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6月14日電 題:台灣互聯網人葉鬆宏:把兩(liang) 岸的好企業(ye) 好生意推薦給全世界
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
走進位於(yu) 南京台灣青年創業(ye) 學院的旺宏(南京)網絡營銷服務有限公司,公司CEO葉鬆宏在一片綠植掩映中密集敲擊著鍵盤。以他個(ge) 人形象出鏡的AI主播,在互聯網上同步用英語、日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跨境播報著南京企業(ye) 的商業(ye) 信息。
葉鬆宏在講演。 受訪者供圖
葉鬆宏出生在台灣小康家庭,做過長榮航空公司的航材專(zhuan) 員、複興(xing) 航空公司的航空企劃員,後來誤打誤撞地把工作從(cong) 天上搬到“雲(yun) 上”。
“不用貼郵票,就可以把信件寄到全世界。”無意間接觸到網絡培訓課,電子技術專(zhuan) 業(ye) 出身的葉鬆宏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興(xing) 致勃勃地報了班。花了1000元新台幣,聽了幾節課,葉鬆宏腦洞大開,他突然覺得“@”——這門電子郵件的生意大有可為(wei) 。即便被父親(qin) 劈頭蓋臉地反對,他仍放棄了鐵飯碗,從(cong) 航空公司辭職,1998年下海創業(ye) 。
葉鬆宏開發了AI主持人講演係統。 視頻截圖
20世紀90年代,大陸經濟正在起飛,不少台灣企業(ye) 想進入大陸市場,但互聯網上的信息還十分有限。苦於(yu) 在台灣能找到的書(shu) 籍太少,他多方自學摸索,花了半年的時間才成功撥號上網,開始幫人代發電郵、設計網頁、設置網站。
“當時做一個(ge) 網站收費1.5萬(wan) 元人民幣,我瞬間躋身高收入人群。”高興(xing) 的日子過了沒幾年,葉鬆宏發現周邊所有人都在研究怎麽(me) 上網,此時他的公司卻倒閉了,原因是服務跟不上,業(ye) 務消化不良。
麵對主動登門、要求發布信息的客戶,葉鬆宏有些疑惑:“你怎麽(me) 找到我的?”對方說:“因為(wei) 你在搜索榜上排第一位啊。”這句話敲醒了葉鬆宏,他開始琢磨起搜索引擎,重新加入網絡公司,把台灣中小企業(ye) 的商業(ye) 信息發到互聯網上,與(yu) 大陸廠商進行供需匹配,打了翻身仗。
2003年,他迎來業(ye) 務巔峰,數千家台灣中小企業(ye) 通過他發布廠商信息,收入頗豐(feng) 的葉鬆宏當年就在台灣買(mai) 了房、買(mai) 了車。同時他開始做講師,培訓台灣年輕人使用互聯網。
2019年,因接到在南京發展的徒弟邀請,葉鬆宏第一次來到南京。“這就是互聯網的神奇之處,多年來在互聯網上匹配兩(liang) 岸企業(ye) 的生意信息,對大陸各個(ge) 城市信息都比較了解,但始終沒來過。”他思考再三,決(jue) 定踏出這一步。
對葉鬆宏在互聯網上的資源、技術、能力十分了解,徒弟幫忙推薦來不少南京當地的業(ye) 務。通過互聯網思維、智能化手段,葉鬆宏幫助南京一家單位做起後勤規劃。
觀察到大陸互聯網、電商平台已相當發達,他轉變經營思路,聚焦垂直領域,幫助大陸機構進行跨境形象推介,將大陸企業(ye) 的商業(ye) 內(nei) 容推廣到海外,例如幫助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在海外推廣了“網紅”旅遊景點。
他還借助AI工具書(shu) 寫(xie) 海外推廣文案,並開發了AI主持人講演係統,該係統可以通過AI主持人講演,同時在線輸出幾十個(ge) 語種,“雲(yun) 上”發布各類信息。
在南京紮根以來,葉鬆宏的業(ye) 務迅速發展,思路也更加多元,與(yu) 常州等地的跨境電商協會(hui) 洽談合作機會(hui) 。“通過互聯網做內(nei) 容推廣,底層邏輯是萬(wan) 變不離其宗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搜索置頂、內(nei) 容霸屏的傳(chuan) 播效果。”
“我希望把現有平台搭建好,將業(ye) 務從(cong) 大陸一、二線城市下沉到三、四線城市。”葉鬆宏說:“過去,我的工作是通過互聯網連接兩(liang) 岸,今後,我將用互聯網營銷工廠的思路,把兩(liang) 岸的好企業(ye) 、好生意推薦給全世界。”(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