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總務省近日公布數據顯示,4月份日本去除生鮮食品後的核心消費價(jia) 格指數為(wei) 104.8,同比上升3.4%。該指數已連續20個(ge) 月上升,並連續13個(ge) 月超過日本央行2%的目標。與(yu) 此同時,日本央行表示,繼續維持現行超寬鬆貨幣政策,並將用一年至一年半時間,評估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實施至今的寬鬆貨幣政策影響。日本的經濟表現和貨幣政策再次成為(wei) 日本社會(hui) 討論的熱點。
為(wei) 應對亞(ya) 洲金融危機,日本央行於(yu) 1999年9月將貨幣基準利率調降至零,首開全球零利率之先河。2001年日本經濟增長停滯,日本央行又首次推出量化寬鬆政策。特別是2013年以來,在“安倍經濟學”的推動下,日本央行采取了一係列非常規的超寬鬆貨幣政策,比如負利率、量化寬鬆升級為(wei) 量化和質化寬鬆、收益率曲線控製等。在全球主要經濟體(ti) 中,日本是目前唯一仍在堅持負利率、采取收益率曲線控製調控長期國債(zhai) 利率的國家。
在這些超寬鬆貨幣政策中,收益率曲線控製政策,指央行通過市場幹預的方式,將某一期限的國債(zhai) 收益率維持在一定區間內(nei) ,被視為(wei) 比較極端的金融手段。日本央行通過在二級市場無限購買(mai) 國債(zhai) 的方式,將日本10年期國債(zhai) 收益率壓低至0左右的目標水平,進而引導信貸利率下行,以達到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日本央行持有的國債(zhai) 餘(yu) 額累計超過581萬(wan) 億(yi) 日元(約合4.2萬(wan) 億(yi) 美元),占國債(zhai) 發行量的一半以上,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0.6%,創曆史新高。不停地大幅購買(mai) 國債(zhai) ,不僅(jin) 使日本央行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的健康性堪憂,也使其金融政策的彈性降低。此外,日本央行不斷購入商業(ye) 票據、公司債(zhai) 以及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等金融產(chan) 品,對股價(jia) 形成機製和股市也造成了負麵影響。
由於(yu) 消費不旺、投資減少、人口老齡化等諸多經濟社會(hui) 結構性問題,近年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史無前例的貨幣寬鬆政策為(wei) 日本經濟擺脫通縮、擴大就業(ye) 發揮了一定作用。然而,過於(yu) 倚重貨幣政策,無法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日本經濟麵臨(lin) 的企業(ye) 生產(chan) 效率不高、市場活力不足等難題。比如,持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讓那些本該退出市場的企業(ye) 比較容易獲得融資,得以繼續運營,造成日本產(chan) 業(ye) 新陳代謝減緩,經濟活力被削弱。
不僅(jin) 如此,超寬鬆貨幣政策還未能實現與(yu) 積極財政政策的良性循環,政府對債(zhai) 務的依賴不斷加重。若經濟增長仍無法對財政收支平衡形成有效支撐,日本央行的購債(zhai) 壓力將繼續增加,從(cong) 而導致日本央行的成本風險進一步加大。近期,能源價(jia) 格上升雖使日本通脹率有所提高,但這並非理想的需求擴張型通脹。在未有效應對通縮的情況下,超寬鬆貨幣政策的長期持續,有可能成為(wei) 阻礙日本經濟增長的絆腳石。
日本央行也意識到超寬鬆貨幣政策並非長久之計,但短期內(nei) 實現貨幣政策正常化仍困難重重。當前,歐美主要國家普遍麵臨(lin) 經濟下行壓力,由此帶來的金融風險給日本貨幣政策調整帶來諸多不確定性。若政策調整操之過急,恐給目前複蘇乏力的日本經濟造成巨大風險。如何協調政府、市場和各經濟主體(ti) 等方麵關(guan) 係,在保持“安全駕駛”的同時,減輕超寬鬆貨幣政策的副作用,日本央行仍麵臨(lin) 多重考驗。(人民日報)
(作者丁紅衛為(wei)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