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汪習根:為何說中國對世界人權事業有原創性貢獻?

發布時間:2023-06-15 08:57:00來源: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編者按:  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將於(yu) 6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ju) 行。論壇以“平等、合作、發展:《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通過30周年與(yu) 全球人權治理”為(wei) 主題,來自近百個(ge) 國家和包括聯合國機構在內(nei) 的國際組織的300餘(yu) 名中外嘉賓將應邀與(yu) 會(hui) 。

  此前,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院長汪習(xi) 根曾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論述中國對世界人權事業(ye) 的原創性貢獻。今特重刊此文,以饗讀者。

  在推進人權事業(ye) 發展實踐中,中國把馬克思主義(yi) 人權觀同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借鑒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走出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中國為(wei) 世界人權事業(ye) 發展貢獻了哪些原創經驗?中國與(yu) 西方國家的人權觀有何差異?近日,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院長汪習(xi) 根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對此予以解讀。

  視頻:【東(dong) 西問】汪習(xi) 根:為(wei) 何說中國對世界人權事業(ye) 有原創性貢獻?來源:中國新聞網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權發展經曆了哪幾個(ge) 階段?形成了哪些典型特點和經驗?

  汪習(xi) 根: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誌著人民權利新時代的到來,標誌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遭受剝削、壓迫和奴役曆史的終結,也標誌著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東(dong) 方社會(hui) 主義(yi) 大國人權實踐的新開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權事業(ye) 的發展經曆了三個(ge) 階段。

  第一個(ge) 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確立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完成了中國曆史上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製定第一部憲法,為(wei) 中國人權事業(ye) 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

  第二個(ge) 階段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hui) 生產(chan) 力,人民生存權、發展權和各項基本權利得到更好保障,中國人權事業(ye) 得到大發展。

  第三個(ge) 階段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中國人權事業(ye) 全麵發展。

  2017年12月7日,南南人權論壇在北京舉(ju) 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與(yu) 促進全球人權治理”主題分論壇。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堅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堅持尊重人民主體(ti) 地位,堅持從(cong) 中國實際出發,堅持以生存權、發展權為(wei) 首要的基本人權,堅持依法保障人權,堅持積極參與(yu) 全球人權治理,是中國人權發展六個(ge) 方麵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國在推進人權事業(ye) 實踐中取得的寶貴經驗。

  中新社記者:在推進人權事業(ye) 發展實踐中,如何理解中國創造性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重要論斷?

  汪習(xi) 根:把人民幸福生活作為(wei) 最大的人權,是中國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人權領域的生動而具體(ti) 的表現,體(ti) 現了新時代中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思想、新理念。具體(ti) 可從(cong) 三方麵加以理解。

  第一,從(cong) 邏輯起點來看,該論斷是在新時代中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特定曆史背景下提出。

  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一背景下,人權的內(nei) 涵、外延和實現形式都發生新變化,人權的品質和價(jia) 值取向亟待優(you) 化提升——也就是在“適足生活水準權”(主要內(nei) 容包括足夠的食物、衣服和住房)的基礎上,演進為(wei) 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權利。

  2022年6月9日,市民在北京豐(feng) 台區一餐廳內(nei) 就餐。中新社記者 張宇 攝

  “美好生活權利”旨在以平等滿足所有人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為(wei) 基礎,向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yi) 、安全、環境等需求發展,從(cong) 而確保人人享有過上健康、安寧、體(ti) 麵和幸福生活的權利。這極大地拓展了國際人權法對人權概念的界定,形成一種全新的人權形式和更高的人權訴求。

  2022年6月29日,安徽省肥西縣上派鎮燈塔家園二期安置點3917套住宅啟動分房,萬(wan) 餘(yu) 名居民將在幼兒(er) 園、商超等配套齊全的現代化小區安家,迎接新生活。圖為(wei) 居民在安置點小區內(nei) 參觀。中新社發 陳家樂(le) 攝

  第二,從(cong) 人權標準來看,“人權”不再是一個(ge) 模糊的概念,而變成每個(ge) 人日常生活中真實可感、可知、可享、可消費的對象和資源,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ti) 人民,以“人民生活是否幸福”作為(wei) 判斷人權好不好的關(guan) 鍵標準。

  第三,從(cong) 價(jia) 值目標來看,它與(yu) 中國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相契合,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為(wei) 民、對人權演進規律把握和科學認識的具體(ti) 體(ti) 現。

  中新社記者:中國如何保障實現人民幸福生活這個(ge) 最大的人權?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具體(ti) 體(ti) 現?

  汪習(xi) 根: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政府堅持尊重和保障人權,堅持以人民權利為(wei) 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為(wei) 實現人民幸福生活權利提供堅實政治保障;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綱要等頂層設計,為(wei) 實現人民幸福生活權利奠定政策基礎;通過國家憲法和法律,為(wei) 實現人權提供強有力法治保障;通過實施四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促進每一個(ge) 人尤其是弱勢群體(ti) 的權利伸張,傳(chuan) 播人權平等理念。

  人權是一個(ge) 複雜體(ti) 係,包括生命權、健康權、人身自由權、言論自由權以及經濟、社會(hui) 、文化、環境等諸多權利。在保障人民幸福生活這個(ge) 最大人權的過程中,中國堅持以生存權、發展權為(wei) 首要的基本人權,並將生命健康權置於(yu) 首位。

  生命健康是享有美好生活的基礎。中國致力於(yu) 建設平安中國,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保障體(ti) 係。麵對新冠疫情,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科學防控、依法防控,全力護佑人的生命與(yu) 尊嚴(yan) 。

  2021年8月21日,江蘇南京中學生接種新冠病毒疫苗。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經濟基礎決(jue) 定上層建築。人權實現總是依賴於(yu) 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及社會(hui) 文化條件。作為(wei) 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發展是解決(jue) 中國所有問題的關(guan) 鍵。圍繞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中國走出一條“以發展促人權”的人權新路。

  改革開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緊抓發展這個(ge) “牛鼻子”,實行精準扶貧,曆史性地終結絕對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14多億(yi) 中國人民整體(ti) 步入全麵小康社會(hui) ,朝著共同富裕邁進。

  歸結到一點,中國的發展成就,是億(yi) 萬(wan) 中國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體(ti) 人民平等參與(yu) 、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實現。

  中新社記者:中西人權觀有何不同?該如何看待彼此差異?

  汪習(xi) 根:中西人權觀的差異主要體(ti) 現在四個(ge) 方麵:

  在價(jia) 值理念上,西方奉行“天賦人權”,中國則堅持人權來自於(yu) 特定社會(hui) 經濟和物質條件。

  在權利重點上,西方看重自由權和平等權,中國則把生存權和發展權作為(wei) 首要基本人權。

  在保障方式上,反向的對抗性和事後補救性是西式人權實現的基本屬性;中國則把事前推進發展保障人權與(yu) 事後救濟相結合,同時加強人權司法執法保障。

  在實踐範圍上,西方側(ce) 重公民自由權利和政治權利,中國則是全方位保障。

  世界上沒有唯一的人權模式,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人權道路。因製度、國情不同,中西人權觀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待差異,不應對立與(yu) 鬥爭(zheng) ,而應在堅持原則立場的基礎上開展對話、溝通與(yu) 合作,尊重人權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不同人權觀之間的交流互動。

  所有人權法規範的最基本原則,是主權平等、不幹涉內(nei) 政、尊重各國人權發展道路。每個(ge) 國家都有自主選擇人權發展道路和人權實踐模式的權利,必須防止和反對那些奉行人權雙重標準、借人權幹涉別國內(nei) 政的行為(wei) 。

  中新社記者:中國為(wei) 世界貢獻了哪些原創性人權經驗和人權理念?作為(wei) 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權事業(ye) 取得的成就,對世界人權事業(ye) 進步有哪些意義(yi) ?

  汪習(xi) 根:作為(wei) 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把自身人權問題解決(jue) 好,本身就是對世界人權事業(ye) 的巨大貢獻。以減貧為(wei) 例,中國通過多年脫貧攻堅、精準扶貧,徹底消除絕對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70%,堪稱人權史上的奇跡。

  2019年4月,內(nei) 蒙古興(xing) 安盟科右中旗,當地婦女在完成扶貧刺繡培訓後,排隊拿著作品等待評定等級。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但貢獻遠不止於(yu) 此。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把人民幸福生活作為(wei) 最大人權,堅持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是中國為(wei) 世界人權事業(ye) 貢獻的原創性人權理念和人權經驗。正是依據這些人權理念和經驗,中國從(cong) 貧困走向溫飽,走向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再走向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有很好的示範效應。

  此外,中國還同國際社會(hui) 全麵分享減貧經驗和實踐,始終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nei) 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醫療、教育、技術、項目等援助,幫助他們(men) 改善人權。

  在推進國際人權合作方麵,中國積極參與(yu) 聯合國各項人權活動和人權事務,推進改善全球人權治理,致力於(yu) 提升廣大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和整個(ge) 國際社會(hui) 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尊重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人權和人格尊嚴(yan) ,為(wei) 他們(men) 能夠過上幸福生活提供中國智慧和經驗,為(wei) 豐(feng) 富人類文明多樣性、推進世界人權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受訪者簡介:

  受訪者供圖

  汪習(xi) 根,國家人權教育與(yu) 培訓基地·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院長、聯合國發展權高級谘詢專(zhuan) 家,中國法學會(hui) 法理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主要從(cong) 事法理學、法治與(yu) 司法、人權法尤其發展權問題、法與(yu) 經濟、人工智能與(yu) 司法大數據等方麵教學與(yu) 研究。在《求是》《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中、英、日文著作近30部。自2007年起,應邀赴聯合國參與(yu) 重要國際文件起草,有關(guan) 谘詢建議多次被載入聯合國官方文件。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