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隆坡6月19日電 題:龍舟文化為(wei) 何能在馬來西亞(ya) “出圈”?
——專(zhuan) 訪馬來西亞(ya) 龍舟促進會(hui) 署理總會(hui) 長黃樹黨(dang) 、馬六甲龍舟促進會(hui) 署理會(hui) 長周誌明
中新社記者 陳悅
龍舟文化隨著華人移民在馬來西亞(ya) 落地,起初主要以華人參與(yu) 為(wei) 主。隨著時代演變,龍舟成為(wei) 馬來西亞(ya) 各民族積極參與(yu) 的運動,每年的龍舟活動中,可以看到眾(zhong) 多馬來裔、印度裔民眾(zhong) 活躍的身影。龍舟文化為(wei) 何能在馬來西亞(ya) 走出華人社區,得到各族裔民眾(zhong) 喜愛?中新社“東(dong) 西問”近日專(zhuan) 訪馬來西亞(ya) 龍舟促進會(hui) 署理總會(hui) 長、馬六甲龍舟促進會(hui) 會(hui) 長黃樹黨(dang) ,馬六甲龍舟促進會(hui) 署理會(hui) 長周誌明,請他們(men) 暢談龍舟文化為(wei) 何能在馬來西亞(ya) “走出華人圈”。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龍舟文化如何從(cong) 華人社區走向馬來西亞(ya) 各族裔?
黃樹黨(dang) :早年華人移居,把端午文化和賽龍舟帶到了馬來西亞(ya) 。作為(wei) 華人在馬來西亞(ya) 最早定居的地區之一,馬六甲慶端午、賽龍舟的傳(chuan) 統源遠流長。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龍舟的確是限於(yu) 華人參與(yu)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馬六甲創建了馬六甲龍舟促進會(hui) ,從(cong) 創會(hui) 開始,我們(men) 就探索將各個(ge) 族裔民眾(zhong) 吸引到龍舟運動中來。
為(wei) 什麽(me) 要讓龍舟走出“華人圈”?我們(men) 當時的考慮是,作為(wei) 馬來西亞(ya) 多民族社會(hui) 中的一員,華人應該主動把自己的優(you) 秀文化成果向其他友族推廣,獲得其他友族的認可和支持,由此更好獲得馬來西亞(ya) 主流社會(hui) 和官方的支持,如此方能在馬來西亞(ya) 獲得可長可久的發展。同時,我們(men) 也希望借由龍舟文化的推廣,促進馬來西亞(ya) 各民族相互了解,促進馬來西亞(ya) 的民族和諧。
龍舟文化受到馬六甲政府支持。圖為(wei) 2023年遊龍舟活動6月18日開幕,州行政議員代表州首席部長出席並為(wei) 參與(yu) 龍舟隊授旗。陳悅 攝
其次,友族同胞的參與(yu) ,也能擴大龍舟活動群眾(zhong) 基礎,培養(yang) 更多龍舟愛好者,讓龍舟運動獲得源源不斷的“新血”。
再次,馬六甲是瀕海州屬,這裏民眾(zhong) 早就有劃舟賽艇的傳(chuan) 統,在這裏推廣龍舟,也很容易獲得其他友族同胞的認可。
經過多年努力,龍舟如今在馬六甲,甚至在整個(ge) 馬來西亞(ya) ,其推動各民族團結、推動地方旅遊文化發展、強身健體(ti) 、塑造團隊精神的作用獲得認可,越來越多各民族民眾(zhong) 參與(yu) 到龍舟運動中來。
以馬六甲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舟賽為(wei) 例,自1983年以來40年間,除前幾年疫情防控期間不得不暫停兩(liang) 屆以外,一直堅持舉(ju) 行,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參與(yu) 的其他族裔民眾(zhong) 越來越多。近年來,幾乎每支參與(yu) 的龍舟隊都是由各民族民眾(zhong) 組成,馬來裔、印度裔民眾(zhong) 隊員甚至超過華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馬六甲的警察部門、海事部門等政府部門已經形成組隊參加龍舟賽的傳(chuan) 統。而且,近年來的龍舟賽還獲得馬六甲州政府大力支持,將其視為(wei) 每年重要的文化旅遊活動,不但州相關(guan) 負責人出席龍舟賽,州政府還積極給予龍舟賽以經費支持。
除了馬六甲,類似盛況也在馬來西亞(ya) 很多地方出現,充分說明龍舟運動真正走出了華人社區,走向馬來西亞(ya) 主流社會(hui) 。
龍舟文化受到馬六甲和馬來西亞(ya) 各族民眾(zhong) 歡迎。圖為(wei) 2023年遊龍舟活動6月18日開幕,很多參賽隊都由馬來裔或當地非華裔民眾(zhong) 組成。陳悅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看來,馬六甲和馬來西亞(ya) 的龍舟運動為(wei) 什麽(me) 能“出圈”?
周誌明:首先,這和龍舟運動、龍舟文化的特點息息相關(guan) 。
龍舟文化蘊含萬(wan) 眾(zhong) 一心、奮楫中流、同舟共濟的精神。龍舟運動不強調個(ge) 體(ti) 表現,而是取決(jue) 於(yu) 團隊凝聚力和團隊節奏一致的配合。一支個(ge) 體(ti) 強壯但配合不佳的龍舟隊,不可能勝過一支身體(ti) 條件略遜,但配合一致的龍舟隊。所以,集體(ti) 主義(yi) 是龍舟運動的核心,隻有在比賽中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贏得勝利。而這種注重協作配合的團隊精神,無論在華人社會(hui) 還是其他友族的主流價(jia) 值觀中都是積極提倡的。可以說,龍舟精神的內(nei) 核是吸引其他民族參與(yu) 的一個(ge) 基本原因。此前談及,馬六甲很多政府機構如警察部隊、海事部門以及很多大學院校都積極組隊參加龍舟運動,看中的就是龍舟運動在培養(yang) 團隊精神中的作用。
龍舟文化走進馬來西亞(ya) 院校,受到很多年輕人喜愛。圖為(wei) 2023年遊龍舟活動6月18日開幕,來自海事學院的龍舟隊整裝待發。陳悅 攝
此外,通過各民族民眾(zhong) 參與(yu) 到龍舟運動中,在同一艘龍舟上“同舟共濟”,團結協作,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自然獲得增進、團結協作精神自然滋生。龍舟運動對促進馬來西亞(ya) 各民族團結和諧的作用,也受到各界重視。
黃樹黨(dang) :龍舟文化在促進地方旅遊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也是其獲得馬來西亞(ya) 各地官方歡迎的重要原因。馬來西亞(ya) 檳城、沙巴、馬六甲等地都形成了行之有年的龍舟賽事,這些地區也大多為(wei) 馬來西亞(ya) 旅遊業(ye) 發達的地區。每次龍舟賽事,都有馬來西亞(ya) 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龍舟隊參賽,且龍舟賽結合端午文化,往往舉(ju) 辦大量配套活動,持續時間長,向馬來西亞(ya) 各地和世界各地的遊客展現馬來西亞(ya) 多元文化的魅力,成為(wei) 舉(ju) 辦地很好的文化品牌。
周誌明:以馬六甲為(wei) 例。今年的馬六甲慶端午龍舟係列活動在6月18日開始,一直持續到7月初,其間舉(ju) 辦品嚐粽子、遊龍舟、端午·龍舟文化交流會(hui) 、授旗儀(yi) 式、拋粽子等活動,並以7月2日的龍舟賽為(wei) 最高潮。親(qin) 自出席活動推介會(hui) 的馬六甲州負責旅遊文化事務行政議員就表示,希望此次活動吸引超過5000人次遊客,成為(wei) 即將到來的2024馬六甲旅遊年的“重要招牌”。
2023年6月18日,馬來西亞(ya) 馬六甲舉(ju) 行端午龍舟係列活動,包括遊龍舟、裹粽比賽等,吸引當地各族裔民眾(zhong) 參與(yu) 。圖為(wei) 有的家庭四代同堂齊上陣。奶奶在一旁包粽子,四歲的曾馨怡小朋友給包好的粽子修剪粽葉。陳悅 攝
還需要補充的是,近年來,馬中友好關(guan) 係不斷取得進展,馬來西亞(ya) 各界了解中國,了解中華文化的熱情不斷上升。另一方麵,中國是馬來西亞(ya) 最大的旅遊客源國之一,舉(ju) 辦龍舟活動,可以吸引眾(zhong) 多中國隊伍參賽,並進而吸引更多中國遊客目光。這些也都是龍舟活動受到馬來西亞(ya) 社會(hui) 和馬來西亞(ya) 各地政府歡迎的重要因素。
中新社記者:龍舟文化在馬來西亞(ya) 成功“出圈”,兩(liang) 位可否向世界各地華人分享心得體(ti) 會(hui) 和成功經驗以供參考?同時,未來如何令龍舟熱度不減,“出圈”持續擴大?
黃樹黨(dang) :首先,華人文化在各國一定要注重向當地主流社會(hui) 的傳(chuan) 播,把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精神內(nei) 涵完整地傳(chuan) 達給主流社會(hui) 民眾(zhong) 。馬六甲龍舟促進會(hui) 的章程,最早是用中文起草的,後來,我們(men) 特意加入了英文和馬來文,增進當地其他友族對龍舟運動的理解。
在主流社會(hui) 理解到華人文化活動的精神內(nei) 涵和正麵作用後,他們(men) 就有可能接受、進而積極參與(yu) 。前文提及的馬來西亞(ya) 警察、海事部門參與(yu) 龍舟運動就是一個(ge) 很好的例子。
其次,文化活動最好能和當地的發展相融合,如龍舟活動和馬來西亞(ya) 各地的旅遊文化發展相結合。在華人文化活動展現了對當地社區和諧、經濟文化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時候,就能進一步得到當地主流社會(hui) 的重視,吸引當地媒體(ti) 的宣介,從(cong) 而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第三,華人文化活動可以結合當地的具體(ti) 情況進行一些改革,以更好融入當地社會(hui) 。比如,馬六甲的龍舟賽事開展之際,根據當地友族民眾(zhong) 的需求,我們(men) 把龍舟長度縮短,參賽隊員人數減少,固定到每艘龍舟10米左右長度,12名參賽隊員,受到當地友族民眾(zhong) 歡迎。
2023年遊龍舟活動6月18日開幕,有的龍舟隊由各族裔民眾(zhong) 組成,同舟共濟。陳悅 攝
第四,負責人士一定要有堅持和奉獻的精神,才能久久為(wei) 功。我從(cong) 20世紀80年代初投身龍舟運動,周誌明署理會(hui) 長也是在年僅(jin) 15歲的時候就參與(yu) 龍舟促進會(hui) ,我們(men) 都堅持40年而不變。這樣的例子,在我們(men) 的同仁中還有很多。
周誌明:華人文化活動的發展和堅持還要注重傳(chuan) 承,我們(men) 一直積極推動龍舟運動走進馬來西亞(ya) 校園。如今,很多馬來裔大學生都投身到龍舟運動中,成為(wei) 促進龍舟運動在馬來西亞(ya) 持續發展的一大中堅力量。在馬六甲龍舟促進會(hui) 中,從(cong) 黃樹黨(dang) 會(hui) 長到我,再到如今很多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加入,實現了一代代的傳(chuan) 承。
此外,龍舟正在積極申請馬來西亞(ya) 國家文化遺產(chan) ,如果獲得成功,還有意如“送王船”等先例那樣,和中國聯合“申遺”。如果能夠實現,相信這對龍舟運動、龍舟文化在馬來西亞(ya) 的推廣和傳(chuan) 承,將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完)
受訪者簡介:
黃樹黨(dang) ,馬六甲龍舟促進會(hui) 會(hui) 長。他曾八任馬六甲市議員,創建並領導馬來西亞(ya) 和馬六甲多個(ge) 民間文化團體(ti) ,現任或曾經擔任馬來西亞(ya) 龍舟總會(hui) 、風箏總會(hui) ,馬六甲龍舟促進會(hui) 、馬六甲青年聯誼會(hui) 、馬六甲風箏之友會(hui) 等團體(ti) 的領導職務。尤其對馬六甲而言,包括持續40年代的龍舟賽在內(nei) ,該州多項重大文化活動都是黃樹黨(dang) 一手推動開展的,而且其中涵括華人文化活動和馬來西亞(ya) 其他民族文化活動。黃樹黨(dang) 被認為(wei) 在豐(feng) 富馬六甲地方文化內(nei) 涵上,做出巨大貢獻。
周誌明,祖籍福建永春,生於(yu) 馬六甲,畢業(ye) 於(yu) 馬來亞(ya) 大學,現任馬六甲龍舟促進會(hui) 署理會(hui) 長。他15歲就投身龍舟活動,至今已40年。周誌明近年來致力於(yu) 通過和其他機構聯辦各種活動,進一步豐(feng) 富馬六甲端午龍舟活動內(nei) 涵,推廣龍舟文化,並積極爭(zheng) 取龍舟“申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