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在返本開新與開放包容中實現文明發展

馬海燕 發布時間:2023-06-20 17:0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題: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在返本開新與(yu) 開放包容中實現文明發展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今天的中國高度重視文化精神滋養(yang) 和文明的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如何從(cong) 五千年傳(chuan) 統文明汲取養(yang) 分?如何借鑒其他文明的優(you) 秀成果為(wei) 我所用?中新社“東(dong) 西問”近日專(zhuan) 訪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聽他講述如何在返本開新與(yu) 開放包容中實現文明的發展。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在6月2日的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談到:“文明的發展,既要返本開新,激活各自優(you) 秀傳(chuan) 統;又要開放包容,在借鑒吸納中實現創新超越。”今天的中華文明如何在返本開新和開放包容中取得平衡?

  彭剛:返本開新是文明史上的常見情境。被稱之為(wei) “軸心文明”的古希臘文明、中國文明、古印度文明,差不多都是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發展到巔峰狀態。當然各個(ge) 文明都經曆了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曆程,這些偉(wei) 大文明在它們(men) 的古典時代就有了非常豐(feng) 富、深刻的蘊涵,也可以說這些古典時期的文明基因,對這些文明的基本特性和後來的發展路徑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

  返本開新和開放包容之間,並不衝(chong) 突矛盾。中國文明曆來就有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胸懷和氣度,不以族群劃分文明和野蠻、區分文化的優(you) 劣高下,而是以開放的眼光看待外在世界。越是繁榮強盛的時代,越是如此。

  2022年7月,觀眾(zhong)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杜建坡 攝

  世界變化越來越劇烈,充滿不確定性。人們(men) 無可回避地感受到這個(ge) 世界科技的力量、商業(ye) 的力量在深刻改變著社會(hui) 。但越是這樣,人們(men) 就越想回到自身曆史和文明的源頭,看看自己從(cong) 哪兒(er) 來,想想自己的所來之處是否還有著給當下帶來啟示和活力的源泉。

  曆史上西方文明很多次回到古希臘、回到古羅馬的源頭去尋找啟示。文藝複興(xing) 是現代文化的萌生,可它最初看上去卻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複活。19世紀的德國,很多文化巨人也是把目光重新投向古希臘。當今歐美,也有人在有意識地激活古典概念來理解當下,比如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又比如,羅馬帝國所締造的“羅馬治下的和平”,也被一些人用來理解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中國文明曆史上,人們(men) 也是不斷回到先秦、回到上古、回到文明的萌生處尋求啟示,先秦諸子一直是後世思想的靈感源泉。

  遊客在山東(dong) 鄒城孟廟孟府景區參觀。任海霞 攝

  中新社記者:您的西方思想史課程深受清華學生歡迎,著作《西方思想史十二講》在人文普及領域影響也很大,您如何看待東(dong) 西方文明的交匯、交融對普通人的意義(yi) ?

  彭剛:這本書(shu) 實際是“副產(chan) 品”。起因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前院長錢穎一教授讓我給經管學院的學生開一門通識課。一學期課程要結束的時候,有幾個(ge) 學生來找我說要送我一份禮物,是一份特別詳細的16次課的課程筆記。很大程度上,那份筆記是書(shu) 稿的來源。對我來說,這完全是一本計劃外的書(shu) ,也是讓我自己很開心的書(shu) ,因為(wei) 其中很多地方都能讓我想起教過的學生的麵孔。

  彭剛的著作《西方思想史十二講》。

  現代中國發展離不開外在世界,中國新一代年輕人很幸運,生長在從(cong) 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中國,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來說,他們(men) 是“平視世界的一代”。平視世界的一代對自身的國家、自身的文明更有自信,也要對這個(ge) 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對當今世界仍然占有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的了解。

  堅持自身的文化主體(ti) 性,既要以我為(wei) 主,也要兼容並包。今天我們(men) 應該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有這樣的胸懷來更深入了解別的文明、別的文化,汲取其中的養(yang) 分。一方麵我們(men) 要對差異而多元的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麵通過交流互鑒,我們(men) 也能夠讓自己的文明變得更深邃、更廣闊。

  中新社記者:人們(men) 普遍認可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為(wei) 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認可每一種發展至今的文明都有其價(jia) 值,為(wei) 什麽(me) 還會(hui) 存在文明的衝(chong) 突乃至暴力?“以文化人”為(wei) 何如此艱難?

  彭剛:文明既相通相近,又彼此多元而有差異。因為(wei) 相通相近,理解溝通成為(wei) 可能;因為(wei) 差異多元,交流互鑒成為(wei) 必要。中國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換成錢鍾書(shu) 先生化用古人的雅致說法,就是“東(dong) 海西海,心理攸同”。也就是說,不同個(ge) 體(ti) 、不同文明間總有共通之處,總有超越時空的人心共性,人們(men) 可以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來體(ti) 會(hui) 別人的感受。也正因此,和平、發展、公平、正義(yi) 、民主、自由,才逐步成為(wei) 人類共同價(jia) 值。

  2022年7月,來自德國、美國、英國、比利時、俄羅斯等20個(ge) 國家和地區的211名運動員和競技愛好者,在青海省黃河上遊水域參加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李雋 攝

  為(wei) 什麽(me) 還有那麽(me) 多的衝(chong) 突和隔閡?我想原因有兩(liang) 個(ge) 層麵:一個(ge) 是現實利益間的衝(chong) 突,有限的資源要在不同人群、不同階層、不同國家之間來分配,肯定會(hui) 帶來很多衝(chong) 突,現實的利益考量往往會(hui) 阻礙一些美好價(jia) 值的實現;另外,不同文化、不同社會(hui) 的確在價(jia) 值觀念上會(hui) 有一些分別,比如這些年在應對疫情所采取的措施上,在秩序與(yu) 自由、個(ge) 體(ti) 權利與(yu) 公共福祉之間的價(jia) 值優(you) 先性上,人們(men) 可以分明地看到很不一樣的態度和選擇。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wei) “超越文明隔閡、超越文明衝(chong) 突、超越文明優(you) 越”,需要世界達成怎樣的共識和努力?

  彭剛:要做到這幾個(ge) “超越”非常不容易。中國人講天下大同,講的是人們(men) 能夠超越族群、膚色、文化之間的隔閡;西方人從(cong) 啟蒙時代以來一直就有一種“世界公民”的理想,也是希望超越不同國家和文明之間的屏障,而追求和平公正的美好世界。這樣的理想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中都存在,但是文明之間的交融、交流有時候會(hui) 來得比較順利,有時候會(hui) 變得很困難;有時候看起來好像整個(ge) 世界馬上就是地球村了,有時候又好像文明之間的差異乃至衝(chong) 突永遠都難以克服。

  我相信整個(ge) 世界的聯係正更加緊密,客觀上人類已然是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這已經是無可逃避的現實。風物長宜放眼量,隻有不拘泥於(yu) 短期、局部的考量,而是以更長遠廣闊的眼光,才能幫助人類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內(nei) 蒙古呼和浩特年輕人在“星空博物館”內(nei) 遊玩。劉文華 攝

  中新社記者:人們(men) 常講中國有五千年文明,但世界仍然對中華文明如何影響中國人的精神氣質知之甚少,在傳(chuan) 播中華文明上應該注意些什麽(me) ?

  彭剛:一種文化的影響力歸根結底還是和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整體(ti) 實力相匹配的。比如19世紀的俄羅斯小說中,貴族對話用的是法文。18世紀德國大哲學家萊布尼茨的主要著作也是用法文書(shu) 寫(xie) ,這和法國當時的實力分不開。20世紀美國文化的影響力,也與(yu) 美國的實力分不開。隨著中國的國力增長,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文化影響力也會(hui) 逐步增強。

  另一方麵,文明的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增強,也離不開主動作為(wei) 和努力。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講,對待中國曆史與(yu) 文化,要懷有“溫情與(yu) 敬意”。那是在國家和民族處於(yu) 危難關(guan) 頭講的。今天重提這句話,和那個(ge) 時候的感受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今天有更好的條件和更多的自覺來挖掘、弘揚、親(qin) 近傳(chuan) 統。另外,也要以更豐(feng) 富多樣、更讓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來展示傳(chuan) 統和文明的魅力和特性,使人不僅(jin) 感受到你的存在,還覺得你的存在對於(yu) 這個(ge) 世界來說是一件美好的事,讓別人有了解你的內(nei) 生動力。

  2013年6月16日,一對外國夫婦品嚐粽子。當天,一場外國友人體(ti) 驗端午節習(xi) 俗的活動在吉林長春舉(ju) 行,近百名外國友人通過穿漢服、品嚐粽子、戴香包、投壺等“沉浸式”體(ti) 驗活動,感受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的魅力。張瑤 攝

  中新社記者:中華傳(chuan) 統文明如何與(yu) 世界其他各種文明交匯,形成新的合力?對於(yu) 文明互鑒,還要做哪些具體(ti) 的工作?

  彭剛:馮(feng) 友蘭(lan) 先生有“舊邦新命”的說法,講的是中國這個(ge) 古老的文明終會(hui) 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一方麵,文明相互激蕩、交流互鑒,才讓世界更豐(feng) 富多彩。人類最有創造力、進步最大、最有活力的時候,也經常是不同文化、不同人群之間相互交流、交融最充分的時候。今天的世界仍然有不同力量之間的博弈,讓人們(men) 對於(yu) 世界的前景充滿擔憂。但是另外一方麵,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交融、互鑒,客觀來說遠比過去有更好的條件。古老的傳(chuan) 統重新煥發活力,現代文明不斷反思自身欠缺,這也是人類不斷進步、走向更高、更好文明形態的機會(hui) 。

  交融、融合不是失去自己,而是變成更好的自己。有人說,一個(ge) 了不起的人格,往往結合了看似衝(chong) 突、難以在同一個(ge) 人身上並存的品質。一個(ge) 國家、一種文明也許也可以是這樣的:既有強大的實力和絕對不能碰觸的底線,又對外部世界足夠友好和充滿善意,這是讓這個(ge) 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一份保證,兩(liang) 者是可以共存的。就像大家都熟悉的費孝通先生的話,通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後才能“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

  2019年10月,中央芭蕾舞團在雲(yun) 南昆明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送上一台精品芭蕾舞演出——《生命之歌》,該劇是中國藝術家根據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創作,專(zhuan) 為(wei) 年輕演員們(men) 定製的現代芭蕾舞劇。康平 攝

  中新社記者:清華大學有很多外國留學生,如何做好年輕人之間的文明交流,讓“00後”們(men) 成為(wei) 文明交流的使者?

  彭剛:我相信年輕一代能夠以開放的胸襟、開闊的視野來理解、看待、探索別的文明、別的文化,隨時能夠從(cong) 不同的來源汲取養(yang) 料。年輕一代比我們(men) 更有自信、更有能力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但在這個(ge) 過程中也要以我為(wei) 主,不喪(sang) 失自己民族文化的主體(ti) 性,不把自己的頭腦、自己的精神世界變成別人的跑馬場,而是真正兼收並蓄,把美好的東(dong) 西都化為(wei) 滋養(yang) 自己的源泉。

  2023年4月19日,成都大運會(hui) 倒計時100天青春歌會(hui) 在位於(yu) 北京的清華大學舉(ju) 行。歌會(hui) 采用音樂(le) 快閃的形式,通過音符向全球青年大學生發出邀請。圖為(wei) 清華大學的德國留學生和主持人互動。蔣啟明 攝

  我們(men) 的教育也要讓年輕人有健全的人格,有能力感受生活的各個(ge) 方麵,對這個(ge) 世界滿懷善意,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這個(ge) 世界變得更好。一所大學越來越好的重要標誌,就是不僅(jin) 能在中國吸引最好的學生,也能從(cong) 全世界吸引最優(you) 秀的年輕人。清華大學這些年一直在推動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的“趨同化管理”,很重要的就是讓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更多生活在一起,學習(xi) 在一起。給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更多交流的機會(hui) ,本身就是一個(ge) 重要的教育過程。(完)

  受訪者簡介:

  彭剛,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人文學院曆史係教授,主要從(cong) 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著有《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西方思想史十二講》等,譯有《自然權利與(yu) 曆史》《德國的曆史觀》《新史學:自白與(yu) 對話》等。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