殖基地。 象山蝦蟹科技小院供圖

  南美白對蝦養(yang) 殖基地。 象山蝦蟹科技小院供圖

  “我院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每年組織開展象山蝦蟹科技小院的科普培訓、現場指導,服務蝦蟹養(yang) 殖戶,致力於(yu) 實現從(cong) 研究到應用零距離、從(cong) 專(zhuan) 家到農(nong) 民零距離和從(cong) 技術到產(chan) 業(ye) 零距離。”胡求光表示,科技小院發揮的力量遠不止水產(chan) 養(yang) 殖技術,其背後更是匯聚了寧波大學的優(you) 勢資源,讓各個(ge) 學科抱團研究,形成解決(jue) 問題的合力,助力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

  誠然,發揮“智慧大腦”作用,並非“孤軍(jun) 作戰”,而是匯聚多方資源,搭建合作平台。

  在實際過程中,寧波大學東(dong) 海研究院也在積極利用寧波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優(you) 勢,彰顯社會(hui) 學科海洋化特色,綜合運用文理融合、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除了海洋外,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區域發展戰略,該院也將利用好科研隊伍與(yu) 科研力量,推進國際交流、地方實踐、社會(hui) 調研、公益服務等,舉(ju) 辦並積極參與(yu) 國際性會(hui) 議,拓展與(yu) 國外高校的校際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理論與(yu) 實踐結合並積極獻身服務地方。

浙江海域一景。 林波 攝

  浙江海域一景。 林波 攝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域麵積26萬(wan) 平方公裏。《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要實現浙江海洋創新能力躋身國內(nei) 前列等發展目標。

  這之中,發揮科研院所的力量至關(guan) 重要。

  在探路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胡求光建議,以政府為(wei) 主導,聯合涉海科研院所、高校和相關(guan) 企業(ye) ,打破行政和學科壁壘,有效整合地區海洋科研力量,在強化海洋科研項目、資金和人才等一體(ti) 化配置的基礎上,高水平打造一批開放共享、能力集成的高端科技創新平台,並充分發揮海洋科研平台的區域輻射能力,形成優(you) 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協同創新發展格局。(完)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