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耶路撒冷6月12日電(記者王卓倫(lun) )以色列文物局日前發表聲明說,一個(ge) 跨國考古團隊在以色列北部胡拉山穀發現了距今約1.2萬(wan) 年的“微型笛子”。這批由鳥類骨頭製成的笛子可模仿猛禽叫聲,可能用於(yu) 幫助人類捕獵。相關(guan) 論文發表在英國《自然·科學報告》雜誌上。
聲明說,在位於(yu) 胡拉山穀的艾因邁拉哈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包括鳥類在內(nei) 的多種動物骨骼,其中七塊細小鳥類翼骨上的痕跡較為(wei) 特別。這些翼骨距今已有約1.2萬(wan) 年曆史。
據《以色列時報》報道,起初研究團隊認為(wei) 這些痕跡是較為(wei) 脆弱的鳥骨頭的常規磨損。但經仔細檢查發現,極為(wei) 細小的洞口間隔非常均勻,很明顯是人為(wei) 所致,且與(yu) 笛子一樣可發出聲音。
胡拉山穀一帶冬季氣候相對溫暖濕潤,食物來源充足,至今仍是候鳥在歐洲和非洲之間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報道說,艾因邁拉哈遺址在公元前1.2萬(wan) 年至公元前8000年有人類居住,期間人類活動正經曆從(cong) 遊牧的狩獵采集向更固定的半定居社區的轉變,其食物來源也從(cong) 之前的羚羊、兔子或狐狸等較大獵物轉變為(wei) 橫跨胡拉山穀的湖泊中的魚類和小型水禽。
聲明稱,考古學家將笛聲與(yu) 在這一遺址發現的數十種鳥類的叫聲比較,發現與(yu) 歐亞(ya) 雀鷹和紅隼等猛禽的叫聲相似。研究人員認為(wei) ,當人類獵手在水鳥附近吹這種笛子時,歐亞(ya) 雀鷹和紅隼會(hui) 以為(wei) 是同類鳴叫而被吸引,進而引起其他鳥類的混亂(luan) ,這樣人類更容易捕獲獵物。
這一考古發現提供了有關(guan) 人類捕獵方式的新的重要信息。笛子發出的聲音還擁有社會(hui) 文化象征功能,為(wei) 人類早期利用聲音捕獵提供了證據,並為(wei) 研究人類從(cong) 捕獵采集向農(nong) 業(ye) 活動的過渡帶來一定啟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