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加速推進福島核汙染水排海,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倉(cang) 促發布相關(guan) 評估報告認為(wei) 排海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引發各界關(guan) 注和抗議。IAEA報告為(wei) 何不能成為(wei) 日本強排核汙染水許可證?
從(cong) 科學處置方案看,核汙染水排海並非唯一選項,甚至可能是最壞選項。在陸地上繼續建設大型貯罐、用灰漿凝固處理埋入地底、沿著地下管道排入地底深處、變成水蒸氣排入大氣等,都是現有技術條件下危害較低的可選方案。曆史上發生的核事故,如切爾諾貝利和三哩島核事故,采用的排汙方式都是大氣釋放,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汙染水在全球沒有先例。但日方刻意限製IAEA技術工作組授權,使審查評估僅(jin) 限於(yu) 排海一種方案,排除了對其他處置方案的評估比較。這就使IAEA報告先天不足,不能證明排海方案的必要性。將核汙染水往大海一倒了之,唯一好處是讓日方更“省錢、快捷”,後果卻是以鄰為(wei) 壑、危害全球。
從(cong) 已公布數據看,日本核汙染水淨化裝置可靠性存疑。IAEA報告指出,日方采用的多核素處理係統(ALPS)不能去除核汙染水中的所有放射性核素。據日方自己公布的數據,經ALPS處理的核汙染水仍有70%以上未達到排放標準,需再次淨化處理。今年5月份,福島第一核電站港灣內(nei) 捕獲的海魚許氏平鮋,其體(ti) 內(nei) 檢測出放射性元素銫含量嚴(yan) 重超標,是日本食品衛生法所規定標準值的180倍。排汙入海工程一旦開啟將持續30年左右,而日本一直對外宣稱核汙染水無害,甚至可以飲用。這讓很多人不禁發出“靈魂拷問”:如果經過ALPS處理過的核汙染水如此安全,日本為(wei) 何不留著自己用?日本製造業(ye) 和農(nong) 業(ye) 都是用水大戶,完全可以消化這些“安全無害”的核汙染水。
對環保工作來說,真實、可靠、全麵的檢測數據,是做出準確評估的科學依據。但近年來,東(dong) 京電力公司多次隱瞞、篡改核汙染水數據,前科累累。IAEA僅(jin) 基於(yu) 日方單方麵提供的數據和信息開展審查評估,僅(jin) 對日方單方麵采集的少量核汙染水樣本開展實驗室間比對分析,數據真實性、信息準確性可疑,取樣獨立性和代表性均嚴(yan) 重不足。這種情況下得出來的結論,能有多少可信度和說服力?
人類隻有一個(ge) 地球,海洋是全世界的公共財產(chan) ,不是日本的“下水道”。《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了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的義(yi) 務,1972年《倫(lun) 敦傾(qing) 廢公約》禁止通過海上人工構築物向海洋傾(qing) 倒放射性廢物。日方為(wei) 了本國私利不惜損害全人類共同利益,其推動核汙染水排海貽害無窮,將打開全球生態環境加速惡化的“潘多拉魔盒”。(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