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6月13日電 題:蔡甸藕帶:白若玲瓏玉 絲(si) 縷皆故鄉(xiang)
作者 武一力
每逢“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時節,湖北各地脆生生、水嫩嫩的藕帶就陸續上市了。剛出水的藕帶瑩白透亮、孔竅玲瓏,看似樸實無華,價(jia) 格實則堪比肉價(jia) 。但這抵擋不住食客對這道“夏味”的熱情——人們(men) 聞訊早起,奔赴菜場尋鮮。
何謂藕帶?《爾雅·釋草》記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蔤”,就是藕帶。通俗地講,藕帶是蓮藕的“前身”。秋末冬初,原本拇指粗細的藕帶吸足泥土養(yang) 分,蓄積澱粉,便會(hui) “膨脹”成肥碩的蓮藕。
在中國,采食藕帶,古來有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寫(xie) 到藕絲(si) 菜(藕帶):“五六月嫩時,采為(wei) 蔬茹,老則為(wei) 藕梢,味不堪食。”據考證,清鹹豐(feng) 年間,它就被欽定為(wei) 禦膳貢品。
5月23日,武漢蔡甸藕農(nong) 正在荷塘裏“抽”藕帶。 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魚米之鄉(xiang) ”湖北湖泊密布,武漢蔡甸種藕曆史長達千年,被譽為(wei) “中華蓮藕第一鄉(xiang) ”。藕帶,是當地人餐桌上一道常見的夏日小菜。“新鮮藕帶隻需簡單烹飪”,蔡甸藕農(nong) 李正旺說,“但必須眼疾手快,精準掌握時間和火候。”
取藕帶三根,斜刀切至兩(liang) 寸長短,佐以少許青、紅辣椒,蒜片和鹽,烈火烹油翻炒三分鍾即可出鍋。時間不可過長,否則嚼之如蠟,顏色氧化發黑。
色澤如白玉的藕帶,在一青一紅的點綴下顯得愈加雅致,樸素的烹飪方式保留了其原汁原味,一箸入口,嘎吱作響,汁水和回甘充盈口腔,集鮮、嫩、樸、脆於(yu) 一體(ti) 。細細品味,回甘綿長。正如清代文學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所說:“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有食客稱,這是“夏天的味道”。
色澤如玉的藕帶在青、紅辣椒的點綴下顯得愈加雅致。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同樣需要“眼疾手快”的,還有“抽”藕帶。“蓮蓬用‘采’的,蓮藕用‘挖’的,藕帶嫩、易折,隻能用‘抽’的。”李正旺解釋。
為(wei) 了守護這一口鮮,五六月的清晨,蔡甸藕農(nong) 搶抓時機“抽”藕帶。他們(men) 在層層疊疊的荷葉中貓著腰、埋著頭,將大半個(ge) 身子泡在水裏,專(zhuan) 挑尖尖的小荷,一手扶著荷杆,一手探入泥淖深處,順勢一抽,藕帶便出水了。其中,尖端如筆頭、不分岔的藕帶為(wei) 上品。
正所謂“出淤泥而不染”,剛出水的藕帶纖細白淨,形似玉簪,隻有些許泥鏽附著於(yu) 根部,在水裏“蕩一蕩”,即可鮮食。輕輕一掰,“卟”的一聲,極為(wei) 清脆,嚐起來比熟食多了分清冽和香甜,水草氣息彌漫唇齒間,藕農(nong) 們(men) 常把它當作解渴、消暑的水果食用。
5月23日,航拍武漢蔡甸藕塘。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萬(wan) 物生長有時,藕帶生長於(yu) 5月至9月,賞味期稍縱即逝,這是其“金貴”的一大原因。於(yu) 是,藕農(nong) 們(men) 將其製作成泡椒藕帶、藕粉、藕泡米等產(chan) 品,讓短暫脆弱的鮮美得以長久停留。
中國人自古喜藕,因與(yu) “偶”同音,民俗用食藕祝願佳偶天成;文人雅士留下眾(zhong) 多“詠藕”詩詞,賦予其高潔的品德情操,成為(wei) 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意象;而藕斷絲(si) 連的特性,更是讓它成了遠行遊子的鄉(xiang) 愁。
正如著名作家葉聖陶一提到藕,便想起故鄉(xiang) ,他寫(xie) 下:“所戀在哪裏,哪裏就是我們(men) 的故鄉(xiang) 了。”遠在澳大利亞(ya) 留學的“湖北伢”覃思凡亦有同感,離家千裏,她最想念的就是外婆炒的藕帶、煨的藕湯,這是家的味道,無論身處何方,依然心向故鄉(xiang)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