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閉幕的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hui) 上,氣候融資問題成為(wei) 各方關(guan) 注的焦點之一。對此,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hui) 候任主席蘇爾坦呼籲,“僅(jin) 靠創可貼和止痛片,不可能解決(jue) 大手術才能解決(jue) 的問題”。
專(zhuan) 家指出,當前,全球氣候融資麵臨(lin) 多重困難,給全球氣候治理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發達國家負有曆史責任,應當兌(dui) 現相關(guan) 資金承諾。同時,國際社會(hui) 需加強協調行動,彌補資金缺口,合力應對共同挑戰。
590%:資金缺口巨大
近期,全球多地遭遇極端天氣。從(cong) 亞(ya) 洲的熱浪、颶風,到北美洲的暴雨、山火,再到南美洲的罕見低溫,不少國家經濟、社會(hui) 及民生遭受嚴(yan) 重衝(chong) 擊。氣象學家認為(wei) ,全球氣候變化是極端天氣頻發的重要推手。
應對氣候變化,資金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在近日舉(ju) 行的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hui) 上,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hui) 候任主席蘇爾坦直言,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資金缺口巨大。
一係列研究報告也有類似結論。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布的《2022年適應差距報告》顯示,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劃、融資和實施方麵的付出無法跟上日益增長的風險。氣候政策倡議組織(CPI)發布的《2021年全球氣候投融資報告》顯示,氣候資金增速在過去幾年中有所放緩,氣候資金流量遠未達到估計的需求。要到2030年實現國際商定的氣候目標,實現向可持續、淨零排放和有韌性的世界過渡,每年的氣候融資需要增加至少590%。
發展中國家氣候融資缺口尤為(wei) 顯著。在近日舉(ju) 行的非洲開發銀行集團理事會(hui) 第58屆年會(hui) 上,埃及總統塞西指出,非洲大陸氣候融資需求旺盛,實現《巴黎協定》中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麵臨(lin) 較大資金缺口。非洲開發銀行行長阿金武米·阿德西納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已刻不容緩,解決(jue) 融資缺口問題成為(wei) 當務之急。
“2030年,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的資金需求將飆升至每年3400億(yi) 美元之多。目前的支持金額還不到這個(ge) 數額的1/10。然而,代價(jia) 卻是由最脆弱的人群和社區承受,這是不可接受的。”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說。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國際組織學院副院長崔守軍(jun)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雙碳”轉型,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支持,而技術很大程度上又是靠資金撬動的,因此氣候融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ge) 關(guan) 鍵。在該問題上,越晚采取行動,麵臨(lin) 的風險、需承擔的成本會(hui) 越高,進而會(hui) 對經濟、社會(hui) 及就業(ye) 等產(chan) 生越大負麵衝(chong) 擊。解決(jue) 氣候融資問題、進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已經刻不容緩。
170萬(wan) 億(yi) 美元:發達國家負有責任
近日,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刊發由英國利茲(zi) 大學等開展的最新研究顯示,全球約90%的過量碳排放源自美國等發達國家。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發達國家應向低碳排放國家支付總計170萬(wan) 億(yi) 美元的補償(chang) 金,從(cong) 而確保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guan) 目標可以實現。
事實是,多年來發達國家一直沒有兌(dui) 現氣候融資的承諾。正如剛果(布)總統薩蘇等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在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hui) 上談到的:“發達國家承諾每年提供1000億(yi) 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這一目標自2009年確立以來從(cong) 未實現。”
“一邊是發達國家融資行動遲緩,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融資需求上升。”崔守軍(jun) 說,“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轉型和發展時間更早,排放的溫室氣體(ti) 更多,理應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承擔更大責任。一些發展中國家工業(ye) 基礎和經濟實力薄弱,加之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在應對氣候變化中麵臨(lin) 直接衝(chong) 擊,急需增加氣候融資。”
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計算,發達國家2020年提供和調動的資金僅(jin) 有833億(yi) 美元,而這個(ge) 達成承諾以來所提供的最高資金金額,也遠低於(yu) 1000億(yi) 美元。根據智庫組織國際環境與(yu) 發展研究所(IIED)的數據,除了資金的數量,“繁瑣的製度和官僚作風”也使最不發達國家難以獲取資金。
原有承諾尚未兌(dui) 現,新的挑戰接踵而至。崔守軍(jun) 指出,近年來,受新冠疫情、烏(wu) 克蘭(lan) 危機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發展遭遇挫折,金融風險和債(zhai) 務風險升高。在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麵,一些發展中國家資金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而主要發達國家因經濟複蘇乏力,提供融資的意願和能力都在下降,全球氣候融資“資金池”進一步萎縮。同時,烏(wu) 克蘭(lan) 危機全麵升級後,化石能源重要性凸顯,確保能源供應穩定成為(wei) 頭等大事,能源轉型進程受到衝(chong) 擊,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guan) 議程一定程度上出現短期逆轉。上述因素都對全球氣候融資造成了負麵衝(chong) 擊。
中國現代國際關(guan) 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向本報記者分析,兩(liang) 大因素製約全球氣候融資成效,影響氣候治理進程:一是近年來全球性危機疊加,一些國家開展國際合作的意願下降,對可持續發展議題缺乏興(xing) 趣,國際共識相對不足;二是發達國家未完全兌(dui) 現融資承諾,包括OECD成員國每年將GDP的0.7%用於(yu) 海外援助、發達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yi) 美元投入應對氣候變化等。這帶來的後果是:氣候變化帶來的綜合性危機日趨嚴(yan) 峻,應對氣變的資金、技術、人才“南北鴻溝”不斷擴大。
1.5℃以內(nei) :協同行動迫在眉睫
在2022年11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hui) (COP27)上,建立損失與(yu) 損害基金成為(wei) 一大亮點。分析認為(wei) ,這是向“氣候正義(yi) ”邁進的關(guan) 鍵一步,但鑒於(yu) 發達國家尚未兌(dui) 現原有承諾,其承諾的全球適應資金翻倍路線圖仍不明朗,後續該基金能發揮多大作用還存在不確定性。
今年4月22日是第54個(ge) 世界地球日。古特雷斯當天在視頻致辭中呼籲,需加快氣候行動,更深入、更快地減排,將全球氣溫上升限製在1.5攝氏度以內(nei) 。他還強調,應大規模擴大對適應和恢複能力的投資,尤其是對造成氣候危機責任最小的國家的投資。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jun) 日前表示,發達國家在氣候融資問題上有不少曆史欠賬,應製定2025年後新的集體(ti) 量化資金目標。他還提到損失與(yu) 損害基金,強調聯合國相關(guan) 機構應在推動資金落實方麵發揮作用,安理會(hui) 應在這些方麵發出強有力聲音。
“全球必須正視曆史不公正現象,避免氣候變化惡果落在那些不是主要責任方、承受能力又弱的國家頭上,需要建立某種標準化解決(jue) 程序。”巴基斯坦氣候變化部長雪莉·雷曼此前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表示。
崔守軍(jun) 認為(wei) ,解決(jue) 全球氣候融資難題,一是要堅定落實《巴黎協定》中的一些融資承諾和融資安排,發達國家應當承擔起自身責任。二是各國可出台相應政策,發揮公共資本的杠杆和引導作用,鼓勵更多社會(hui) 資本、私人資本進入這一領域。
中國在氣候投融資領域開展了積極行動。2015年,中國設立200億(yi) 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自2016年起,中國在發展中國家啟動10個(ge) 低碳示範區、100個(ge) 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1000個(ge) 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實施了200多個(ge) 應對氣候變化的援外項目。
崔守軍(jun) 指出,從(cong) 成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hui) 氣候投融資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到出台《關(guan) 於(yu) 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再到國內(nei) 23個(ge) 氣候投融資試點地區開展項目庫建設,中國推進氣候投融資步履不停。在相關(guan) 投融資政策引導下,中國產(chan) 業(ye) 格局加快調整升級,在新能源汽車、光伏製造等領域的國際競爭(zheng) 力不斷提升。此外,在綠色“一帶一路”和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國為(wei) 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支持和幫助,成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的踐行者、氣候治理的行動派。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陳鳳英指出,發達國家應正視曆史責任,盡快兌(dui) 現承諾,加大對發展中國家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推動全球氣候治理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國際各方應加強協同行動,現有的國際組織、國際機製及地區性組織在融資方麵應加大協調整合,提升工作效率,凝聚更大合力,尋求更多共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