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博覽

東西問·漢學家丨埃及漢學家 :中國小說《捎話》在中東火“出圈”有何“絕活”?

陶拴科 陸誌宙 發布時間:2023-07-17 10:3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烏(wu) 魯木齊7月14日電 題:中國小說《捎話》在中東(dong) 火“出圈”有何“絕活”?

  ——專(zhuan) 訪埃及漢學家艾哈邁德·賽義(yi) 德

  作者 陶拴科 陸誌宙

  一部優(you) 秀的文學作品,可以為(wei) 外國人了解中國提供一個(ge) 獨特視角,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方麵發揮特別的作用。既有中國特色,又具世界維度的文學作品,往往容易被翻譯家選擇。

  《捎話》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它是中國知名作家、“鄉(xiang) 村哲學家”劉亮程三十年寫(xie) 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2023年第31屆阿布紮比國際書(shu) 展上,由埃及著名漢學家葉海亞(ya) ·穆赫塔爾翻譯的《捎話》阿拉伯語版正式出版並首發,此後在阿拉伯世界22個(ge) 國家推廣發行。作者劉亮程在首發式上表示,他在書(shu) 中“構造了一個(ge) 人和萬(wan) 物共存的聲音世界,在這個(ge) 世界裏,人聲嘈雜,各種語言自說自話,需要捎話人轉譯。捎話不僅(jin) 是人與(yu) 人之間的話語溝通,也是人和萬(wan) 物的相互傾(qing) 聽和對話”,並期待自己的文字像風一樣,吹進每一顆敞開的心靈。

  《捎話》這部中國文學作品緣何在中東(dong) 讀者群傳(chuan) 播?這部文學作品包含哪些人類共性的思想?如何發揮當代文學交往作用,促進地區文明互鑒?近日,埃及漢學家、希克邁特文化產(chan) 業(ye) 集團總裁艾哈邁德·賽義(yi) 德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對此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2023年第31屆阿布紮比國際書(shu) 展上,劉亮程長篇小說《捎話》被翻譯成阿拉伯語版首發,走進阿拉伯世界,中東(dong) 讀者緣何喜歡中國作品?《捎話》在寫(xie) 作手法、構思、創意、技巧方麵,與(yu) 中東(dong) 文學作品有哪些共性?

  艾哈邁德·賽義(yi) 德:一部中國作品能在中東(dong) 國家被讀者廣泛喜愛,除了其本身透出與(yu) 阿拉伯國家強烈的文化共鳴外,還有高質量翻譯的因素。本書(shu) 譯者葉海亞(ya) ·穆赫塔爾博士將作品原汁原味地翻譯出來,讓人讀起來就像讀原著小說一樣,非常通順、流暢。譯者在翻譯時提供了文化背景等詳盡注釋,讓讀者真正理解文本內(nei) 涵。

  劉亮程作品《捎話》阿拉伯文版新書(shu) 首發式在阿布紮比書(shu) 展舉(ju) 行。譯林出版社 供圖

  此外,該書(shu) 翻譯出版後,我們(men) 不斷更新對作品的解讀和評論。《捎話》這部文學作品,故事脈絡清晰,深具藝術性,穿插其中的表層是語言和捎話,深層是傳(chuan) 遞了萬(wan) 物有靈的思想。在這部作品中,每一個(ge) 設定、每一句話背後都是一個(ge) 不同的世界,這些世界不隻是人的世界,更是萬(wan) 物的世界。在這本書(shu) 的世界中,連塵土都有了意義(yi) 。這部小說所包含的思想,讓人讀完之後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本書(shu) 不僅(jin) 與(yu) 中東(dong) 文學有很多共性,更與(yu) 世界文學作品有共性。它超越了宗教、國家和民族,其普適價(jia) 值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阿布紮比國際書(shu) 展上,譯林出版社與(yu) 埃及希克邁特文化集團聯合舉(ju) 辦《捎話》阿拉伯文版新書(shu) 首發儀(yi) 式。譯林出版社 供圖

  《捎話》更是一部讓人驚奇的作品,是一部在時代之外又在時代之中的作品。可以說,《捎話》所呈現的內(nei) 容麵向過去也麵向未來,敘述超出了小說這門藝術既定的限度。因此,《捎話》在阿布紮比國際書(shu) 展落地後,不僅(jin) 收獲了阿拉伯讀者的喜愛和認可,還引發了共振與(yu) 共鳴。

  中新社記者:《捎話》如何推動中國文學在阿拉伯世界的傳(chuan) 播,對今後中國文學走進中東(dong) 地區有何意義(yi) 和價(jia) 值?如何發揮當代文學交往作用,促進地區文明互學互鑒?

  艾哈邁德·賽義(yi) 德: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是構建中華文化海外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捎話》阿文版以其高質量的內(nei) 容和文化內(nei) 涵,鋪墊了中阿讀者的文化交流之路。正如作者劉亮程所說的“捎話本身就意味著溝通”,“小說家也是捎話人,小說也是捎話藝術”。在此意義(yi) 上,《捎話》這本書(shu) 也成了一位“捎話人”,從(cong) 中國出發,邁向中東(dong) ,融入世界。

  在阿布紮比國際書(shu) 展上,阿拉伯文學愛好者閱讀中國文學作品《捎話》。譯林出版社 供圖

  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推動了文明交流和對話,讓人們(men) 更加了解和尊重彼此差異,減少衝(chong) 突和誤解,促進文明互鑒與(yu) 交流。我在中國生活了12年,一直從(cong) 事中阿文化交流工作,切身感受到中國與(yu) 阿拉伯世界在各領域,尤其是在文化領域的交流非常活躍。未來,我們(men) 也會(hui) 繼續加強與(yu) 中國作家、中國出版社的合作,將更多優(you) 秀的文學作品翻譯出版,讓更多阿拉伯讀者看到。

  在新疆木壘縣的劉亮程文學主題館。譯林出版社 供圖

  同時,我們(men) 也會(hui) 借助各大國際書(shu) 展、研討會(hui) 、座談會(hui) 、交流會(hui) 等,組織中阿作家、學者麵對麵溝通、交流並分享彼此的創作經驗,促進中阿互學互鑒,讓更多中國作家了解阿拉伯文學作品及風格,也讓優(you) 秀的中國文學作品走進阿拉伯國家的尋常百姓家。

  中新社記者:《捎話》在阿拉伯國家的反響如何?如何評價(jia) 其展現的共性和獨特性?

  艾哈邁德·賽義(yi) 德:《捎話》融合了作家的思想、智慧、情感,藝術水平很高。阿拉伯著名文學評論家穆尼爾·阿提拜教授對《捎話》一書(shu) 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認為(wei) 這是一部反映人與(yu) 萬(wan) 物平等共存、不可多得的融文學性和可讀性為(wei) 一體(ti) 的優(you) 秀作品。他很欣喜能在阿拉伯世界讀到這樣構思奇妙的中國文學作品,他說:“我第一次收到這本書(shu) 的電子稿時沒有想到這本書(shu) 的作者是中國人,我覺得他很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與(yu) 精神世界。”他相信《捎話》一定會(hui) 給阿拉伯世界讀者帶來新鮮的閱讀體(ti) 驗。

  《捎話》阿拉伯文版封麵。譯林出版社供圖

  中國作家賈平凹曾說:“每個(ge) 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走得更遠一些,使不同語言的讀者都能讀到它。”我們(men) 也一直在通過翻譯團隊、出版團隊積極推動更多中國文學作品走向世界。

  劉亮程在阿布紮比書(shu) 展上與(yu) 當地作家留影。譯林出版社 供圖

  自成立以來,我們(men) 的文化公司已翻譯出版了莫言、劉震雲(yun) 、徐則臣、王小波、錢鍾書(shu) 、賈平凹、葉梅、吉狄馬加、麥家、遲子建、王安憶、李佩甫、蘇童、阿城、阿舍、唐櫻等中國作家的眾(zhong) 多文學作品,通過文學獨特的話語方式,講述人類共通的情感故事,有效拉近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信仰、不同膚色的人們(men) 之間的距離。

  我認為(wei) 小說《捎話》中的文化共性大於(yu) 獨特性,人性都是相似的。不同文化強調的重點不一樣,表達方式不一樣,但文學作品在本質上都關(guan) 注人性、情感和生活,都致力於(yu) 通過文字來傳(chuan) 達思想,激發情感共鳴,以及反映人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體(ti) 驗。

  中新社記者:《捎話》在中東(dong) 地區的主要受眾(zhong) 群體(ti) 有哪些?借此契機,如何用這一文學作品打通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世界文化的認知?

  艾哈邁德·賽義(yi) 德:作為(wei) 西亞(ya) 北非地區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書(shu) 展之一,阿布紮比國際書(shu) 展創辦於(yu) 1991年。經過30餘(yu) 年發展,該書(shu) 展已成為(wei) 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為(wei) 各國人民彼此了解、認識的重要渠道。《捎話》阿文版的受眾(zhong) 群體(ti) 包括了阿拉伯國家的作家、評論家、文學愛好者、中文學習(xi) 愛好者等。

  2023年第31屆阿布紮比國際書(shu) 展上,《捎話》阿文版吸引阿拉伯文學愛好者。譯林出版社 供圖

  劉亮程在阿布紮比書(shu) 展與(yu) 阿拉伯著名文學評論家穆尼爾·阿提拜教授、阿拉伯語譯者葉海亞(ya) ·穆赫塔爾對談。譯林出版社 供圖

  目前,阿拉伯國家民眾(zhong) 對中文很感興(xing) 趣,中文教材很受歡迎,每個(ge) 阿拉伯國家的大學都有中文係或設立中文學校,僅(jin) 阿聯酋就有200所中文學校。現在,中國文學作品在阿拉伯國家特別受歡迎。我始終堅信,每一種文化都有獨特的閃光點,不同文化會(hui) 因曆史、宗教、語言、傳(chuan) 統、習(xi) 俗等方麵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特點與(yu) 風格。但一部優(you) 秀的文學作品,如果隻在其自身的語言文化裏流傳(chuan) ,沒有進入世界閱讀範圍,那就隻能稱其為(wei) 某一民族的文學作品。我們(men) 希望通過將《捎話》這樣的中國文學作品麵向阿拉伯世界譯介,讓阿拉伯國家及地區的更多讀者看到,使這類作品匯入世界性多元文學藝術的潮流之中,成為(wei) 廣泛流傳(chuan) 的世界文學。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東(dong) 地區也受到越來越多關(guan) 注。以“互聯互通”為(wei) 特點,中國文學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價(jia) 值吸引中東(dong) 讀者,民眾(zhong) 從(cong) 文學作品中互相欣賞,認知彼此。(完)

  受訪者簡介:

  艾哈邁德·賽義(yi) 德(中文名:白鑫),埃及人。漢學家、出版人、作家,埃及希克邁特文化產(chan) 業(ye) 集團總裁,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論壇顧問、第九屆中華圖書(shu) 特殊貢獻獎獲獎者。

  畢業(ye) 於(yu) 寧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民族學博士。代表作品有:《中國道路-奇跡與(yu) 秘訣》《不與(yu) 民爭(zheng) 利》《一位埃及學者與(yu) 中國的不解之緣》《月是故鄉(xiang) 明》《新時代的中國》《阿拉伯想象中的中國》等。因其在中阿文化交流方麵所作出的積極貢獻,被譽為(wei) “當代阿拉伯世界的馬可·波羅”。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