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地遭遇高溫熱浪天氣(國際視點)
本報記者 沈小曉
世界氣象組織7月4日宣布,熱帶太平洋7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這可能導致全球氣溫飆升、破壞性天氣和氣候模式的出現。據美聯社6日報道,全球平均氣溫已連續3天處於(yu) 曆史高位,在3日、4日連續兩(liang) 天出現“全球最熱一天”後,5日的均溫數值與(yu) 4日持平,達到17.18攝氏度。
當前,高溫熱浪席卷北半球,全球多地接連刷新高溫紀錄。專(zhuan) 家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疊加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可能導致極端天氣頻次更多、範圍更廣、強度更強。世界氣象組織秘書(shu) 長彼得裏·塔拉斯呼籲各國做好預警,提前應對,以減輕對人類健康、生態係統和經濟的影響。
多地高溫天氣刷新紀錄
近一段時間,亞(ya) 洲多地高溫天氣接連刷新紀錄。連日來,孟加拉國遭遇熱浪襲擊,首都達卡最高氣溫飆升至40攝氏度以上。該國教育部門要求全國小學停課一段時間。由於(yu) 用電需求暴增,加上發電廠燃料短缺,全國近期經常大麵積停電,一些地區每日停電時間長達5小時。
緬甸、泰國等東(dong) 南亞(ya) 國家多地最高氣溫普遍超過40攝氏度,泰國西部瑪克省的氣溫一度達到創紀錄的44.6攝氏度;老撾、越南分別錄得43.5攝氏度以及44攝氏度以上高溫。據媒體(ti) 報道,極端高溫天氣令印度的農(nong) 業(ye) 、經濟和公共健康承受“前所未有”的負擔。
北美洲也遭遇高溫天氣。美國氣象部門近日表示,美國南方大部地區正經曆本季度迄今為(wei) 止最嚴(yan) 重的高溫。高氣溫與(yu) 高濕度疊加,使得美國多地炎熱指數達到“危險高位”。德爾裏奧等城市單日氣溫多次超過43攝氏度,持續的高溫天氣已造成至少17人死亡。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研究人員薩拉·卡普尼克說,當地時間5日,3800萬(wan) 美國人處於(yu) 高溫警報之下。
受熱浪影響,加拿大遭遇“史上最嚴(yan) 重”野火。加拿大氣象部門表示,雖然6月中旬部分地區曾有降溫降雨,火情稍有緩解,但最近大部分地區又回歸炎熱幹燥,使得野火形勢再度加劇。據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測局估算,今年加拿大野火已相當於(yu) 向大氣層排放了1.6億(yi) 噸二氧化碳,超過2022年全球野火造成的碳排放總量的1/10。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2022年氣候危機已對歐洲產(chan) 生“可怕”影響,大範圍熱浪導致歐洲經曆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季之一,幹旱重創旅遊業(ye) 和農(nong) 業(ye) ,預計2023年歐洲地區還將遭遇幹旱。
英國氣象局7月3日表示,今年6月是英國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西班牙有8個(ge) 自治區23個(ge) 省已發布高溫預警,日間最高氣溫突破40攝氏度,一些地方氣溫最高達43攝氏度以上。法國、意大利等多個(ge) 城市紛紛宣布進入高溫緊急狀態。意大利北部地區幹旱嚴(yan) 重,意大利境內(nei) 最長的河流——波河流域的湖泊蓄水量降至往年平均水平的50%左右,部分河段徹底斷流。
對於(yu) 全球平均氣溫數據破紀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球學家羅伯特·羅德表示,這是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共同作用的結果,“接下來將會(hui) 出現更炎熱的天氣”。英國格蘭(lan) 瑟姆氣候變化與(yu) 環境研究所氣候專(zhuan) 家奧托認為(wei) ,這是對人類和生態係統提出的嚴(yan) 重警告。
厄爾尼諾或引發更多高溫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更新報告認為(wei) ,結合世界多地的模型預測和專(zhuan) 家評估意見,2023年7月到9月間出現厄爾尼諾事件並持續到年底的可能性為(wei) 90%,且“至少為(wei) 中等強度”。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與(yu) 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dong) 部的海洋表麵溫度變暖有關(guan) 。它平均每2至7年發生一次,通常持續9至12個(ge) 月。厄爾尼諾現象會(hui) 引發各地天氣變化,例如通常幹旱少雨的地區可能發生洪澇,多雨地區可能出現幹旱。
由於(yu) 今年厄爾尼諾現象出現較早,發展空間大,如發展成強厄爾尼諾,可能會(hui) 帶來全球氣溫的新高峰。世界氣象組織5月17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預測,2023至2027年這5年內(nei) 至少有1年會(hui) 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這一概率達到98%。該組織還表示,如果溫室氣體(ti) 排放繼續上升,全球變暖幅度將會(hui) 更大,目前所經曆的隻是“未來的預兆”。而受厄爾尼諾現象和人類溫室氣體(ti) 排放造成的雙重影響,今明兩(liang) 年全球多地打破氣溫紀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自然》雜誌此前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氣候問題預計將使熱帶大部分地區的危險高溫指數水平增加50%至100%,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危險指數水平將增加多達10倍。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表明,僅(jin) 歐洲2022年就至少有1.5萬(wan) 人死於(yu) 高溫天氣。許多欠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處在溫度較高地區,其經濟更容易受到衝(chong) 擊。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到2030年,極端高溫將使全球工作時間減少2%以上,這相當於(yu) 損失8000萬(wan) 個(ge) 全職工作崗位和2.4萬(wan) 億(yi) 美元。
“氣候變化的影響正變得日益嚴(yan) 重,跨國界流離失所的人數正在迅速增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問題獨立人權專(zhuan) 家伊恩·弗萊表示,僅(jin) 2020年就有3070萬(wan) 人因天氣相關(guan) 事件而流離失所,“除非各方采取行動大幅減排,否則氣溫還將上升。”
亟待加快采取氣候行動
為(wei) 應對氣候挑戰,減排行動迫在眉睫。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此前發布的報告,全球氣溫現在已經比工業(ye) 化前水平高出1.1攝氏度。按照目前趨勢,到本世紀末,地球溫度將升高2.8攝氏度。倘若要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製在工業(ye) 化前水平的1.5攝氏度以內(nei) ,所有部門都要在10年內(nei) 全力、快速且持續地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
近期發表在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的一項由英國利茲(zi) 大學等開展的最新研究顯示,全球約90%的過量碳排放源自美國等發達國家,這些發達國家應向低碳排放國家支付總計170萬(wan) 億(yi) 美元的補償(chang) 金,其中美國需要支付的補償(chang) 金為(wei) 80萬(wan) 億(yi) 美元,從(cong) 而確保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guan) 目標可以實現。專(zhuan) 家普遍認為(wei) ,增加資金和技術投入對應對氣候挑戰至關(guan) 重要。隻有充分擴大當前的氣候資金,才能夠加速氣候行動。
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為(wei) 此多次呼籲各國在氣候問題上行動起來,敦促發達國家應兌(dui) 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yi) 美元的承諾,並提出切實可行的適應資金翻倍路線圖。他特別強調要大規模擴大對適應和恢複能力的投資,尤其是對造成氣候危機責任最小的最脆弱國家和社區的投資。肯尼亞(ya) 總統威廉·魯托近期呼籲,建立“全球綠色銀行”,幫助發展中國家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不是進一步加劇其本已不可持續的債(zhai) 務水平。
氣象學家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極端天氣現象發生頻率增加的重要推手。各國須為(wei) 應對更頻繁、更強烈的氣候災難做好準備;同時應加強國際合作,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完善極端天氣預警機製,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地球正在迅速接近氣候變化臨(lin) 界點。要應對這場危機,人類必須合作。我們(men) 的世界需要在各個(ge) 地方對所有事項同時采取全方位的氣候行動。”古特雷斯表示。(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